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舞蹈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抓手,其开展水平及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试从舞蹈及校园文化的功能为基本的出发点,分析舞蹈作为校园文化形式,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开展舞蹈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抓手,其开展的水平及效果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知道,舞蹈艺术因其独特的文化效用与功能,可以有效地辅助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其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陶冶情操,提升观赏水平,获得更多感官上的乐趣,保持和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始重视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它的文化育人功能,取得更大的文化孕育效果,助力学校育人工作。

一、舞蹈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功能与出色效果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同样是非常好的有氧代谢项目。很多舞蹈的编排,都以协调为目的。学生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能够让身体每个部位的各肌肉处于和谐状态,进而保证身体匀称协调发展,对于身心健康非常有帮助。同时,与体育健身一样,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学生消耗体内残留的多余脂肪,可以塑造优美的身体曲线,让外观体形看起来更加挺拔。学生经常参与舞蹈锻炼,还能够促进心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体内消化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效,舒缓日常积压的不良情绪,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时刻保持青春活力。

舞蹈还是大学生仪表仪态和行为举止的最好训练途径。大学生在校园舞蹈学习中学会优雅的姿势来进行社交,比如:用亲切的、充满敬意的握手,用高雅的滑行或屈膝舞步以及优美的行礼动作来替代拘谨的羞涩和虚伪的做作等,使舞蹈升华为一种文明的礼节和浪漫的举止。这种温文尔雅、优美欢快的舞蹈既能使青年男女大方地、有节制地、有美感地接触,又能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之情,使舞者能在舞蹈的美感中自然而又文明地与异性交往,既能打破中国人传统的封建意识,满足一定年龄段青少年异性接触的身心需要,又能培养他们礼仪和社交的修养。

2、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想真正展现舞蹈的内涵,就必须要具备乐理基础,懂得舞蹈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程。让学生聆听与舞蹈相关的音乐节奏,充分感受舞蹈学习当中的奥妙所在,获得更多的关于人文历史、乐理常识以及其他人体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舞蹈教育的第一步,必然是深入学习舞蹈方面的相关知识、普及必要的乐理知识等。因此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充自己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审美素养过程。除此之外,在舞场上训练时,和谐融洽的氛围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增进友谊,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有效调节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抑郁等不良情绪。

3、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舞蹈作为一种高雅艺术的表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活动,它能够进一步塑造学生美的身体和美的心灵,进而创造出营造美的意境。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更多的得到父母家人的呵护、监管,大多数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进入大学之独立面对社会时,在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环境中,利益关系呈现复杂化等诸多问题使得他们变得迷茫、混乱。这时,如果学生的心灵接触不到好的事物,就很容易被丑恶的事物所侵蚀。相反则会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和谐发展。

目前,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是老师和家长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忽视平等互助的交往原则,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观点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阻碍着人际关系的正常进行。舞蹈的环境气氛轻松自然,为参加者提供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使不同地位、年龄和性别的人打破狭隘的人缘关系、地缘关系、上下关系,相聚在练舞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参加舞蹈活动的学生往往在不经意间,提高了与人相处的能力,性格变得随和;同时大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痛苦得以减轻,愤怒得到宣泄,心态得到平衡,在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弥补了一部分大學生对人际关系冷谈的缺憾。因此可以说,舞蹈教育的介入,能够很好的解决并避免某些负面思想的出现,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4、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某些高校,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学院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在有些高校,甚至95%的学生都是男生。男女生比例的失调导致学生行为习惯的失调,直接导致某些学院打架斗殴等事件的高发。适当的将舞蹈教育介入其中,可以有效的消耗学生的精力,消磨“斗气”。舞蹈课程加上舞蹈协会等组织的有效运行,可以让男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女同学,有助于校园和谐。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知识的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舞蹈教学是创新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从其艺术形式,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舞台的表演,都包含有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舞蹈能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如果一个人情感单调、性格孤僻、思维僵化,是不可能有多少灵感和创造能力的。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提高其创造能力。

