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旅欧支部到黄埔军校(下)

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开创者

张申府、周恩来、熊雄、聂荣臻回国后都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他们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创者。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下筹办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教育和招生、组织学生等方面给予了积极协助,特别是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及主任期间的出色工作使该校政治气象焕然一新。

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张申府还负责黄埔第1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安排政治课程。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但开学不久,他就辞职了。因他在广东大学任教,而黄埔不在城里,由黄埔到城里要一两个小时,加上他对校长蒋介石刚愎自用的作风看不惯。

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请张申府“推荐一些国外留学有能力的人回国参加工作”。张申府欣然应允,“开了一个15人名单,第一名是周恩来”。廖仲恺对周恩来在法国协助王京歧筹组国民党旅欧支部的才能早有耳闻,再加上张申府的高度称赞,就请张申府代其邀请周恩来回来。1924年四五月间他写信给周恩来谈了此事,不久收到了周同意回国的复信。经国内党组织同意,周恩来于7月下旬启程回国。9月到达香港。抵达广州不久即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负责讲授政治经济学。10月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长。

黄埔军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政治部是在党代表和校长领导下,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的机关。最初政治部组织极简单,除了主任及临时教官外,“只有两位担任记录的书记”,故而“政治部很闲淡”。不久,戴季陶、张申府相继离职,邵元冲代理一段主任后随孙中山北上,政治部主任一职出现空缺。1924年11月,周恩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到职后,坚决贯彻孙中山的办校宗旨,积极开展了如下工作:

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周恩来上任后在部内设立了“指导、编撰、秘书三股,增加了干部配备,从黄埔1期学生中选调共产党员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等到各股任职”。

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课除讲授“三民主义”外,还开设了“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各国革命史”“苏联研究”等课程。政治部还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时事政治,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军人肩负的责任,“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

加强宣传工作和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政治部几乎每周都要邀请国共两党领导人到校给学生发表演讲,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何香凝、邓中夏、苏兆征、恽代英、萧楚女、毛泽东等都曾应邀到校演讲。另外,政治部宣传科还编印了《士兵之友》《黄埔日刊》《中国军人》等刊物,通过这些方法向学生做生动的政治宣教工作。

支持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广泛团结进步军人。在政治部的关怀指导下,以蒋先云为首的一批黄埔学生联合粤、滇、桂各军进步军人于1925年2月1日在广州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它名义上是青年军人的群众组织,实际上是以周恩来为首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是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特别支部对青年军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加强对革命军队的政治领导,以使政治教育发挥实际作用。周恩来指导了新成立的教导团的政治工作,他派黄埔1期的曹渊、蒋先云、谭其镜、许继慎、傅维钰、黄鳌、张其雄、杨浦泉、张际春分别到教导团下属各连担任国民党党代表,当时广东革命军队中各级党代表统属政治部领导。

经过周恩来的积极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面目焕然一新。当时担任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常回忆说:“从此以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周恩来同志除了用少量时间浏览我们为他准备的报纸剪辑、工作日记,批阅来往函件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他思考事务周密,处理问题敏捷,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适度。经他办的事没有不水到渠成的。”周恩来还亲自给学生们讲课,“几乎每次都是讲《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分析》这样的题目,这是一个百听不厌的大课,学生们人人爱听,难得的是每次都有新的内容,他对国内外的形势了如指掌,阵线分明,它的讲演博而能约,条理清楚,易于笔记,也易于背诵……说来也很奇怪,学生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敬爱,是打破了左右派界限的”。周恩来以出色的组织才干和骄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广大黄埔师生的信赖。

1925年8月25日,黄埔校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周恩来担任少将政治部主任兼第1师党代表。11月,东征军进入汕头后,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兼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25县的地方行政工作。1926年1月下旬,周恩來被任命为第1军副党代表(军长是蒋介石,党代表由汪精卫兼任)。3月,周恩来离开国民革命军第1军,集中力量主持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的工作。

熊雄是继周恩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也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之一。

