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略浅探

摘要:陕北有着发展民俗旅游的良好资源禀赋。目前陕北民俗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要使其形成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注重开发的原则和具体策略。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的民俗旅游活动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的心理需求相合拍。

陕北即指延安、榆林两地,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雄浑质朴的黄土高原上,曾先后有华夏、戎狄、匈奴、鲜卑、羌、突厥、党项、蒙、回等民族活动或居住过,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古朴的民风民俗。

一、陕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以下就从这三大类人手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作一概述。

第一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传统生产工具和传统交通工具。窑洞是陕北人的主要居所,围绕窑洞的构造类型、内部格局和装饰、前立面格局和装饰、院落以及院门的构造装饰而形成了陕北民居建筑的独特风俗;白羊肚子手巾、羊皮袄、对襟袄、千层底布鞋以及这些服饰的样式、制作等形成了陕北的服饰风俗;陕北农民所用的生产工具大都是古老先民们流传下来的传统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有犁、耙、锄、铁锨、镰刀、拐子、拿粪斗、筐、桩枷、木权、刮板、斗、铡刀等;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带,山大沟深,传统的交通工具主要以驴和驴车为主,现在在许多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还普遍使用着这些工具。

第二类,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陕北赶集是村落民俗的一种常见形式,遍布陕北各地,即围绕特定乡镇的村落定期到镇中心街举行集会,进行探亲、会友、物资交易等活动,热闹非凡:陕北人生礼俗有出生、婚丧、祝寿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婚俗了,一般都有提亲、约亲、定亲、迎亲、闹洞房、耍女婿等程序和仪式,还有唢呐吹打乐相伴,红火热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礼节,从而能融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陕北人也不例外,在社会交往中也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社会礼俗,如合龙口、暖窑、行门户、送汤等都是人们社交往来的基本礼仪;岁时节日民俗,即按一年各个季节的推移交替,定期举行的祭祖、集会、娱乐等活动。陕北的岁时节日从一年的正月算起到十二月有将近二十多个节日,大体分为农事、祭祀、纪念、庆贺等几种,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

第三类,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陕北的信仰祭祀民俗一方面体现在陕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禁忌上,另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各地的庙会,在陕北各地都有固定的庙会节日,而且还要请戏班唱大戏,到了庙会期,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会友、看戏,影响大的如佳县白云山、镇川黑龙谭庙会等,远近闻名;陕北素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有民歌、民间吹打乐、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民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祈雨歌、风俗歌、情歌等,其中尤以情歌居多。民间吹打乐以陕北唢呐为主,庙会祭祀、婚丧嫁娶、节庆集会等各种活动场合都离不了唢呐。民间歌舞有广泛流传于陕北各地的陕北大秧歌,有陕北三大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和宜川胸鼓,还有耍龙、耍狮子等。地方曲艺有流传于神府一带的二人台,清涧的道情,三边(靖边、定边和安边)的说书等。民间工艺美术遍布陕北各地,主要有三边、佳县、安塞等地的剪纸,绥德、子洲的石刻、石雕工艺,安塞农民画,延川的布堆画,富县的薰画等;民间游戏是人们在农闲、工余的主要活动,在陕北有小孩玩的弹杏核、甩宝、翻绞绞、踢毛毽、滚铁环、打瓦、踢方、打毛猴等,大人有打老虎、下棋子、打扑克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娱乐民俗。

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陕北文化和陕北民俗研究的发展,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点的不断涌现。如1993年建成开馆的洛川民俗馆,其陈列内容有经济生活、岁时节日、礼仪、家庭日常生活、家族祭祀、民间歌舞游艺、民间皮影等黄土高原民间风俗和水陆画等珍贵文物;集中反映陕北黄土风情文化的还有安塞文化艺术馆,馆内主要陈列安塞民间剪纸、农民画、泥塑艺术品,并组织有现场表演剪纸、民歌演唱、唢呐吹奏、安塞腰鼓等;被称为“活的陕北窑居博物馆”的延安万花村民俗村,是陕北唯一集游、购、娱和吃、住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实体;集中体现陕北窑洞建筑特色的马氏庄园、姜家大院和常氏庄园的米脂三大院;延川县于2002年推出的黄河民俗风情游;榆林市2006年春节开始全面启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条街活动,在刚刚恢复的榆林古城步行街由各地民间艺人表演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道情清唱、戏剧演出等民俗活动。民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不仅宣传、介绍、展示了陕北民俗,同时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 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现已开发的旅游景观多以当地民俗为主,并且都是各自独立的展览,与其他地方很少发生联系,都是一些孤立的旅游景点。这种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形成规模,形成旅游带,造成景观的断裂,缺乏系统性,无法吸引大批游客。

2 形式单一,没有综合效益。目前的旅游景观多是静态、展览形式的,只能给游客以视觉享受,形式过于单调。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综合发展,给游客提供的不仅是只能观看的景点,还要让游客积极的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异地的风情民俗。因此,陕北民俗旅游目前的开发不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无法产生综合效益。

