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版画是绘画领域里重要的画种之一,是以版材作为媒介物制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它是美术与印刷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复数性和间接性。在人类美术发展的长河中,版画有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版画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即初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版画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是出现在人类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事。在版画产生伊始便与出版印刷为伍,曾在传播宗教、文史及世俗文化中产生过大量的插图和年画,也用于纸币、包装、广告等。这些都是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同时也赋予了版画特殊的文化身份。由于版画的存在需要依附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和走向,版画的源流纵横交错但其经纬却依然清晰可见。

1.初创期——唐代

中国传统版画有两千年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国是最早出现版画的国家。

追溯版画的由来,从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大量实物中,我们看到了三千年前土陶器皿上的纹样,其几何图案所用的绳纹、席纹、布痕等,都是捺印的,这便是最初的制版形式。殷商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金文与鸟兽纹样的镌刻,秦汉时期的金、石并盛的发展,金属雕刻工具的完善,特别是汉画像石划时代的创造,为木刻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我国自古就有以印章作为凭信的习惯,事实上,不论是用印章蘸印泥在纸上印文字,还是以纸墨拓取碑文,两种方法都直接和雕版印刷有关。我们不能断定,那个时期是否有雕版印刷术,但可以断定,拓取碑文的方法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前提因素。

公元一世纪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现存的木刻版画,是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印刷的一部《金刚经》的首卷扉页画的《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图。这幅雕版佛画构图饱满,结构紧凑,人物刻画生动细腻,线条遒劲有力,显得十分精练而纯熟,可以推断我国版画出现的年代比此画更早。

唐代的木刻印刷主要是为佛教服务的,当时宗教的兴盛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印度文化的输入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木刻艺术当中。木刻艺术大多反映佛经故事中的情节。画中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形象采用了工整细腻的线描阳刻手法,强调用线造型,色彩为单一的墨色或朱砂,搭配十分明净柔和,给人以极舒适的感觉。这与当时的画风十分吻合。

2.发展期——宋、元、明、清

北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与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文学艺术的繁荣,使木刻艺术得到普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时的木版画适应民众的需求,取材范围很广,历书、医书、经书、算术、画谱等无所不包。版画应用在农书、营造法式、针灸图以及小说的插图等,刻本众多。当时北宋的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从官办到私人书坊无不从事雕版印刷,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制作之精美,不但超越前代,就是明清两代也难以相比。此外,民间版画与佛教版画也有新的发展。元代木刻印刷技术趋向精良,从单一的墨版或朱砂版演进到朱墨双色套印。

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明代社会呈现出较长时期的安定繁荣,人们对各种各样书籍的巨大需求,直接刺激了雕版印刷手工业者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书商竞争日益激烈,这使版画艺术提高到了崭新的水平,一些著名画家开始参与雕版的绘制。戏曲、小说创作的迅猛发展也为版画提供了制作插图的机会。

清代版画继承明代遗风,在画家与雕刻工的分工合作下产生了不少佳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明代相比都有所发展。除了官方兴盛一时的“殿版”外,还有相当繁荣的民间私人书坊刻制的画谱,同时木版年画开始兴起,形成杨柳青、杨家埠和桃花坞三大民间木版年画制作中心。

清初的“殿版”制作虽受官府限制,在艺术上没有什么个性,但画面非常写实,山川河流、市镇庙宇历历可数,对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价值;民间私人书坊所刻制的一些版画,无论是在绘画的艺术性还是在雕刻技术上都远远高出“殿版”刻本。清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木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扎根于中国广大农村,使版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这一时期的版画内容丰富,画面简单明快、色彩艳丽,受到人民的欢迎,其销售量之大,影响之深远,没有任何绘画样式可比。

3. 繁荣期——现当代

综观我国版画一千多年的历史,版画基本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存在的,我国版画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品,这造成了我国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很早,但版画艺术语言的成熟很晚的现象。我国版画真正作为原创性的作品出现,是从上世纪30年代由鲁迅提倡和鼓励青年版画作者参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那时的版画是承载着打倒列强的民族精神,以宣传媒介的形式出现,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政治观点,对中国的革命事业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全国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版画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作者重视对现实社会、基层生活的反映。版画艺术工作者在其作品中展示了明确的个人思想,融入了深厚的感情,注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出现。这使得版画的艺术性上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使其拥有了更多的爱好者。

十年“文革”,许多文化的东西被排斥、摧毁,难能可贵的是版画这一艺术在当时又以另一种适应当时社会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成为当时政治的工具,而这一情况也使当今艺术品收藏者把版画当作对“文革”历史的追忆、考证物来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门的打开,不仅由官方组织了频繁的国内外交流、展览活动,许多版画人还到各个国家去学习,得到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使得国内的版画呈现多样发展的趋势。

90年代初,许多艺术家从激进动荡的思潮中冷静下来,脚踏实地地埋头创作,具有现代思想与传统内涵的艺术作品又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官方的展示活动也一直举办着,发展势头良好。无论官方还是个人展,我们都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作品及不同个性精神的呈现,各相关院校也普遍设立了四大版种的专业工作室,这为中国的版画队伍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到了21世纪信息网络发展极其迅速的今天,各画种均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大众文化也是逐步进入民众家庭。这也说明了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让人们由熟知到接受的过程。另外,在数码技术的介入后,现代版画在探索当代版画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一步,也使得数码版画艺术获得了市场。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与艺术环境的改变,中国版画融入了国际艺术的大舞台,版画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创作理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专业队伍进一步扩大。铜版、石版、丝网版三种版画艺术创作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版画的普及程度也在逐年提高,版画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举办多次版画展和学术会议。国际版画交流次数不断增多,交流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我国的版画事业正以新的姿态活跃于艺术殿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版画历史悠久。从中国版画的发生、发展、交汇与拓展这一进程的分析中,我们不仅可以继承发展传统版画的本身,更可以通过这一文化现象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使其在文化层面上有一个提高。人们正是从优秀的传统中看到一种文脉的延续,并寻找到一个有价值的坐标和传承的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