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文化时期的姜寨石砚(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掘出一方石砚)。砚材多样,有石质、陶质、瓷质、铜质、玉质等等,尤以石质用时最长。

至隋唐时期,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逐渐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爱,并被称为“四大名砚”。本文仅就歙砚略述一二,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正之。

歙砚的历史文化

歙砚主要出自江西婺源砚山的龙尾山脉,故又称婺源砚或者龙尾砚。那为什么叫做歙砚呢?因为历史上婺源属于安徽歙州所辖。今人遵从旧制,故呼作歙砚。

目前最早记录歙砚的文献为五代十国时期陶榖《清异录》:“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

歙砚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流传于明、清。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其所著《砚谱》中说道:“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处于端溪之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这段文字指出了歙砚的出产年代要早于端砚。端砚出自唐武德时期,歙砚早于端砚。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以拟人笔法为龙尾砚作传。谓歙人罗文隐于龙尾山,后得见汉皇,皇帝大喜,时墨卿、楮纸先生与笔砚相遇甚欢,汉皇封罗文为万石君。然有小人进谗言,说君贪墨不能洁身,又有紫端出世,常随皇左右而万石君留守禁中,最后颠仆而卒,其子守其陵以终云。传记中说罗文生于汉武帝时,以功封万石君。或以此证“歙石前出”于端砚。

但是宋代人唐积的《歙州砚谱》又说歙砚出于唐开元年间,其文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琢磨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这就使得歙砚的起源迷离不清起来。正是这种迷离不清也从侧面证明了歙砚肇始于唐代的说法。

歙砚在南唐时期深得皇室喜爱,元宗李璟增设置专门督制歙砚的砚官。后主李煜酷爱龙尾砚,曾将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誉为“天下冠”。南唐皇室对歙砚的喜爱可见一斑。

宋代歙砚的开采量剧增,《歙州砚谱》中记载道:“民从其业者,不可胜数。”说明宋代歙州制砚之胜,匠人之多,景象十分繁荣。到了至元十四年,婺源县令征调大批民众开采歙砚,却发生了石坑崩塌,伤亡数十人,后停止开采。而后明清两朝,由于砚料逐渐减少,开采难度加大,到乾隆四十二年便停止了开采。

歙砚纹理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磨砚无声,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瓜肤肌理,护毫容墨。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沙随先生尝蓄一歙砚,后有蔡襄题诗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间道还持去,肯要秦人五十城。”足见书家对歙砚的珍爱,一方上等歙砚堪比和氏璧,价值连城。正是由于歙砚这些优异的石质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喜爱。苏东坡的《龙尾砚歌》中赞美歙砚到:“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说出了歙砚品质之珍。除此之外还有宋陈瓘《歙砚诗》,明代文学家李日华《咏歙砚》等等。

歙砚的产地

龙尾山脉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歙砚名坑。宋人唐积的《歙州砚谱·石坑》中详细记载了古歙州产砚坑口的详细位置:

眉子坑:在罗纹山,始开于唐开元中。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现。至今荒废五十余年矣,名色未详。

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李氏时发现。坑地属王仁高,今绝迹;为砚户戴义八人共有,岁输山税八十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

水蕨坑:在罗纹山西边北,景佑中期发现,至今废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久废不可得,石工不知攻取法。

溪头坑: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里,废已二十年,不取其石。

叶九山坑: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不取已三十年。有眉子石,与溪头相次也。

罗纹金星坑: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丈。今废不取,工用多,所得少也。

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给予传统文化极大的关注,在六十年代成立了歙县、婺源砚雕厂。八十年代对歙砚古坑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其中眉子坑、水舷坑、叶九山坑、水蕨坑、碧里坑都出产了不少上等砚材。

歙砚的石品

从专业的角度讲,所谓石品,是天然伴生于砚石中的形状色彩独具的石花。砚石上的石品犹如皇冠上的宝石,一方拥有石品的砚石自然身价倍增。石品虽蕴藏于砚石之中却有自己的形态、色彩。它不影响砚石的质地,却有锦上添花的功效。

歙砚的石品各具特色且种类繁多,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石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金星:呈金黄色,点状分布在青黑色的歙砚中,状如天空闪烁的星斗显得十分耀眼。米芾《砚史》中曾有“星紫金,如鹅眼钱”的记载。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态多样,开采出的砚石上有金色点状排列石纹。有的细小如尘沙,稍大者如谷粒;有的又像斜风细雨。人们根据金星的变化,大致命名了几种,有金晕金星、金花金星、细雨金星、牛毛金星、雨点金星、云雾金星等等。常分布于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金星坑。

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金晕大小了然不定,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朦胧美。品名有玉带金晕、眉纹金晕、金花金晕等。大多分布在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 碧里坑。

金星金晕同是由于硫化铁等化学物质渗透到砚石中而形成的斑纹。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说歙砚“以金星为贵”,传闻以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也可提供一定的佐证。

罗纹: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给人一种晶莹、素雅之美。罗纹或形如春水皱起,荡漾在细美微风之中;或形如罗裙绮丽,飘散不定。宋米芾《砚史》中记载:“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写道:“歙砚纹理有罗纹刷丝、金、银刷丝三品。”罗纹的品名有水波罗纹、细雨罗纹、金星罗纹、刷丝罗纹等。罗纹一般分布在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罗纹坑、罗纹里山等。

眉子:眉子又称眉纹。呈黑色长条状,如女子之柳叶眉,眉纹的底色青莹,石质坚细温润,既发墨,又雅静,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有“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的记载。宋曹继善《辩歙石说》:“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眉纹细小繁密的,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牛毛纹。主要品种有虎皮眉纹、雁对眉纹、角浪眉纹等。眉纹分布在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叶九山坑等。

