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保定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保定市清苑县、唐县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体制残缺,设施不足,文化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提出宣传,建设和自身文化保护三方面的解决办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保定市;新农村;文化建设

作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河北省保定市的11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到了80%,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同时在“三农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重视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的重要内容。从该角度看,加强农村群众性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保定市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更好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保定市周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保定市政府对文化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使得保定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本年3月17日,保定市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同时保定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历史;此外还有保定老调、涿州皮影、满城寸跷等音乐曲艺;雄县黑陶、曲阳石雕、白沟泥人等陶瓷石刻;顺平桃花节、敬老健身节、白洋淀荷花节等文化节日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保定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保定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民间丰富的文化艺术为保定市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以清苑县和唐县为例,保定清苑县委宣传部透露,该县266个行政村,村村落实“四个一(指一个村民阅报栏、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支文艺演出队)”文化提升工程,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唐尧故里的唐县,在发展文化方面更不能逊色,曾经启动“文化下乡”活动,抽调精干文艺演出人员,奔赴全县36个帮扶村开展“文化帮扶”,在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唐县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两手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加大对帮扶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培训文艺队伍,让健康生活方式占领帮扶村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解决村民看书难,业余文艺队活跃乡间,搭建村民健身娱乐平台。

二、保定市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和社会的参与下,保定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发展,并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在真正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脚步。

(一)管理体制欠完善,缺乏组织人员

在整理调查问卷时我们了解到,一些农村的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人负责和监管。因此为了丰富日常的生活,一些村民自发性地组织队伍在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跳舞。众所周知,虽然“广场舞”既帮助村民们排遣了休闲时间,又对促进身体健康起到了良好作用,但由于缺乏专门的监管和专人负责,广场舞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噪音和阻碍交通等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相关体制,增加专人负责和监管,新农村的广场舞才能真正成为展现农民精神文化新面貌的良好途径。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显现

在深入农村走访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农村虽搭建了“大戏台”,但利用率却很低,有的甚至被用来晾晒粮食;支部大队也只有几把椅、几张桌,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图书、乐器以及一些体育运动器材也是以前留下的,很久未更换或添置,陈旧不堪,娱乐设施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造成农村文化阵地难以显现真正作用。

(三)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深入,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一些农村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文化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然而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或年轻人不愿意继承等原因,导致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困难。一些民间优秀艺术文化甚至面临失传。

三、对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一)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培养人才

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安排专门的负责人组织管理。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同时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成立“农民工俱乐部”,快乐而有序的进行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增加经费支出,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

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可定期在此开展文艺演出,宣传科学知识,每月播放一部电影等,让村民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场所;建立“农家书屋”,添置新的书柜、书桌,安装电扇,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组织爱心捐赠活动,捐赠图书,让村名有书读,有地儿学;安装安全性高的健身器材,让老人、小孩儿都能放心的娱乐享用,强身健体。

(三)建设农村特色文化,承继创新农村传统

充分利用各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等活动;开展戏曲、杂技、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在参与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并进行劳动技能比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立彬.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07

[2]郑长兴.试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3]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孙亮.唐县基层建设年筑牢农村文化阵地.燕赵都市网,2013

[5]吴强.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