1925年6月底,熊雄、聂荣臻、叶挺、颜昌颐等20多人,从苏联红军军事学校中国班奉调回国。8月上旬离开莫斯科,坐火车到海参崴,再坐船,9月3日到达上海。王若飞接待了他们,并领他们去见了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长陈独秀。熊雄、聂荣臻、叶挺等12人被分到南方工作。

9月中旬,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熊雄、聂荣臻等到黄埔军校工作,熊雄担任政治总教官,参加了第4期的招生工作。此时的总政治部主任是邵力子。10月,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熊雄担任总政治部秘书,并任以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党支部书记,协助周恩来,把东征军的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与第一次东征相比,军队政治工作组织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方法更加周密。东征军10月1日从广州出发,12日兵临惠州城下,14日占领惠州,熊雄15日随政治部入城。11月4日,周恩来和熊雄率领政治部人员进入汕头,至此完全收复了东江。东征胜利后,熊雄被任命为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

1926年1月6日,熊雄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政治大队大队长。总政治部主任邵力子不能经常到校,熊雄实际主持工作。1月12日,黄埔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2月1日,熊雄等7人被任命为改组筹备委员。熊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草案)》等各种规章制度,总原则是“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使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军校制度化;改善了政治部的机构,分设总务、宣传、党务三科,职员从原来的20多人增加到70余人,其中半数是中共党员;聘定专职政治教官10余人,临时政治教官10余人,加大聘任共产党员为政治教员的力度,在军校政治教官中,有共产党人恽代英、肖楚女、高语罕、张秋人、熊锐、李求实等,还有韩麟符、于树德、巴文俊、廖划平、李合林等。熊雄作为政治总教官,承担了大量工作。

3月1日,改组后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学。第4期入学共2300多人,其中有很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3月3日,在熊雄主持下,《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创刊,5月25日改名为《黄埔日报》,熊雄题写了“东方被压迫民族之呼声”“革命军人之道路”等。还大量印行《军校政治月刊》《革命军》《黄埔潮》《黄埔周刊》等刊物,出版各种讲义、画报。熊雄亲自讲授“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本党宣言训令”等,给黄埔军校学员留下深刻印象。他坚持“团结左派,争取中间力量,反对极端的反动势力”,影响和改造整个军校的工作。熊雄兼任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

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熊雄到中共广东区委向周恩来、陈延年汇报军校的情况,区委决定成立中共在军校的核心组织——“党团”,由熊雄任书记,成员有恽代英(主任政治教官)、聂荣臻(政治部秘书)、陈庚(步科1团连长)、饶来杰(广东区委特派员、军校政治部图书管理员,负责军校党的组织工作)。

当时,黄埔军校开始筹备直属中央党部的特别党部,方鼎英、张治中、熊雄等5人为筹备委员。5月22日,熊雄被选为军校国民党党部监察委员。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抛出“整理党务案”,旨在削弱共产党力量。6月7日,蒋介石到黄埔军校发表讲话,要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声明党籍,不准跨党,并以高官厚禄拉拢收买公开了身份的共产党员。在熊雄和军校“党团”的领导下,军校的共产党员无一人退党。

熊雄主持在第5期各营、连、区队内设置政治指导员,定期“主持政治讨论与政治工作实习事务”。11月27日,熊雄被选为军校国民党党部的执行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2月14日,熊雄代理军校政治部主任,不久被正式任命为政治部主任。

1926年12月,周恩来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熊雄兼任广东区委军事部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一时血雨腥风。4月18日,熊雄在黄埔被捕。1927年5月初,熊雄被转囚于南石头“惩戒场”。当宋时轮告诉他有人情绪不安时,熊雄要他“告诉大家,不要怕”。一天,他对19岁的黄埔6期入伍生汪希圣说:“不用怕,我是公开的共产党员,又是黄埔的最高领导之一,枪毙、杀头,首先轮到的是我熊雄。我都不怕,大家还怕什么?要坚持下去,斗争到底!”他笑着要求“大家安静,要有耐性,注意不要烦躁”。5月17日,熊雄英勇就义,时年35岁。

