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0小时给娃娃“生命”

1982年,她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家庭。她比同龄小女孩更喜欢娃娃,不管睡觉还是吃饭都要有娃娃陪伴,总是和娃娃形影不离。

6岁时的一天,她偶然看见泰坦尼克号沉船照片上的一个瓷娃娃,妈妈告诉她这个娃娃经过半个世纪的侵蚀都没有改变原有的样子。那一刻起,她就萌生了做世界上最美陶瓷娃娃的想法。她除了上学,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研究如何做娃娃,虽然总是搞得乱七八糟,但她从设计和制作娃娃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

14岁时,现实给她打来当头一棒。父母告诉她,如果她想做一名娃娃艺术家,就一定要考入美术学院。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要实现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仅是考大学就把她搞得焦头烂额。后来,又因移民加拿大,转学和新环境让她面临巨大的挑战。

高中最后一年,她对学业和未来感到异常迷茫。但恰巧在此时,她看到一篇浪漫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位娃娃艺人,为了实现制作娃娃的梦想,主人公不断战胜困难并最终救回了爱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她,她觉得自己也应该为了梦想而努力,后来终于考上美术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她不喜欢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娃娃,她要设计出眼神灵动、服装与众不同的瓷娃娃。但学校的课程都是美术基础课,她并没有学习到娃娃制作的专业技巧,她感到很失望。一次偶然接触到的珠宝课程却给她带来很多灵感,艺校毕业后,她又继续深造珠宝设计。珠宝设计课带给她很多奇思妙想,她边学边把那些美妙的创意融合进娃娃制作里。

每当开始创作娃娃,她都先设身处地理解娃娃,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试图与娃娃的灵魂达到“人娃合一”。所以,她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大小细节,随时随地从小说、神话故事、儿童插画书、民族服装装饰中发掘灵感。这样娃娃身上拥有的元素才会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会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

当娃娃构思完成后,就要开始制作。制作娃娃的过程极其繁琐,她会先从娃娃胴体的陶瓷制作开始。为了让娃娃接近真人,她为娃娃配上纤细的肌体和灵活的关节,以让娃娃可以变换出不同的姿势。

为了表现娃娃肌肤的柔和,她每给娃娃画一遍脸就要烧一次,一般要烧5次,有的甚至要烧12次;为了表现头发的逼真,她去学了发型设计,有时卷发甚至需要一卷一卷地粘贴;为了让娃娃指关节具有真实的细腻感,她改绘画为雕刻技巧,一刀刀刻出关节细纹;为了给印度新娘娃娃画出逼真的海娜纹身,她甚至请海娜纹身大师给自己绘制了纹身,以能切身体会娃娃的感受。

为了让娃娃的服饰匠心独运,她将金属焊接、珠宝和服饰设计充分融合,将那些色彩斑斓、玲珑剔透的珠子镶嵌在衣服上,用来表现绫罗绸缎的飘逸与典雅;或镶嵌在银光闪闪的金属首饰上,用来表现皇冠等配饰的高贵与华美,从而表现出娃娃的气场与气质之美。

她还会制作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娃娃,如十月怀胎和带乳腺手术伤痕的娃娃,以唤醒对这类女性的关注,激励这类女性坚强面对自我。她希望不管是为争取生育权利而挣扎的女性,还是乳腺癌患者,都不要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每个身高13厘米的娃娃有时甚至要耗费她1000小时,因失败而作废的娃娃也不计其数,但她却乐在其中。因为她能从中感受到对生命无止境的探索,也能感受到服饰、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多元碰撞。她更为自己随时随地迸发的灵感感到激动,并深深沉醉其中。

她为梦想付出了时间和金钱,但这些也成就了她的梦想。她就是玛丽娜·比什科娃,一个为娃娃而生的人,也因为娃娃成為世界有名的集制作玩具、电焊、美发、纹身、服装设计等技艺于一身的艺术家。

她用1000小时制作的娃娃是成衣和香水的代言宠儿,即使一只贵到20万、40万甚至更高,也有人愿意购买。为了保证瓷娃娃的制作水准,她很少批量生产,接受订单的条件也很苛刻。她觉得这些娃娃不仅是精工细作的,更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品。只有用时光精心打磨出的娃娃才值得永世流传,而这才是她作为艺术匠人所真正追求的。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