6、舞蹈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舞蹈产生的年代十分悠久。《礼记》就曾经记载:“昔葛天氏之乐,操牛尾而歌之。” 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关于舞蹈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千古名作《离骚》正是采用楚地民间的音乐和舞蹈。后来,舞蹈不仅用于陶冶人的性情,表达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愿望,而且还常用在社交场合和战争前的誓师。英雄志士在国难当头或者在献身事业时,亦常拔剑起舞,这便给舞蹈赋予了悲壮的、深刻的新内涵。由此可见,舞蹈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联。在现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让大学生学习舞蹈课程并尝试涉足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对高尚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祖国舞蹈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舞蹈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走到更多的普通学生身边,这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发展的的人感到欣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知道,舞蹈教育作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去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必将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笔者经过广泛的梳理,发现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重理轻文”,甚至认为舞蹈不属于科学范畴而不设置舞蹈专业。只有少数学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开设《舞蹈鉴赏》之类课程,至今仍然有相当多高校没有开设公共舞蹈类课程。类似的顶层设计,直接导致长期以来学生本身和舞蹈没有交集,认为舞蹈和课程学习没有关系,没有获取舞蹈知识的意愿,不去主动选择舞蹈选修课。只有那些少数对舞蹈有爱好的女同学,才会选修舞蹈类课程。

2、舞蹈课程设置没有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弥补逻辑思维。然而目前来看,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的舞蹈教育很少做到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正如一些一线舞蹈专业教师所说:“学校没有科学认识并发挥出舞蹈教育的积极作用。这种思想认为在以往没有选修和学习舞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时候,从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效果已经非常突出。”很多高校,因为在经过多年的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艺术修养也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实践和就业等方面中看不出舞蹈等艺术课程有什么显著的效果,从而武断认为舞蹈等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不大。这也就加剧造成舞蹈等艺术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专业变得可有可无的现状,很多学校也不会投入人才物力财力发展舞蹈等艺术教学。

3、高校舞蹈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不少高校的舞蹈课程结构单一,没有层次,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通常只有《舞蹈鉴赏》这一门选修课,而没有“形体训练”和“技巧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的学分数量较少,往往属于选修课范畴,不超过 2个学分。而据针对某些院校调查的结果显示,从事舞蹈教学的生师比约为 2130:1,教师人数远低于《方案》规定的在校学生总数的 0.15%—0.2%,而且有相当多高校仍然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与音乐和美术等其他学科相比,舞蹈教师的学术队伍建设不成熟,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都不合理,缺少领军人物。

4、高校舞蹈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舞蹈教学需要专业舞蹈教室,并配置更衣室和地胶、把杆、镜子和音像等专业设施。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舞蹈教学设施缺乏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业的舞蹈教室数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舞蹈教室,往往是在操场甚至空地上进行形体训练等舞蹈实践课,教学水平无法保证,造成在学生中的普及面远远不够,达不到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高校图书馆中也缺乏舞蹈方面的图书和音像资料。高校舞蹈教学投入上的不足,阻碍了学生提高其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限制了其舞蹈教学的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有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如何采取有效的舞蹈艺术教育手段助力本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清晰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目标。高校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演员的教学要注意区分,普通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多个方向发展,并通过舞蹈的表演充分展示出自己对生活以及情感的认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来,还应该尽可能地尝试将舞蹈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如美术、武术等相结合。让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流行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再配以灯光以及音效等其他氛围手段,通过情感打动人心,利用舞蹈展现活力,以此来满足各文化层次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需求。

2、改革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之前,有学者总结出四步教学法,即“感知、模仿、体会以及创作”的舞蹈艺术教学模式。其中,感知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舞蹈作品过程中在视听方面的具体感受。模仿指的是学生全面感知舞蹈作品之后,对作品中的舞蹈动作进行重复练习,对各个动作的基本要领熟练掌握,了解作品动作的基本节奏和力度。体会指的是学生在掌握了各个动作的要领之后,充分理解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并且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舞蹈的表演当中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根据自己日常积累的学习经验,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舞蹈作品。

3、在传承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舞蹈艺术教育是紧随时代脉搏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有其特有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充分展现其教学内容。因此,在传承已有的教学方法时,必须下决心改革创新。舞蹈教师不仅要总结研究教学工作,还要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更好地开展舞蹈教學,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欣赏优秀舞蹈作品,不断拓宽学生舞蹈知识视野。

4、舞蹈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舞蹈艺术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生虽然可以熟练掌握各种舞蹈的技能技巧,但对于舞蹈作品的实际内涵和舞蹈的真实目的却知之甚少;而且受到中专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造意识淡薄,对于音乐缺乏深入的理解,很少有学生具备独立创造舞蹈作品的能力。这就充分表明,本科院校相当一部分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低,没有真正达到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所以,专业课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或者命题,重视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兴趣表演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传统性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智能性的开发、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用身体语言灵活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和向往。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由于其孕育着独有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身体美和心灵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营造大学校园的和谐氛围,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想将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培养高质量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舞蹈艺术教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更好的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艺波。高等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6)。

[2]王岚。校园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03)。

[3] 万雯丽。在普通高校开展校园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4]刘笑艳。浅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7)。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