聂荣臻元帅曾经题词:“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25年9月,聂荣臻到黄埔军校,被任命为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周恩来指示,在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周恩来还向聂荣臻介绍了左派“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右派“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情况,要他们积极指导“青年军人联合会”。聂荣臻和鲁易、熊雄等同志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工作。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又有周恩来过去在黄埔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影响,所以工作比较顺利,各方面都取得了成绩。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这一天,聂荣臻和其他一些共产党员,被突然扣留在中山舰上。经过党的交涉,蒋介石自感羽毛未丰,慑于左派势力强大,不得不于当天释放了他们。

“中山舰事件”后,聂荣臻被免去了在黄埔军校的职务。恽代英、聂荣臻、陈庚先后由中央军委指调离开军校。聂荣臻和黄锦辉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经常同国民革命军第1、2、3、4、6军,黄埔军校本部和入伍生部联系。

张申府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推荐周恩来到黄埔军校工作。熊雄、聂荣臻比周恩来晚一年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曾经共事一年多。他们在黄埔军校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小结

聂荣臻、熊雄于1920年1月(相距14天)到达巴黎。周恩来与张申府相识于北京,1920年12月(相距14天)到达巴黎。张申府是中共旅欧通讯员。1921年2月,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入党。1921年10月,聂荣臻到比利时。1922年4月,张申府、周恩来、熊雄等组成中共旅德支部。1922年6月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等18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1922年8月成立中共旅欧总支部。1922年10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2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这次会上聂荣臻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参与筹组国民党旅欧总支部,担任总务主任,聂荣臻担任巴黎通讯处处长。1923年3月熊雄等由柏林赴莫斯科。1923年11月张申府等赴莫斯科。1924年7月下旬,周恩来启程回国。不久,聂荣臻等赴莫斯科。

1924年5月,张申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半年后离职。1924年9月后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1月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11月负责东江地方行政工作,實际在黄埔军校工作一年多。1926年12月,周恩来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25年9月,熊雄、聂荣臻到黄埔军校工作。1926年1月,熊雄担任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26年3月,聂荣臻调到广东区委军委工作。1926年12月14日,熊雄代理军校政治部主任,不久被正式任命为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张申府、熊雄、聂荣臻在旅欧期间有许多共同经历,共同为理想而奋斗,为建立旅欧党团组织做出重大贡献;回国后先后在黄埔军校工作,开创军队政治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业绩可歌可泣,留下很多令人回味的东西。

参考资料:

1.《赵世炎生平》,载于《文史资料选辑》。

2.[美]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3.《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载于《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4.张申府:《胡适等之政治主张与我们》,载于《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5.伍豪:《十月革命》,载于《少年》第5期,1922年12月1日。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7.周恩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报告第1号》,《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8.鲜于浩、田永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四川青年》,巴蜀书社,2006年。

9.伍豪:《共产主义与中国》,载于《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10.《聂荣臻回忆录》上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

11.徐行:《旅欧时期的政治活动对周恩来一生的重要影响》。

12.天津《益世报》,1921年12月23日。

1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

14.刘焱:《张申府谈旅欧党团组织活动情况》,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旅欧共青团执委会向团中央的报告》,1924年7月20日。

16.肖金芳:《我所认识的熊雄》《回忆圣日耳曼中学和巴黎书报流通社》,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館。

17.陈公培(吴明):《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杂记和素材》,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18.江西省宜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熊雄》,1984年。

19.李春雷、史克己:《赤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聂荣臻:《学习恩来的优秀品德,继承他的遗愿》,载于《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

21.张申府:《留法前后我同周恩来同志的一些接触和交往》,载于《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一年来本校政治部之概况》,载于《黄埔潮》第24期,1926年1月。

23.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上),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25.杨其纲:《本校之概况》,载于《黄埔日刊》1927年3月1日。

26.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27.《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部编《徐向前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28.文强:《我在黄埔军校的见闻》,载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

29.饶竞群(来杰)回忆熊雄材料,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