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大足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思考

(重庆大足党校 重庆 402360)

近年来,重庆大足区文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系列重要部署,坚持以文化民生为导向,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和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区域内文体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一批优秀的群文队伍、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名列前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如何顺势而上,实现大足区文化产业的后来居上,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考察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1.结合“供给侧”改革,加快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通、整合、协同的方式,旨在去除过剩产能和“三高行业”,实现扩大有效供给。在此番改革中,文化和旅游业应加快行业间的资源融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带动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消费营销理念的融合。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快相互融合、联动发展、营销互促。一方面旅游产业可以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大足而言,许多外地游客因为大足石刻文化的盛誉而前来大足旅游,这正是营销互促作用的显现。面向未来,建议:一是要加大大足区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大足主要旅游交通节点如高速公路、景区沿线、游客中心,加强本土文化的宣传。二是详细调研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对于大足文化品牌感知度,联合相应文艺渠道宣传大足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与旅游景点开发的融合。

非遗项目本身是记录和反映本土人文生活的缩影,笔者认为我们在加大保护传承实现其社會价值的同时,更应当将其融入旅游开发项目,实现其向生产性转换的经济价值。

1.3文艺作品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底蕴挖掘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游客选择旅游的目的很简单: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就大足而言,我们必须加大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融入。建议一是每年邀请社会知名的佛学家、国学家、石雕艺术大师等来大足举办周期性授课或是开办讲座,二是鼓励将石刻、五金等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小说、绘画和诗歌的创作之中,对于展示大足旅游和人文效果良好的作品,进行奖励。

2.把握“双创”新政,提供文化旅游业的帮扶政策和资金保障

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双创”新政为新兴和创意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提供了创业基金、办公用房、人才自由流动等人财物的保障。建议大足区从以下三方面对文化旅游业加以扶持。

2.1建立文旅产业发展扶持基金。

通过对九龙坡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启发。目前文化委也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汇报了建立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的事项,在此,也向各位领导呼吁大足区尽快建立专项基金、完善产业扶持发展办法,助推大足区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

2.2引入高端市场规划“帅才”与操盘“将才”。

目前,大足区正在规划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进具备创意能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把握市场能力和追求卓越品质等特征的优秀人才极为重要。所以建议大足区:一是引进具有奇思妙想的奇才;二是引进能把这些奇思妙想落实并形成“产品”的帅才;三是引进能把这些“产品”转变成“商品”并推销出去的将才。应该说,这三种创意人才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是旗帜,是灵魂。

2.3构建文化旅游企业融资互助平台。

无形资产评估难、银行创新产品不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缺失带来的“融资难”等问题一直以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最近,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有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建议大足区结合该指导意见,一是要建立金融投资对接服务机制。二是要建立金融投资信息平台。三是要引导互相担保或集合发债。

3.结合“全域旅游城市创建”,实施“文化+”发展模式

大足区作为重庆市首批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区县,应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商业渗透融合,建议实施“文化+”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城市建设。

3.1“文化+生态”的休闲旅游。

大足区作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大足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将文化融入生态开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就该区而言,有大量悠久的文化和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待我们加大发掘和融合力度。如宝顶山下流传的“望娘滩”故事,仅仅在大足百姓口中传承,可以思考依托化龙湖水域良好生态,将故事通过石雕、戏剧等形式重现出来。诸如类似孝廉文化典故不胜枚举,玉龙山、龙水湖等秀丽风景比比皆是,下一步还有待文化和旅游部门去梳理和融合,打造一台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质量文艺剧目,补齐文化旅游业的一项软件短板。

3.2“文化+农业”的观光旅游。

大足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区先后举办了“枇杷旅游文化节”、“葡萄旅游文化节”、“荷花旅游文化节”等农副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在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建议继续加大推陈出新的力度,加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力度,加大政府主导跨地区、跨行业参与的力度,实现农业观光旅游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3.3 “文化+工艺”的人文旅游。大足区历史源远流长,石刻艺术的神奇与千年五金的兴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造访。同时,我们的街头小巷和乡野坊间还深藏着竹编、剪纸、火龙等精湛工艺。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建议将这些传统工艺纳入人文旅游项目,深挖出来、利用起来、推广出去,通过将规模化传承基地、文化企业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游客既看得见摸得着,也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制作,将自制的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带至异国他乡,起到彰显大足人文旅游氛围,宣传大足旅游资源,推动大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效果。

3.4“文化+科技”的数字旅游。大足区的旅游要将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应在“夜”上做文章。夜,给人神秘的感觉和遐想的空间,夜,也是人们习惯性的休闲娱乐时间,古今中外许多文化活动都在夜间开展,供人们打发时光,渡过漫漫长夜。建议该区在夜间旅游项目上,一是运用现代“声、光、电” 技术将石刻景区亮化起来,推进“梦幻佛像”、“传统彩灯”、“文化庙会”,“子时香”四大旅游版块的实施 ;二是充分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3S (RS、GIS、GP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将文化融入到夜间旅游项目当中,最终实现“全域”和“全时”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