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教学模式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结合职业指导的概念,分析了当前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使用团队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多人分工授课具有多种优势,最终完成大学生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 职业指导 团队教学 大学生

高校自99年开始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是高等学校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狭义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问题,广义的就业指导即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职业理想,设计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岗位,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1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1思想上虽重视,操作上需改进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生源,因此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就业高度重视。但是,学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把学生顺利送出校园,提高学校就业率的层面上。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人职匹配的问题,没有考虑大学生的终生发展,缺少综合性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服务内容。

12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业培训

职业指导课作为一门综合应用课程,对授课水平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需要熟知就业市场,又要同时具有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知识。而目前高校担任职业指导课的教师多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辅导员组成,他们长期在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但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业务培训,普遍缺少职业指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整体素质急需提高。

13学科发展不健全,缺乏系统性

因我国职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职业指导研究大多沿用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缺乏针对国情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课程的内容大多数停留在宣传就业政策、讲授就业技巧、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认知教育、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还缺少就业后的跟踪维护工作。

[HTH][ST ]2团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团队教学模式”的建设

在职业指导中引入团队教学模式,就是由多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点,选择自己擅长的章节或专题,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同一个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教学任务的方法。

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发挥团队优势,专门设置就业指导课虚拟教研室,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书记兼任,成员主要是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企业高管和优秀校友等。教研室主任组织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合理统筹,研讨解决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辅导员负责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模拟招聘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的授课,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从事职业的态度。邀请企业高管或优秀校友进行报告会等形式讲述企业人才需求、创业教育等相关知识,还可以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团队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活起来,有了灵动性、整体性,必然受到学生欢迎。

22“团队教学模式”的教学分工

根据教研室团队人员的各自特长和优势,将职业指导课教学重点划分为六个模块,主要教学内容初步划分如下。

就业形势及政策:讲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及近三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促使学生对当前就业整体情况有所把握。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校园宣传栏、学院公示等方式公布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主要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强化生涯规划意识,冲刺全面提升就业力。结合课程指导,组织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职业规划。

就业准备: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掌握面试技巧等。专门聘请成功企业人士做专场报告,谈谈自己的成功哲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人才的素质要求。通过组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校园活动,加深求职技巧的训练。

创业教育:根据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步骤地讲述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创业能力,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程序、创办企业所需条件等。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商业策划及实战竞赛,ERP沙盘模拟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就业程序及权益维护:主要讲解就业前期准备,毕业生信息校核,毕业生推荐表等就业材料发放、填写,《就业协议书》签订、就业信息登记造册等就业手续办理及就业中的法律维护。

职业咨询及职业道德:详细解读关于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老师的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就业政策,并分析应征入伍、报考公务员、考研等相关信息。使学生了解社会角色及其特点,角色权利、义务及规范,懂得如何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23“团队教学模式”具备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由于团队授课,任课教师由原来的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到现在几位教师分工合作,不仅减轻了备课量而且提升教学质量。由于一名教师只承担一两个职业指导模块,使其能够针对模块深入学习、思考、研究,为今后的职业指导教学任务不断积累经验。

其次,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同时面对数名教师的授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避免了因一个教师承担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给学生带来的厌倦、审美疲劳等问题,而团队职业指导方法增加了新鲜感,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接,必须与企业加强联系,掌握大量的企业需求信息,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比如大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要求不尽一样,大型企业分工细,所以对从业者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员专业知识要求大而全,因此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及时调整,才能符合企业的现实要求。

三是课程教学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就业生存发展相对接。教学目标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学生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推及未来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在未来的职业生存发展中,他们的创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重要,关系他们职业生涯的成败问题,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职业活动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着重点,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及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与学生现实基础相对接。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学生知识能力和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两方面。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身心成长及心理特点要与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什么样的理念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例如80后和90后的学生心理特点就不一样,90后是个性张扬的年龄,教师在课程组织中要注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同时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课程组织教学,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和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采用逆向设计法,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载体,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紧密对接起来。在课程构建的四个对接的基础上,把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行业领域的具体岗位,从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出发,设计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块,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实施。逆向设计法主要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一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

的确定要组织专门的机构经过科学的程序产生,要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广泛开展调研,走访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岗位,再通过多次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与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岗位群包括: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测评专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保障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办公室文员、行政人事专员等。

第二步,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胜任岗位的专业技能。在职业岗位群中,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既有相同相似点又有不同点,例如人力资源专员这一岗位需要掌握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内容,但招聘专员的专业技能更侧重于掌握招聘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步骤,运用测评工具的能力及洞察能力。而培训专员更需要具备培训规划及培训组织的能力及培训过程管理的能力。因此,要反复比较,提炼出岗位群专业技能的共同点及不同点,按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排序,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统筹安排。

第三步,围绕核心职业能力模块,组织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岗位群里列出的专业技能清单,将这些技能清单结合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置主干课程及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并设置技能考核方法。在这过程中要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的衔接,防止出现有些技能在不同课程重复训练或遗漏的现象。

(三)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

1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三个层次能力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高职教育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有效开展。因此,要加大实践课占总课程比例,一般来说,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应占总学时50%以上。职业技能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组成;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将实践教学分为三大基本模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职业技能。其中,基本技能是起点,专业技能是核心,综合职业技能是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个层次能力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由相应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模块总体串行,局部并行。

2各个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的内容在不同年级应有所不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进行专业参观调研的方式,实地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流程,建立总体的专业实践观念,培养学生的职场专业角色意识及专业素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推行专项基础技能实训,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具、方法论与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推行项目实习及毕业设计,通过教学软件,将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情景模拟,跟进企业的专业项目实习,到企业顶岗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3实践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要有条件保证。实践课程的组织实施目前成功的做法是有效地推行“2+1”教学模式,或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利于全方位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因为每个单位人力资源岗位比较少,实习单位不可能大批量地安排学生在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上。为保证学生有比较好的实践条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好“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增加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挑战性,模拟开展招聘考核、培训与发展、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保险福利等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专业教师对专业实习基地的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落实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多渠道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专业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个性化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特色要渗透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平台、办学历史、地方经济特色、社会服务等方面。同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例如,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结合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那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对北部湾广大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的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实施又要依托所在学校的文化历史底蕴,比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形成比较好的治学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都是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凝炼专业教学特色,还有些学校的教学实践平台比较全面,或者在些学校的师资教学团队在服务社会方面小有名气,这些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特色内容,在课程组织中加以体现。

综上所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结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专业岗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进行课程体模块的设置并做好实践教学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组织,才能把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财会通讯,2009(10

[2]肖 娟,曹丽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3]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现代教育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