鱼子纹: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其形式如鱼卵状,卵也称子,就如婺源对鸡蛋称之鸡子一样称其鱼子。由于鱼子石的石色不同,具体分为青鱼子纹、鳅背纹、茶末绿、鳝鱼黄、红鱼子纹、白鱼子纹、石眼等。鱼子纹一般分布在眉子坑。

歙砚的雕刻

唐宋之际,书画、文学艺术达到中国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砚石也以其特有的静谧美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成了文人墨客的玩物。人们对它们的外形有了着重的思量,不再简简单单地认为砚石只是一种纯粹的书写工具,甚至将哲学也融入到了砚刻之中。

“取友必端”这个古老的词语正是对砚雕的最好阐释。古人交友必须选择学行端方者,就这样唐宋之际的歙砚多以端方为上,可见古人对一方歙砚注入的心血之多。歙砚雕刻继承了徽派雕刻的优点,线条简练,刚劲有力。造型端庄,韵味十足。

砚如人,有模有样:宋唐积的《歙州砚谱·名状》就记载了歙砚的诸多模样:端样、舍人样、月样、圭样、瓜样、银挺样、龟样、风字样等等。

宋代在制砚史上承前启后,其中记载制砚的著作颇丰,有米芾的《砚史》、唐积的《歙州砚谱》、曹继善的《歙砚说》、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蔡襄的《砚记》等。这些砚著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歙砚雕刻的发展。

明清之际,歙砚的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

歙砚的造型一改前朝端庄朴实、法度森严的雕刻风格,逐渐向造型多样、灵动韵美发展。砚雕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在砚雕上有所呈现,极富生活气息。砚雕手法将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镂雕等多重技艺融合在一起来表现画面,使其具有丰富的质感。徽派雕刻艺术也在这两朝逐步成型,名家辈出,最终独树一帜。

古徽州的匠人们常将歙砚雕成各种形制,最传统的非单打砚莫属。此种砚型雕刻多以线条勾勒出轮廓,不求工艺繁复,但求端庄古朴,符合法度。砚型有长方形、四方形、圆形、风字形等。另一个主要的砚型就是随形砚,根据砚石的原生形态雕刻。由于砚石形态上的随意性,雕刻手法往往不拘一格,将砚石的灵动、精美的雕工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虽然砚雕的对象只是一方小小的砚石,但是这门艺术运用到极致却是雕琢性情,外化心灵的过程。

歙砚的鉴赏

因为歙砚石材常有石筋,能取到六至七寸无石筋者已为上品,故俗语道:“歙砚七寸为珍,八寸为宝。”品鉴一方歙砚的优劣,除了依尺寸,还要从以下基础着手:

首先要用手抚摸。一方上好的歙砚,石纹细腻而润滑,致密而坚实,表面乌黑发亮而常带有细密的牛毛纹。歙砚粗看起来有一种厚重的感觉,但上手把玩后却又觉得轻了许多,这就是古书中所提到的“体重若轻”。用手抚摸“若小儿肌肤”则为上品。如果上手后感觉粗糙,砚面看起来石纹模糊或者没有石纹,则石质较差,为普品。

其次还要用墨研磨,看砚台是否易于发墨,若易于发墨者则为上品。宋代书法家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

再次是轻轻敲击,听其声,歙砚与端砚的不同处在于:端砚多以发木声为上,发金属声为下。歙砚恰恰相反,古人常称赞歙砚“玉德金声”就是说一方上等的歙砚石质如玉般致密,发出的声音就如同金属般清脆响亮。

最后就是要将砚台进行清洗,去掉墨痕污垢,还原砚石的本来面目。这样很容易分辨出砚台是否受过损伤,有没有修补过。清洗砚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清晰地观察歙砚丰富多姿的石品。

歙砚的保养

古人很重视砚台的保养、使用和收藏,并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一方上等的歙砚,如果保养得当,可以传承数辈人。反之,则会毁于朝夕。

《纸墨笔砚笺·砚笺》中说“砚池水不可今干日易”,“以清水养砚”,“磨墨处不可贮水,久浸则不发墨”。墨堂不能长久的贮水,但是墨池却要养水,以保持砚石的滋润。新用的歙砚,如果不发墨,可以用木炭粉刷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又叫“发砚”。

在《纸墨笔砚·砚笺》中还记载了关于洗涤砚台的方法,书中说:“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乏滞笔,又能损砚精彩”。还记载了洗砚用的物品“以皂角清水涤之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极去滞墨,或以丝瓜穰涤洗或莲房壳涤洗,去垢起滞又不伤砚”。

又有《砚林拾遗》写道:“用砚但数洗涤,不留宿墨为佳,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余友有砚癖者,每晨盥面水移注木盆,涤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俗所名包浆也,忌柬帖纸拭,能伤砚锋。”总之,歙砚使用后一定要冷清水洗涤,必须用柔和的纤维物擦拭,而后阴干。这样才能使砚石保持滋润。

最后一步就是要给自己心爱的砚台配一个合适的木盒,以免在移动中使砚台受损。

“鸾刀割却黑龙尾,碾做端溪苍玉子。花雕铁面一尺方,紫霞红光上书几。”这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为歙砚题的七言绝句。购置一方精美的歙砚置于案头即可陶情养性,亦可作为一个小小的投资。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艺术品价格屡创新高,也带动了歙砚行情的上涨。2003年一方清代铭文的歙砚成交价只有几百元,而到了2008年,在中贸圣佳一方明代蝉形砚拍出了16万元的高价,同年在西泠拍卖上乾隆御题“海天初月”更是拍出了32万元。可见歙砚升值速度之快,幅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