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阳县白杨店村汉代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zoޛ)j馝׏?餯;?׎M6^<3_i3]u~i׭u^]Mv^6Ӿ߽|N_?vov48M}7^Ӿtmێ5N5]N?_<mtMzmtN4uNtMӭ7Mם7M~MmNӾ?m:O?u]v^Nv5=O|ӾuN4N8m׍zN46i~48m5~4׽45m4i3_iiu^wv}͵Z方案 1件。M1:5,泥质红陶,敞口,圆唇,浅腹,内施红黑色彩绘,漫漶不清。口长40.4、宽37.5、底长39.5、宽37、高1.7厘米(图三:1)。

陶盘 1件。M1:3,泥质红陶,敞口,平折沿,圆唇,浅腹斜直壁,平底。口径16.4、底径11.2、高2.6、壁厚0.6厘米(图三:4)。

陶罐 1件。M1:4,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口沿外侧有两凹槽,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施八道凹弦纹,中腹施两道戳印纹,下腹施横向绳纹,底部施交错绳纹。口径14.3、腹径28.5、底径14.8、高25.8厘米(图三:3)。

(二)金属器

铜泡钉 1件。M1:6,半球形,外圈有沿,中空有钉,腐蚀严重。直径2.7、高1.6厘米(图三:2)。

铜钱 2枚。M1:7、M1:8,均残损,锈蚀严重,字迹不清。

三 画像石

M1画像石较为丰富,雕刻有画像的石块共15块,少者一石雕刻1幅,多者一石雕刻9幅,共计出土画像29幅,其中14幅因画像石被挪动而导致原位置不详,其余15幅分别位于墓门门柱北面、西耳室南门柱东面、前室北门门柱南北两面、前室北门过道处、后室二层台内侧面。

画像内容包括装饰纹样、神兽祥瑞及人物三类。装饰纹样如菱形纹、双菱形纹、曲波纹、铲地三角纹、铲地弧形纹、祥云纹等;神兽祥瑞如龙、马、鹿、鸟、兔、瑞兽等;人物类均戴冠并且手中执物。雕刻技法采用了铲地、减地阴线刻及浅浮雕手法。

(一)位置明确者

1.墓门门柱画像石

共2幅,编为第1幅、第2幅。

第1幅 位于墓门东门柱北面。左、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从外向内分别为细斜线减地纹、细斜线双菱形纹、多重细线曲波减地纹、铲地三角纹、铲地弧形纹,最右边为祥云组成的图案,祥云上下相接。雕刻技法为竖直细线减地阴线刻(图四:1)。

第2幅 位于墓门西门柱北面。右、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同第1幅),最左边为鸟和祥云组成的图案,上部为一鸟,站立,下部为祥云,祥云上下相接。雕刻技法为竖直细线减地阴线刻(图四:2)。

2.西耳室南门柱画像石

共1幅,编为第3幅。

第3幅 位于西耳室南门柱东面。左、下边装饰三重复合纹饰带,从外向内分别为细斜线减地纹、细斜线减地菱形纹、铲地弧形纹。最右边为瑞兽组成的图案,上部为两瑞兽相互衔尾,饰两圆球。下部一瑞兽,造型奇特,头部朝上,身体反转,亦饰两圆球。雕刻技法为竖直细线减地阴线刻(图四:3)。

3.前室北门门柱画像石

共有4幅,编为第4—7幅。

第4幅 位于前室北门东门柱南面。右、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最左边为鸟和祥云组成的图案,上部为一鸟,站立,下部为祥云,祥云上下相接(同第2幅)。

第5幅 位于前室北门西门柱南面。左、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最右边为祥云组成的图案,祥云上下相接(同第1幅)。

第6幅 位于前室北门东门柱北面。左、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同第1幅),最右边为祥云组成的图案,祥云上下相接(图七:1)。

第7幅 位于前室北门西门柱北面。右、下边装饰五重复合纹饰带,同第1幅。祥云缺失,无中心图案。

4.前室北门过道处画像石

共有2幅,编为第8幅、第9幅。

第8幅 位于前室北门东门柱西面。下部空白处有粗凿纹,图像外层为五重复合纹饰带(同第1幅),内层图案为鸟、鱼和祥云,祥云相接似云树,树顶左右相对站立一鸟,各衔一鱼。刻技法为竖直细线减地阴线刻(图五:1)。

第9幅 位于前室北门西门柱东面。下部空白处有粗凿纹,图像外层为五重复合纹饰带(同第1幅),内层图案为祥云,祥云相接似云树。雕刻技法为竖直细线减地阴线刻(图五:2)。

