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关键。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基本路径。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要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就必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高校应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何意义和价值、如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等应用型高校广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如何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应用型高校应该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指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对所生产的每件产品、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的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有人把“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概括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四个方面,认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执着、专注于工作,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的才智和精力。有人把“工匠精神”的内涵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敬业、精业、奉献,即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视职业为生命;精通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其中敬业是前提,精业是核心,奉献是保障。有人从思想、行为、目标三个层次来理解“工匠精神”,包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还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追求和氛围。由此也看出,虽然不同的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当代中国特别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专注、用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而且对于培养劳动者的新观念、新风尚,对于制造业升级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劳动的风气,缺少敬业精神,因此,重塑人们对劳动的正确观念,形成人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的社会风尚是当务之急。“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要求每个公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培育和践行“敬业”精神。“敬业”与“工匠精神”在职业伦理和价值方向上是一致的,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对于培养新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的社会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制造”既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工业乃至经济结构的一个标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制造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基本上处于中低端生产阶段,在世界生产链以及附加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亟待提升生产层级,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提高科技、加强创新、强化基础、提升信息化水平之外,还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劳动者和大国工匠。因为任何工艺、技术都需要人来掌握,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劳动者和大国工匠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强国之梦。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劳动者及大国工匠,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当今应用型高校的历史任务和光荣使命。应用型高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需要,也是应用型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高校教育与其他综合性高校教育不同,其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认定、有何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应该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只有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每一个学生在未出校门之前就养成求精、守职、敬业的精神和习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学校,才能真正把自己的互联社会责任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才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样的高校也才能走得更远。

首先,“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强化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帮助高校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加强和巩固高校的办学特色。其次,“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唤醒高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敬仰,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调和枯燥,为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创新性。最后,“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职业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学会专注和求精,把细小的点无限放大,才能领悟到很多不被注意的细节和方面,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各种价值要素,可以消除学生所受到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情绪,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以后步入职业生涯打下堅实基础。

三、“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借助一定的路径才能实现,这些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工业技术中心、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校园景观等公共区域,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如放置古今中外优秀工匠人像雕塑及代表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图片展览、“大国工匠”宣传短片等形式,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的精神氛围,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崇敬“工匠精神”的文化情怀。“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一种修行、修心、修技、修身的持续漫长的过程。“工匠精神”也是创造精神,是不断攀登、不断超越,突破一次次的极限。“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就是要历练学生,不断打磨其意志,让学生把不断追求完美作为一种文化情怀。

第三,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日常校园文化思想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专注。专注是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学习和工作,使个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达到极限。注意力丧失意味着只能进行“浅工作”。深度注意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而获得。应用型高校在培育学生的技能技术方面以“工匠精神”为范本,旨在修行其“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因此需要不断打磨、训练、学习、钻研。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将“工匠精神”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思想文化建设中,这也是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内容和培育方式。

基金项目: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及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