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画像石对木刻版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摘 要: 木刻版画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其漫长历史境遇里,千丝万缕的与汉代化像石发生着重叠,时至今日,木刻版画和汉化像石艺术语言有着众多相似之处。木刻版画作为独立的绘画版种, 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然而在过去近三十于年的沉寂中, 木刻版画的辉煌与成就渐渐被人们选忘于角落。本文通过解析汉代画像石艺术特点,从而正确认识今天创作木刻的性质与特征,从而寻找木刻版画与今人存在的主要关联,最终寻出汉代画像石艺术精髓对现代版画创作者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汉化像石 木刻版画 历史发展

一、当代木刻版画的发展现状

在清代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木刻版画,到现在却变得似不为大众所了解了,这种状况算不算是木刻版画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倒退呢?江苏省版画家陈琦老先生曾说过:“一代人做一代事”。探究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已有无数代先辈与之同行。现今,当代版画的发展是否在转型中裂变,是否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艺术中孕育继承,是当下现存的现实境地。

纵观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版画的雏形汉画像石砖到隋朝用木版刻成图版以供印刷再到唐朝后起到宣扬教义的木刻版画。鲁迅先生说中国版画有过“体面的历史”,即是指从唐代到明代的这段历史。明朝末年,曾出现过许多细腻刻画之作品。而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主要以士夫文化为主,从孔孟开始同时受统治阶级及文人墨客所推崇,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木刻版画上表现上为:乡俗、神鬼桃符、福禄寿喜、工匠艺人糊口谋生的一门技艺甚至是普通民众希望富贵吉祥和入世随俗的生活写真,所以这种世俗性实用性的文化特点无法跻身于主流文化的列队。导致了近代在西方版画技法传入中国后,中国木刻版画便在封建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衰落。

二十世纪初,郑振铎、鲁迅等一些民族责任强烈的学者开始积极投入到古代木刻版画的研究之中。直至80年代期,中国木刻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开始丰富,并向着多样化发展。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的飞速发展,版画的印刷功能及传播性逐步丧失其原有地位。一方面,其拓展了木刻版画的本体语言,带动了了木刻版画艺术的创新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当代木刻版画作品的文化意义缺乏,主体精神的迷失,从而使当代木刻版画艺术的整体学术水平失调。可见,中国当代木刻版画是否做到与时俱进,能与当代艺术大趋势相一致,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幸而现代众多艺术家与美术理论家们都在探索、研究,期待寻找突破口,而木刻版画语言的本土性继承研究逐步列入研究进程。

二、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精髓并与木刻版画的艺术交叠

汉代画像石与中国木刻版版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形式对艺术美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显著地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及其审美特征。木刻版画在千年的发展中,与汉化像石艺术发生着重叠。综观汉画像石与木刻版画的发展,其艺术风格交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构图开合争让,造型夸张干练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被看作是艺术作品的第一要领。能够在二维空间里合理调整布局里面图像的位置与关系,是一作品成功的前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小觑的,我国的美术发展正是由于汉画像石的产生而又一次质的升华。汉代画像石的构图特点、排列与布局的设计形成了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其构图的主要特点为:分层分格、开合争让、散点透视、对称均衡四个方面,其中部分汉画像石根据所表达内容题材的不同从而形成独特的规律。

造型是艺术创作方法之首,任何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周围的可以创作的元素进行综合与概括。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强调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汉画像石图像造型主要是对形象的外貌特征的准确把握与想象,线为最主要的造型方式,再加上精雕细刻,从而作品精炼又不乏夸张的造型形式。

无限想象的夸张造型在东汉时期开始的兼工带写的画法已逐步演变为以形写神。人们的艺术想象如此丰富,像:鲤鱼可以拉车;怪兽可以驯作卫士;身体可以长出数个头颅;飞天中的羽人等等。

在当时的民间画家里有一些创新的人们继续尝试黑和白的木刻作品,如:云南剑川的《山海经》,河南朱仙镇的《魁头》、《马上锏门神》等传统木刻我们可以看到非凡的创意想象力的作品,清晰的图像,人物造型夸张、不和比例,具有幽默典型的的黑白艺术魅力。然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当代版画的构图和造型反而变得更加追求精神话了。

2.娴熟精湛的技艺,色彩斑斓的题材

在中国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异常繁荣,石刻技能熟练,汉画像石雕刻技术和绘画被巧妙地结合成特殊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画像石艺术技能为阴刻和阳刻,或者两者的结合,可谓画内有雕,雕内含画,艺术风格古朴,神秘而宏伟,线条的优美刻化耐人寻味。能够准确把握动态的外观,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这主要是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艺术特色。