5.后室二层台内侧画像石

共有6幅,编为第10—15幅。图案相同,为两重复合纹饰带,上为细斜线减地菱形纹,下为铲地弧形纹(图六:1)。

(二)位置不明者

共发现14幅,编为第16—29幅,其中第18—20幅集中于一石,第21—29幅集中于一石。

第16幅 画像石发现于前室南侧,残断,剩余约一半。上、左边装饰三重复合纹饰带,从外向内分别为细斜线减地纹、细斜线减地菱形纹、铲地弧形纹。装饰图案以内的中心图案为一浅浮雕梅花鹿,仅能看出大半躯干、尾及蜷曲的后腿,身上有凿点表现梅花斑点,梅花鹿躯干下部有一圆球,西部(右侧)有一站立的马和一站立的鸟,马首向右,鸟首向上(图六:2)。根据画面内容推断为一门楣石残块。

第17幅 画像石发现于西耳室门洞北侧,方柱,仅一面有画像。右、下边装饰三重复合纹饰带(与西耳室南门柱东面画像石相同)。最右边为瑞兽组成的图案,上部为两瑞兽尾部相交,亦相互衔尾,饰一圆球;下部为两鸟衔一鱼鸟站立,饰两圆球(图七:2)。该画像石形制大小、图案内容与西耳室南门柱基本一致,应为其对应的北门柱。

第18—20幅 画像石发现于西耳室门洞处,方柱,三面有画像。第18幅为正面,边框中间仅一瑞兽,似龙(图八:1)。第19、20幅为左、右面,外层均为铲地弧形纹,内层图案第19幅为上、下两人物,均戴冠且手中执物(图八:2)。第20幅为瑞兽人物,上部瑞兽回首衔尾,下部人物戴冠且手中执物(图八:3)。

第21—29幅 画像石发现于西耳室门洞处,为4个盘龙纹方座圆柱,由整石凿成,雕刻精美,柱础、栌斗各4幅,柱身1幅,共计9幅。栌斗4幅图案由左向右依次编为第21、22、23、24幅(图九:1、2、3、4),分别在边框中间雕刻有三只卧兔(右边两只头向右,左边一只头向左)、三只鸟(头均向左,其中右边一只尾巴较长)、一龙一瑞兽(龙头向左,瑞兽头向右)、两瑞兽(左边瑞兽头向左,右边瑞兽头向右)。柱础4幅图案相同,由左向右依次编为第25、26、27、28幅,边框中均为三组铲地弧形纹。圆柱形柱身的画像石编为第29幅(图十),雕刻尤为复杂,底部四角雕刻有两个兽头及兽尾,柱身雕刻盘旋的龙,互相交错纠缠,约有20条龙,之间饰有若干圆球。龙首方向上下左右均有,其中以朝上者居多,龙身刻饰龙鳞。此外在底部还有一似狼形兽,在上部有一近蜥蜴形兽(彩插六:2)。

四 结语

(一)墓葬年代

M1残存随葬品较少,陶器以泥质红陶居多,饰红黑彩绘,制作较为讲究,多为山东北部地区东汉晚期较为常见的器形,并与邻近地区的许多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陶器相似,如济南青龙山汉画像石墓[1]、济南闵子骞祠堂东汉画像石墓[2]、济南市北毕村汉代画像石墓[3]等。

画像石上的装饰纹带、瑞兽均是山东地区画像石中比较普遍的题材,其中五重装饰纹带、三重装饰纹带、祥云纹、梅花鹿等图案与济南市北毕村汉代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基本相同,雕刻技法方面也与之相同。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后室二层台内侧雕刻的画像石图案,与山东东阿县邓庙汉画像石墓M1、M2的中室及后室地栿画像石图案基本相同[4]。M1出土的盘龙纹柱,与邓庙汉画像石墓M2后室的圆形石柱、山东平阴孟庄东汉画像石墓[5]出土的圆柱均有相同之处。两墓的时代都为东汉晚期。

综上所述,该墓的年代应该在东汉晚期。

(二)墓主人身份

M1规模较大,墓室结构较为复杂,制作考究,出土的画像石较多,尤其是在石料严重匮乏的济阳地区,出土如此多的画像石更是难得。该墓设有翼墙、砖砌甬道,后室底部铺设大石板,其三侧设有錾刻画像的石砌二层台,这些特征在山东地区较为少见,结合与北毕汉墓、闵子骞汉墓、淄博张庄汉墓[6]、枣庄桥上村汉墓[7]以及部分东汉晚期二千石官员墓葬形制的比较推测,普通地主及下层官吏没有修建这种墓的能力,该墓主人应该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雄厚财力,可能为势力较强的豪强地主,也可能是任职于东汉济南国或在外地任职、归葬祖茔的中高级官吏,级别或可达二千石。

[1]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山东济南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考古》1989年第11期。

[2]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市闵子骞祠堂东汉墓》,《考古》2004年第8期。

[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济南市北毕村汉代画像石墓》,《考古》2012年第11期。

[4]陈昆麟、孙淮生等:《山东东阿县邓庙汉画像石墓》,《考古》2007年第3期。

[5]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平阴孟庄东汉画像石墓》,《文物》2002年第2期。

[6]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张庄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6年第8期。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枣庄市桥上东汉画像石墓》,《考古》2004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兴林;校对:王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