3 缺乏亮点,没有突出特色。目前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确实包含了大部分的陕北民俗事项,但是全面铺开,多头并进,缺乏亮点,没有突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方面在宣传上无法造成声势,另一方面也无法与其他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形成比较优势,不利于陕北民俗旅游的更大发展。

4 缺乏规划,配套设施滞后。旅游业不是一项单一产业,还需要相关交通、旅馆、饮食等服务业的配套和协同发展。而陕北现在开发的民俗旅游景观大都是单一的项目,到当地只能是参观一个项目,而没有其他相关行业及产业的配合和支撑,制约了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5 缺乏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陕北民俗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只是硬件的发展,还缺乏软件的配合,也即专业人才,部分景观没有专业人才管理,只有几个看门人员和半路出家的导游,这些导游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如何让游客领会陕北文化和陕北民俗的蕴意。

三、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浅探

旅游开发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施的技术经济活动。其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和完善,以达到展示其价值,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的目的。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要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满足游客的需求,进而形成产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一)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有人们抒发奋进、向上情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因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无奈而形成的陈规陋俗和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开发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原则,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和展示积极健康的内容,抑制和取缔消极落后的部分,同时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民众的认识能力,争取彻底清除民众中的不良风俗习惯。

第二,开发和保护、挽救并举的原则。开发是为了利用资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开发和保护始终是矛盾的,开发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破坏,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必须分清主次、轻重。从民俗资源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来看,保护应该是首要的。因此,在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开发并不只局限于横向开发,即对现有资源的开发,还应进行纵向开发,即对资源的纵深挖掘。民俗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难免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有些民俗资源已濒临失传,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搜寻、挽救这些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使之能永续存在,保持陕北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连续性。

第三,在开发中创新的原则。民间文化流传较广、民风纯朴的地方,多为较落后、闭塞的地区,现代文明的发展多相对滞后,陕北地区即是如此。因此,在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应坚持在开发中创新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活力。创新应从三个方面人手:首先是思想的创新。要积极吸取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观念,以现代旅游发展趋势为指导,推陈出新;其次是产品开发的创新。要有品牌意识,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不要重复已有的产品;第三是对资源本身的创新发展。要在保持原有民俗资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进现代文明的色彩,或者用现代的手段开发已有资源,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第四,点面结合的原则。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本身开发的点面结合,即以各个不同类型资源为点,形成整个民俗旅游资源的面,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同时避免重复,造成游客的视觉疲劳;二是民俗旅游这一点与陕北地区整体旅游资源的面的结合,即把民俗旅游与其他旅游如自然、历史人文旅游相结合,形成多种类型旅游的协同发展,全面推进陕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旅游业这一点与陕北整体产业发展的结合,以旅游业为契合点,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陕北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四是陕北民俗旅游这一点与西部民俗旅游面的结合,依托西部民俗旅游来宣传和发展陕北民俗旅游,借船出海,进一步发展陕北民俗旅游。

(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第一,突出特色,推出品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中如陕北婚俗、红枣文化、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陕北窑洞以及陕北石狮、剪纸等工艺都是最能突出陕北特色,反映陕北文化以及陕北人民生活的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应首先以这些特色资源为主,形成包含参与、观赏,游玩、竞技等各种类型的旅游形式,并注意开发的层次性、有序性,即景点、旅游点按不同类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不要千篇一律、重复分布,同时突出重点。如四、五月份可以陕北大秧歌为主,在安塞一带为主举办秧歌汇演;六、七月份可以陕北民歌为主,举办艺术节、擂台赛;八、九月份正值红枣丰收季节,可以在佳县、吴堡等地以红枣为主,同时辅以其它形式。这样就形成时时有卖点,处处可观赏的全面旅游布局。

第二,围绕民俗旅游,完善设施。旅游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积极投入,完善相关设施。民俗旅游除了需要一般旅游相配套的交通、旅馆、饮食等设施,还需要一些相关文化设施,来展示当地丰富的民情风俗,而这些设施也正是一个地区文化氛围、文化水平的标志。陕北地区相对落后,这方面的设施较为缺乏,因此,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开发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一是围绕陕北民俗资源中的工艺产品完善相关展览厅、展室及博物馆的建设;二是围绕旅游带完善相关交通、食宿、娱乐场所设施。

第三,加强对相关人员素质的培养。民俗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观旅游,其中包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民俗旅游的资源是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族、民众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民俗旅游会有更多的民俗活动使游客参与其中,体会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异地、异族风情。因此,民俗旅游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开发陕北民俗旅游资源,首先要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要熟知中外一般性交往礼仪,还要熟知陕北的文化、风土人情、地方掌故、风味特产、小吃名点,而且应当具备一定的民间文艺素养;其次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素质,营造良好氛围,尤其突出文化蕴意,不要流于商业化,损坏了民俗旅游的本意。

第四,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力,大大提高旅游价值,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和整个西部民俗风情游以及西部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带,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多角度、多层次、多品种、多方位开发,协同开发,共同发展,这样既有利于陕北民俗旅游的更大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整个陕北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陕北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