我国知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对汉代画像石做出过非常高的评价,他曾经指出:“汉画像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浓缩的汉代史书’”。从题材方面来说,汉代画像石选材非常广泛,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现实生活,都是其重要的题材来源,基本上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汉画像石能很好地反映汉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回望中国木刻版画的发展,从古代版画到现在版画,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产生之初的实用性特点、建国前期的社会性、建国后的艺术性和20世纪中期以后的学术性阶段。可见,木刻版画的题材的发展跟我们社会的发展有着戚戚相关的艺术激撞,并像汉化像石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题材。

3.律动的线型描绘,优美动感的纹饰

中国画特别注重精神描绘的意境,浪漫的感情和宗教崇拜升华便是汉化像石线性语言表现的高度。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已颇具“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韵。在中国古典绘画史上,线性语言功能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十八描”更能看出古人对线的执着与重视,无论在古代传统黑白木刻还是在近现代木刻作品中,线型语言一直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存在着。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线条,都能体现无尽的美的变化,而汉化像石的线条细劲流畅,纤不伤雅,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作为汉代化画像石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纹饰,是整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边饰纹样、” “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组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主要以饱满构图为主,故主题刻画之外都由纹饰(包括主题纹装饰和边饰纹装饰)填充,主题性纹样的主要组成是“吉祥纹样”,像:“二龙穿壁” “十字穿此环”等;边饰纹样又名“边缘纹样",民间称其为“花边”,主要装饰于物像边缘的纹样,最终能起到装饰作用。木刻版画中主要有斜线纹、直线纹和各种几何图案纹饰,这种装饰基本上也都都采用了均匀饱满的构图。

4.刀痕韵昧的黑白效果

刀痕韵味是汉代画像石的又一大特色,石质材料上的雕刻手法给人以朴拙粗放之美。刀与石的碰撞,根据不同的主题,描绘出或笨拙或细腻的效果,特殊的石质材料的选择增加了其独有的魅力,拓印后的黑白魅力在于肌理生后颇具特殊的视觉效果,有强烈的代表性。

而木刻版画也是及其注重刀和木的契合,即:刀与木的味道。刀刻的力之美,让整个作品中点线面自然融合,呈现出蓬勃生机,大胆,雄伟壮观。刻刀赋予的金石之味加上线条轮廓的精细,将力道的呈现刻画得入木三分。印于纸上,其黑白韵味如行云般千变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肌理效果。

三、中国汉代画像石对黑白木刻版画发展的思考

虽然汉画像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磨砺,但它的艺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取材广泛、造型夸张干练、律动的线型描绘,优美动感的纹饰、层次鲜明、刀痕韵昧等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他任何艺术所不能取代的。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是时代特色、人文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部纪实史书,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民的愿望,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笔者在整理汉代画像石与木刻版画艺术特征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重叠。长久以来,版画一直被用作附属品,作为一个不重要的部分存在。从最初的复制功能到装饰功能再到后来图解功能,虽然它不是艺术门类的主流,但却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证明,中国版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色,包含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总之,21世纪中国版画建设的重任已落在了这一代画家肩上,对于新时代的版画的发展方向,是当代版画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结语

在中国古代各种传统艺术中,汉代画像石和木刻版画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情感中提倡的抽象精神、独特的思维及透视法则,这在造型语言上,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是汉画像石并没有像木刻版画一样一直传承发展下来,这样恢宏的艺术精华也伴随着汉代的消亡而深埋地底,未能传承。近现代社会以来,由于创作性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木刻版画也借此机会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国版画目前正面临着新的且艰难的抉择,中国现代版画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新一代版画人给出一个最好的答案。汉代画像石“深沉雄大”,鲁迅先生曾提出“取入木刻”,对于当代版画人是有很大启发的,更证明当代版画吸收汉画像石优点来丰富并促进其发展是切合实际的。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代画像石对当代木刻版画艺术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启示 》(2013SJD760046)论文

参考文献

[1] 沈柔峰等,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李出版社,1987年,349页

[2] 王建中编《汉代画像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386,387页

[3]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 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 朱凯.关于中国木刻版画的当代性思考[J].美术大观.2012.7.

[6] 宋立.论中国近代黑白木刻中线的形式语言[J].东京文学.2011.8.

[7] 曹新洲.试论汉画像石中云纹的功能意义[A].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