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历史遗址和多媒体的运用

历史教学目前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或者参观历史文物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游览历史遗址,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演”,从而忽略了历史遗址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其实,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址,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和触摸的情境,让他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回到历史现场。

在近两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学生颇感兴趣的穿越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对穿越剧那么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历史知识,他们很难理解、很难想象,也很难感受得到,而穿越剧却给了他们感受历史的机会。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穿越剧的真实性。但这足以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遗址或文物,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址。就现实的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游览中国现存的所有历史遗址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参观所有的文博馆也是不客观的,但充分利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遗址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就上饶地区来说,就有距今约九千年的万年县仙人洞、贵溪县鱼塘乡龙虎山仙水岩的崖墓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澄波桥、始建于晋升平年间的三清山古建筑群(含石雕、石刻)、铸造于宋建炎元年的鸡应寺铜钟、玉山考棚等丰富的历史遗址。若我们把历史课堂搬到这些古遗址现场,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思古之幽情?要知道,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巡游天下、走进历史现场、亲近历史人物、寻求第一手史料之后完成的旷世名著。

教师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址进行历史教学,既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历史遗址的运用。婺源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三清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黄山姐妹山”“华东明珠”等美誉,更有丰富的道教人文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景观中可使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上饶集中营是上饶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烈创建的;参观这一历史遗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今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论从史出。而所谓的“史”,不应当仅仅是对几句史料的引述,况且并非所有中学生读史料的能力都很强,对史料的理解都那么准确、到位。如果恰当利用历史遗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内容,学生感到其概念深奥难懂。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婺源汪口俞氏宗祠,让他们参观一下存放着先祖牌位的寝堂,教师再稍加讲解,相信他们就能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内涵。虽然婺源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对于教师讲解西周宗法制的内涵却没有太大阻碍,反而因为它建于清朝而利于讲解宗法对后世的影响。教师最后再稍加举例进行说明,就能突显宗法制对后世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

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讲的主要内容是“辉煌灿烂的远古农耕文化”,要让十多岁的孩子们理解古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真的不容易。我们也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河姆渡和半坡,但是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让他们看看在那里出土的石器(盘状器、砍砸器、穿孔石器等)、骨器(刻划纹骨堆、骨针、骨鱼叉等)、角器(角凿等)、蚌器、夹粗砂红陶罐等历史文物,相信他们对于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与见闻,还能提高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使之能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事、物生动再现,使学生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地图、人物图像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艺术品、科学技术等)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教师在实践中把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图片带入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中,历史遗址作为论从史出的“活生生”的“史”,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声情并茂的历史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历史遗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不断地探索,让更多更好的历史故事、历史遗址、多媒体能够与历史课本知识更紧密、更适当地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为历史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