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超前国奥村

如果将体育场馆比作奥运健儿一展身手的“舞台”,那么每届奥运盛会的奥运村就称得上是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的“家园”。顺着北辰西桥一路向北,途经让人惊叹的水立方、北京数字大厦和国家会议中心后,西北侧一大片灰色的楼群便会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难得的归属感。这里就是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国奥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住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过着各自的生活,这个神奇的村子就叫国奥村。当时的北京国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村。

国奥村由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行区三部分构成。国际区在奥运村北部,运动员居住区在南部。国际区包括升旗广场和商业街,居住区共有运动员公寓楼42栋,运行区则设停车场、欢迎中心、媒体中心、访客中心、运动员班车站和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随着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国奥村的功能也在发生着转变,它从运动员们的住宿区变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区。

“水乡村”举世瞩目的蜕变

探寻前世,最早乾隆笔下记录了奥运村所在地——洼里和清河:“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俯仰对空澄,即目惬幽思”,一幅江南风情图跃然纸上。这里还有各种野兽飞禽出没,场馆区所在地“豹房”更是因为雍正皇帝在这儿打到一只豹子而得名。

蜿蜒的清河与洼里这片北方的水乡相遇之后,构成了北京的“江南水乡”。每逢夏季大雨,雨水横流,有的地方甚至能淹没稻尖,这是乡里孩子们去河沟摸鱼的好时节。回家后,母亲把鱼掏净,裹上棒子面,放进油鍋翻炸……这味道至今还留存在洼里人的记忆里。

洼里的变化并不是从2001年申奥成功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北沙滩以东的一大片地方被规划为科学城,这是洼里田园历史的首次改变。1992年,中国第一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承办奥运会的申请。从那会儿起,洼里就被定为奥运会的预留地。洼里人开始放弃种植水稻,转而植树造林。此后的十几年间,洼里的植树面积达到1.2万余亩,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初步形成。申奥成功后,2002年奥运会建设全面启动,仅主场馆区朝阳区就要修建13个比赛场馆、7个训练场地、32条道路和2座桥梁。这场大变革中,奥运村地区是最核心的核心。据资料记录,“总计需拆迁居民约5700户,搬迁国有企业33个、集体企业721个,拆除各类房屋总计219万平方米。”为配合奥运申办和场馆建设,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洼里开始了“大迁移”。

国奥村:迎来世界的目光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终于到来。北京满怀自信迎接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尤以北中轴区域以崭新面貌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为聚焦点。此刻,昔日的村落变成了中国最耀眼的地方。2008年7月27日正式开村,在升旗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与欢迎仪式。此后,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陆续入住他们在北京的安全、舒适、温馨的家园。

现在,每当回想起奥运会举办前后的历程时,人们仍然难以抑制当初的激情。从申办到筹备,从赛前的火炬传递到盛大的开幕式,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规模空前、经久不息的奥运浪潮。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盛会,更承载着重要的人文精神,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奥村——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村,作为聚全国之力筑造的奥运建筑之一,不仅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建筑水平的窗口。

国奥村位于奥林匹克公园西北角。从亚运村出来,沿着安立路向北,穿过北四环,再穿过北五环,就会发现中轴线道路两旁的绿树在夏日的阳光下闪闪放光,在轻拂的微风里沙沙作响。远处的高楼鳞次栉比,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面前的这一切似乎仍散发着“奥运”的气息。来到国奥村时,那种“奥运”的气息仿佛愈发的炽烈。

驻足在国奥村的朱红色大门前,门上被金漆粉饰的龙凤雕纹,在阳光的辉映下隐隐透出皇家门庭的威仪;20栋9层、22栋6层低密度板楼高低有秩、错落有序地排列着。独具匠心的“喜喜”布局,取其“双喜临门”之美意;楼体主墙面以灰砖错缝铺贴,楼层阳台刷白,灰白之间嵌入黑色木塑板,远远望去颇有些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村内楼群按“喜喜”字结构划分为ABC D四区,并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种瑞兽之称冠名,传递着先贤们祈吉纳祥的文化思想;每栋楼身墙体的统一部位,均砌有所在区域瑞兽标识图案的纹形砖雕,与首层腰线加入的“云水”纹理以及楼门口处张贴的大红福字交相呼应,无不表达着美满如意、福寿富贵的吉祥祝愿。

国奥村的园林设计中,理性承袭了传统风水文化中“生者安居之法”。一泓水系贯穿村内东西两大地块,弯转因地制宜,水道有宽有窄,水流时缓时急;水系周边遍植花草绿乔,冬夏留住,四季有景。临水而行,步移景异,在穿花透木间对前人推崇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共助”的和谐主张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集各地景趣于一身,是国奥村中另一种特有的风韵。村内四区景观各异:A区造景简洁明快,巧搭木栈廊架,着意体现我国西南部的地域风情;B区设计古朴庄重,取古代典故制成雕塑小品,烘托出我国西北部的大漠风情;C区效仿苏州园林艺术,突出曲水通幽的特色,刻意展现我国东南部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D区地形设计采取果岭风格,恬静舒缓,随势与相邻的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呈现出我国东北部白山黑水的粗犷风情。略为高出绿地的“景观通廊”将各区连缀在一起,无障碍的坡道对接为残疾人和老龄化人群提供了游园观景的便利条件。

