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的“食”

许多老校友的回忆文章中,都说在联大吃的是 “八宝饭”,即饭里有沙子、稗子、老鼠屎等等。我初看到这些记述,一个直觉反应是为联大总务科抱屈。因为我1942年进联大,直到1946年联大结束,一直拿 “贷金”吃饭,从来没吃过所谓 “八宝饭”。平心而论,食堂伙食的菜不好,饭却不坏。因为米一直很好,比我小时在家吃的饭还好吃。我是江南人,全年吃籼米,没有油性,真的不怎么好吃。而在联大吃的是粳米,白嘴吃也很爽口。那么 “八宝饭”之说是假的吗?也不是。我问过1939年入学的老校友,他说当年的米确实很坏。原因是总务科成批向米商购买,不精挑细拣,也不讲究 “货比三家”,因此质量很差。我进联大时,由学生自组小伙食团,大体五六十人一个团,请几个农民大师傅做饭,学校负责提供锅灶、餐具。米则由同学自己到农民那里去买,免除了中间剥削,自然没有 “八宝饭”上桌了。

说到菜,有些老同学的文章里说得很惨,这也是联大前期的传说,因为他们是1939年入学的。至于菜差的原因,与同学自己不管食堂有关。总务科管全校,哪里管得过来。

我1942年进校以后,天天吃食堂。有两种选择,一是吃早、中、晚三顿饭的,一是只有午、晚两顿的。伙食费都是一样的,吃两顿的菜比吃三顿的当然要好一些。我两种都吃过,就吃两顿的说,大体上是一荤三素。所谓荤,从来没有红烧肉,有点肉丝就是了。昆明出黑大头菜,这可是好东西,如今行销全国,广受欢迎。当时差不多每天都有黑大头菜炒肉丝这个菜,很下饭,很好吃。根据我的经济水平,当年要是让我评定美味佳肴的话,我会毫不迟疑地首推黑大头菜炒肉丝,我认为,世上有好多好吃的东西,但再好也超不过黑大头菜炒肉丝的水平了,这是真实的思想。记得有个同事对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早年在河北某县城的简易师范读书。同学中家境最好的是小地主,其次是富农。有一个同学是中农家庭,平时没有零花钱,而地主富农的孩子时不时口袋里总有花生米。这位中农家庭的孩子发誓说,等我毕业有了钱,我天天买花生米吃。我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人的欲望是受现实环境制约的。可爱的黑大头菜炒肉丝万岁!

话说回来,联大前期食堂伙食的具体情况我说不好,后期从我的亲历来看,学校还是尽了力的。伙食当然不能算好,但饭不限量,一顿往往能吃三碗饭,也确实能抵挡一阵子。从我接触的同学看,比较富裕的是每天早晨有钱在校门口饮食摊上吃早点,有面条、油炸糍粑、烧饵块,还有猪油煎的鸡蛋饼等等。就我当时的口味来说,都是很好吃的。可惜我没有天天吃早点的财力,只能像打牙祭一样,隔几天吃上一次。说实在的,在不供早饭又无钱吃早点时,上到上午第二门课时 (10点到12点),是饿得相当难受的。我想类似我这样情况的人相当多。但那是战争时期,能有这种生活也就不错了,所以无怨无尤。生活情绪还是很饱满的,无论是上课还是参加社团活动,都是高高兴兴的。

(选自 《百年潮》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