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木之间有情怀

zoޛ)j馟i'}?i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红木,其实并不是指红色的木材或者具体某一种木材,而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质木材的统称。红木主要包括黄花梨、黑檀、红酸枝、黑酸枝、鸡翅木、黄杨木、樱木、铁力木、花梨木等硬度较大、木质紧密、花纹多变的木头。红木种类繁多、色彩多变,有红色、黄色、橙色、黑色、褐色、灰色等,不同的色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木材质地坚硬但兼具韧性,不同于金属以及玉石的冰冷,木材表面由许多微小的细胞构成,细胞间的孔洞反射光源形成丝绸般的光泽效果,能让人感觉到温暖。由于细胞排列的关系,木材的纹理或平行、或交错、或螺旋排列,这些纹理给人以流畅、轻松、自然亦或自如的感觉,使人眼花缭乱,百看不厌。木头的色彩丰富,质地温和,木纹多变,顺应了中国文人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反映出中国文人文雅从容、含而不露的品质,契合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内敛大气、华而不奢的追求。

苏州并非红木的产地,制作家具和雕刻的红木需要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运送至苏州。因此,稀缺的红木资源在苏州雕刻中被苏州工匠运用到极致,用料惜木如金,尽力做到物尽其用,就连小的边角料也被充分利用,形制较小的红木小件雕刻应运而生。

二、苏作红木小件雕刻的表现题材、内容与雕刻手法

红木小件雕刻不依托其他载体,形制较小,独立成型,经常作为文房案头陈设摆件或者观赏把件呈现。红木小件雕刻品种繁多,题材内容涉及面广,兼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收藏把玩价值,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红木小件主要包括盘子、匣子、底座、台屏、灯具、罩架、笔筒、笔架、山子、把件等。红木小件表现题材有宗教人物、动物、植物花卉,吉祥寓意,包罗万象,既具实用性又为艺术品。相较于大件的红木家具装饰雕刻,红木小件雕刻选材讲究、雕工费时、构思奇巧,雕刻时艺人更随性恣意,依己所好尽兴挥洒,所以,红木小件雕刻造型新颖,更具有艺术审美趣味。

红木小件雕刻常见雕刻方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等。圆雕不依附于其他形体独立成型,前后左右均有造型雕刻,三维立体,能够满足各角度欣赏,常见于佛像、罗汉人物造型、动物造型以及山子摆件。浮雕是指依附于材质表面形体进行厚度压缩雕刻,既有明确的形体边缘,又兼具形体内部起伏变化,常通过形体边缘界定形象,层次相互叠压穿插,形成压缩空间变化,有薄浮雕与厚浮雕之分,常见于器物表面装饰。镂空雕指雕刻过程中,形体之间雕刻镂空,使空气流通,形体背后悬空穿插,使形体更明确肯定,营造剔透、灵动的造型。镂空雕雕工技术难度较大,雕刻费工费时,对雕刻技术要求较高,常见于摆件、把玩件类。线刻介于浮雕与绘画之间,有下凹雕刻成形的阴刻与凸起的阳刻之分,常作为各类造物中常用的辅助技法,其线条成形流畅,灵动肯定,各类造型中皆见其影。

在红木小件雕刻中,几种雕刻方法常相互交叠运用,造型构思奇巧多变、不拘一格,追求造物式样新奇、灵动奇诡,成就许多形体不大、格调奇趣、动人心魄、夺人眼目的作品,令人爱不释手,深得文人雅士喜爱并争相收藏。

三、文人参与对红木小件雕刻的审美影响

明朝中晚期,政治腐败,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一大批文人士大夫或官场失意,或不愿随波逐流,远离政治中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聚居。这些文人或终日饮酒吟诗,或弃儒经商集资造园,享受生活,奢侈成风。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文人依据个人审美直接参与家具以及艺术品的设计制作,营造文雅之风。经济的繁荣,奢侈之风盛行,导致稀缺的红木制品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争相追求的目标。明清文人参与制作的红木家具工艺精密、造型典雅、简洁大方、结构合理,深得文人雅士的追崇。其中与文人家具配套的红木小件雕刻,更是奇巧天成、匠心独具,为红木雕刻中的奇葩,这里主要说的是红木雕刻中的艺术雕刻。

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脱俗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红木小件雕刻精细雅致风格的形成。红木质地细密,虽不及玉石、象牙、犀角之珍贵,但相较于普通木材来说,色泽文雅,含蓄内敛,深得文人雅士喜爱,加之来之不易,也使得雕刻艺人惜木如金。红木雕刻小件所用木材一般为制作红木家具时所余木材,形制较小。作为文房案头摆件装饰,均与人距离较近,适合近观细节乃至把玩,因此需细节丰富,构型会意别出心裁,才经得住长久观赏。红木小件雕刻对雕刻艺人的雕刻技艺与审美修养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十年八年的雕刻经验与技巧,较难雕出优秀的雕刻小件作品。

苏作木雕艺术里面文人的参与,这里的“文人”指的并非诗人或者书法家,而是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绘画意境追求的画家。红木小件雕刻多为趣物,为文人个人雅好的私人定制物,皆承载了文人的审美趣味以及精神需求,也展现了个人的品味格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不懈追求,然世事难料,政局腐败,使文人转而追求“寄情于山水间”的隐居生活。中国文人很注重自己的气节与操守,然而真正做到回归山野也并非易事,就只能在文房案头的摆设间造一座山,制一方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常见的山子、笔筒雕刻,皆表现这样的内容,或山间抚琴,或饮酒赋诗、松下斗棋。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相结合,咏物言志,创造出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传神,不求形似,以线造型。雕刻造型不似绘画平面造型,既要刻画出一定的实体造型,又受载体体量限制,较难表现绘画的博大场景。但雕刻艺人以刀代笔,不受时间以及空间限制,采用散点透视法,近大远小,主体人物一般占据画面主体位置,其他场景或陪衬详略得当,与主体物相互呼应,“疏中有景,密中有韵”,疏密有致,人物刻画,以线造型,简洁细腻,以形传神。

木材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乃至木材本身的疤节裂痕,也成为创作中文人主观审美的诗意意象表达。水墨般的纹理色泽,与观者形成无意识的想象交流,灵动的线条、含蓄的抒情、空灵的画境,表现出简洁、婉约的造型。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文人画家对书画意境的追求,刚柔并济,虚实的空间格局处理,矛盾中营造和谐,以小见大,气象万千,方寸之间营造出文入画般的意境。

四、结语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以及高超的雕刻技艺,苏作雕刻艺术已经成为我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对于苏作雕刻的文化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苏作红木小件雕刻作为苏作大家庭中独特的一员,其沉淀中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与情感凝结,无疑是苏作传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存,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金德,红木雕刻: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2]袁牧.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木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