岁月如梭。当2008年奥运圣火熄灭时我才发现,奥运会来得是那样的慢,走得却是那样的快。北京奥运会的理想、圆梦,用了100年,申办成功用了10年,筹办用了7年,而辉煌绽放时却只有短短的16天。这16天虽然短暂,却值得亲历过它的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慢慢回味,回味在国奥村当志愿者那段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昔日的国奥村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高档住宅楼。每当来到国奥村的时候,当年参加奥运志愿者的日子就会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

那时,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居住在奥运村内,奥运村里热闹非凡。商业街区人头攒动,到处是购买纪念品和观赏民族技艺的外国友人。当每天服务在全世界聚焦的奥运会核心地带,当每天出入在那个神秘的奥运村时,总会心潮澎湃,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那时,经常在升旗广场举办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整整40场文艺表演陪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难忘时光。但是,当奥运圣火熄灭的那一刻,作为中国第一代奥运人,特别是第一代奥运村的志愿者,再也无法拒绝这份不舍和眷恋……

那时,每天在这里为外国运动员和体育官员们提供各种服务。国奥村居住区的主餐厅和风味餐厅24小时开放,可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需求。运动员楼下风味小吃店的“夫妻肺片”“北京烤鸭”等食品深受人们欢迎。在国际区内,服务项目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运动员头发长了可以去理发室,给朋友快递奥运首日封可以去邮局或UPS服务站,买个福娃或者洗发水可以去奥运特许商店或者超市,想看电影可以去DVD室,想刻录自己比赛的画面可以去刻录室,想休闲的可以去游艺室,那里有台球、空气球、沙壶球、波比足球等游戏,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晚上,运动员可以去村俱乐部跳舞、吼两嗓子卡拉OK;想保持运动状态可以去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区,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训练器械;想去长城或者故宫的找村里的旅游服务室,他们全程提供服务,让你离开之前玩遍北京及中国各地;有宗教信仰方面需求的,这里还有五大宗教室提供服务……

那时,奥运会给国奥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从来没有一个奥运村能如此接近城市,从来没有一个奥运村有如此高的规格和档次,也从来没有一个奥运村被赋予如此多的合义。现在,随着各路明星大咖的入住,这里不仅成了金牌得主的空间,奥运逸事的发源地,更成了一个有激情和故事的地方,成了一个有历史和福韵的地方。如今的国奥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产项目,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奥运建筑。在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梦想、希望与责任。国奥村作为奥运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孕育了整个中华民族对民族腾飞的渴望,而同时,国奥村也是奥运建筑中唯一可以转换为民间使用的部分,这就使国奥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中国心”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上的一块里程碑。

对奥运而言,国奥村又是一个参与者。在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国奥村作为“绿色-科技-人文”精神的奥运住宅,给运动员提供了最具关怀的生活体验。值得人们想象的是,来自世界各地最顶尖的运动明星,曾经在这里度过了那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按概率来算,现在的每一户都曾经出现过奥运金牌拥有者的身影。

工作人员则戏称这里为“仓储式”博物馆。

博物馆的门脸不大,需要特意寻找才能发现。步入其中的悠悠小道,寻着小道两侧墙壁上挂着的奥运主题海报,步入二楼,就可以看见一扇似四合院的红色大门。走进民间奥运博物馆,如同回家一般。博物馆的展示墙上展示了包括北京申奥时作为北京礼物的漆雕摆件、申奥成功后《人民日报》的珍藏版镀金号外等。另一边的展柜里摆放着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相关的展品,展柜上的篆书文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境内传递的所有城市名称。柜子里还展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所有城市的纪念封、中国奥委会限量发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珍藏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是北京两次申奥和申冬奥的相关物品,以及筹办北京奥运会和举办奥运会期间留下的种种珍贵藏品。这些藏品的主人就是博物馆的馆长黄耀波。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时,20岁的黄耀波和众多年轻人一样,渴望为奥运做些什么。由于他先后在团中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工作,耳濡目染,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奥运藏品。2012年,他收集的藏品已经超过10000件。

民间奥运博物馆里有1万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例如馆内有件别满徽章的裁判服,他的主人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国家体操队运动员、第一任国家体操队队长陆恩淳。“这件裁判服正是陆老担任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裁判时穿的,而衣服上的徽章也是陆老从很多国家淘来的。陆老出席各种重要场合都穿这件衣服,好多人找他合影留下了美好瞬间……”民间奥运博物馆执行馆长邓川介绍说,陆老之所以出让这件藏品,而不是装在箱子里,就是想放大奥运藏品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就像这件裁判服一样,博物馆内有不少珍贵藏品均从老运动员、老教练员、老体育工作者手中求得。

民间奥运博物馆并不收取门票,而博物館的收藏计划却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这一切得益于博物馆持续保持藏品走出去、动起来的机制。如今,作为一家年轻的民办馆,民间奥运博物馆仍在不断探索中。虽然万余件藏品藏身“小楼”内,但更多的藏品正在走进不同“楼堂馆所”,实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

民间奥运博物馆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奥运的历史、诉说着奥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