清宫画卷中的“发韵”之美

1.两把头

干净素雅,造型小巧

《如懿传》中,如懿初嫁入王府时,梳“两把头”发式,佩戴青蓝色头饰,表现出如懿不争不抢的人物性格。被网友们调侃的魏璎珞“电话筒”般的发式,同样也是“两把头”。

清初,这种“两把头”发式颇为流行,它是将头发全部束于头顶,用一支长扁的簪子作基座,头发平分左右缠梳,脑后多余的头发则梳成燕尾扁髻压在后颈上,这样能够使后妃的脖颈挺直,更显仪态端庄。“两把头”发式全用本人真发梳盘,造型小巧,无法佩戴贵重的金银首饰,可作寻常打扮。清初的几位皇太后和皇后崇尚朴素,梳“两把头”时,常以鲜花或绒花来装饰,不佩珠翠,以此来敦促后宫女子节俭,也能凸显妃嫔的干净素雅。

2.架子头

高贵奢华,彰显身份

《甄嬛传》中,甄嬛独得皇帝恩宠,封为菀嫔时,她的发式开始由“两把头”向“架子头”转变,发饰也开始丰富起来。虽然仍以清雅的珠宝饰品为主,但却没有了初入后宫时的天真模样,反衬出她地位的高贵。

在清朝中期,妃嫔们的发式多以“架子头”为主。因为此时是历史上被称为“乾隆盛世”的黄金年代,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上贡到宫廷,做工精湛奢华的首饰传入后宫,低垂的“两把头”不再能够满足妃嫔们对美的追求。为了尽可能佩戴更多的金银珠宝等饰品,“架子头”由此衍生出来。

在梳这种发式时,要先固定好头座,置上发架,将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用一长扁方固定,最后用针簪子将碎发固定。这样,无论佩戴什么样的发饰都能经得住,等级越高的嫔妃发架越大,头饰也越复杂。

3.钿子团头

装饰讲究,是皇宫后妃尊贵身份的象征

所谓“团头”发式多以钿子为装饰,将头发盘成发髻,扣上繁花似锦的珠宝钿子即可。“大拉翅”,也就是满族的“旗头”,是我们在众多清宫剧中常见的发式,它不再是用本人的头发缠绕,而是梳一个发髻,上面放置形似扇面,高约一尺,外用青绒或黑绒制成的冠,正面可以承载沉重的珠翠饰品,侧面悬挂流苏。和电视剧中不同的是,这种发式是在清末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发明的,因而剧中的甄嬛、魏璎珞和如懿要想佩戴这类发饰恐怕要真的穿越才行。

清新雅致的绒花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虽贵为一国之母,却一直秉承俭朴之风,为了减少后宫奢靡浪费,她向皇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臣妾身为皇后,必定要以身作则。首先,第一个舍弃珠翠,改以通草绒花为饰。”因此,富察皇后日常皆用绒花为头饰,倒十分符合她温婉贤淑的性情。

天然雕琢的点翠

剧中的高贵妃则是奢华的代表。傲慢嚣张的高贵妃一出场便是珠翠满头,头饰永远是华贵艳丽的。除了金银珠宝,最耀眼的要数点翠了。作为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点翠以翠鸟的羽毛为原材料,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的结合相得益彰,先以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形态各异的底座,周围镶嵌玛瑙、翡翠等装饰物。再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粘在底座上,制成点翠凤钿、步摇、凤簪等首饰。虽比不上珠宝玉石的炫彩华丽,但点翠饰物自有一种拙朴天然的韵味,极具东方工艺的精巧、含蓄之美。

雍容华贵的钿子

剧中如懿成为继后时,佩戴镂空雕刻、镶有花团锦簇的点翠钿子,尽显尊贵气质;愉妃则超然淡泊,所佩戴的鈿子除了饰有珠翠,左右两侧还镶嵌着白玉兰花,更显脱俗雅致。

作为满族妇女挽花簪头的冠帽,钿子通常搭配吉服袍褂,用黑绒丝线制成内胎,外以铁丝或藤丝编成帽架,最后在帽架周围嵌入各种宝石、珠翠,组成吉祥图案,寓意好彩头。雍容华贵的钿子,除了在用料上丰富精细,制作工艺上更是讲究,单就钿子上的花饰来说,就有仙鹤、蝴蝶、兰花、灵芝、祥云、石榴等各种图式。满族人特别注重喜庆祥瑞,因而这些头饰上的图案有子孙万代、和合如意的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