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塑艺术

摘要:通过对山陕会馆雕刻造型艺术特征详细的描述,突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木雕、石雕、陶瓷雕的特色,以及在整体建筑中所体现的匠心独运的装饰性,分析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和渊源,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社旗 山陕会馆 雕刻造型艺术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南阳市社旗县城,史称赊店,因东汉时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历史上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这里曾经是河泊交汇、商船繁忙的南北经商水汉码头,如今,随着交通运输进步和河水的减退,昔日商务繁华的景象已不存在,但是当年山、陕二省商贾所建的山陕会馆依然展现曾经的辉煌与富丽,特别是其造型奇特的木雕、石雕和陶瓷雕造型艺术,集中外建筑雕刻之精华,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主体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四部分组成。布局严整,庄严肃穆。除“春秋楼”被毁外,其余保存尚好,是清代古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地处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中心要地,其建筑雕刻融合南北文化之长,合璧北方古建筑雕刻艺术的雄浑壮观之气势和南方古建筑柔美典雅之风格于一体,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其主要雕刻作品有:石雕,木雕,陶瓷雕塑。会馆的前部是巨大而又华丽的“二龙戏珠”陶瓷琉璃浮雕照壁,仿北京“九龙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透花雕龙,图案精巧,构图艺术,金碧辉煌。悬鉴楼为会馆中间的戏楼,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三层,环楼上下,均有木、石雕刻,戗脊上饰以人物走兽,雕工精细,玲珑奇观。大拜殿为会馆的中心,殿前所筑平台,周围有栏杆,两边为石门,中立一石雕牌坊,精雕细镂“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子”、“八爱图”;牌坊下为“九龙口”,斜铺云龙石雕。殿前两侧,各有大石雕壁画,采用浅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浮雕壁画“渔樵耕读”,山水亭台、人物、鸟兽,雕琢精细,布局严谨;左壁石刻浮雕壁画“十八学士登瀛洲”,雕造工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前殿为宴会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木刻浮雕“西游记”、“封神榜”等图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后殿供有关羽牌位。会馆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兼容三教九流口味,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这里供奉着关羽夜读春秋坐像,树立的精神典范是关云长,体现了浓烈醇芳儒商文化与人文精神合一的思想,建筑雕刻图案中的八仙游踪、三国故事、西游记、封神榜、民间传说、古代传统戏曲和吉祥神物等,幅连翔实,栩栩如生,是进一步对会馆的商业文化思想的解读。如《八仙故事》,昭示商贾们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能因循守旧、人云亦云,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三国故事》表现对关羽的忠、义、信、智、仁、勇等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西游记》讲述了忠心耿耿的孙悟空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倡导商贾们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诚信为本,不做坑蒙拐骗的事,不赚不义之财。

大拜殿右壁浮雕壁画“渔樵耕读图”是清朝当时比较流行的图案,一个在打鱼,一个上山去打柴,挑着柴;一个耕地,牵着老黄牛夕阳西下;一个在家里头沏一杯茶,悠然读诗。“渔樵耕读图”是我国古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提醒人们如何在商战中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不要忘记传统的道德,以平凡朴实的心态去享受生活。

大拜殿左壁浮雕壁画“十八学士登瀛洲” 此图刻划唐代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士长、薛牧、褚亮、姚思等18位名士,不畏山涧崎岖小路的艰险,骑马登临为世人所仰慕的“瀛州”。此经典故事出于《新唐书·褚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招贤纳士,网罗人才,设立“文学馆”,十八学士分为三批,每日六人在文学馆当值,研讨儒家经典,时人号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名句。“瀛洲”为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山名,十八位学士来到神仙居住之地,过上神仙般的生活,享受神仙般的待遇。这十八学士为后来李世民登龙位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唐代文化的兴盛发达做出了重大贡献,山、陕二省商贾引用此典故,作为效法楷模。石雕壁画人物与景物刻划精巧生动,富于变化。整幅壁画构图饱满而有条理,巧妙地以弯曲流畅的山涧小溪为中心,安排组织复杂的人物与景物,达到和谐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

山陕会馆的雕塑还有许多象征吉祥的天马、狮子、麒麟、凤凰、神龟、异兽等造型,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物的龙形象最为普遍,“二龙戏珠”、“龙虎争斗”,“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五龙捧圣”、 “金龙缠玉柱”和 “九龙口”等,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反映了山陕商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社旗山陕会馆中也不乏以仙鹤、蝙蝠、松柏、灵芝、祥云、鹿、仙桃、牡丹等象征福寿的建筑雕刻造型,代表性的作品是大拜殿前石牌坊上中央有福、禄、寿三星石雕。福星手执如意而立,左为寿星捧桃执仗,右边禄星怀抱童子,每一位的嘴角、眼梢都带笑容,精神抖擞,烘托出一派喜气洋洋、福态怡然的气象,表达了商贾们祈福和长寿的美好愿望。

大拜殿前石牌坊的石柱两侧附以抱鼓石,中柱两侧鼓面雕刻有清新儒雅的《八爱图》,其内容是“俞伯牙爱琴”、“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周敦颐爱莲”、“米元章爱石”、“嵇康爱竹”、“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的浮雕图案。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诗”,右上雕“李白骑鲸”的深浮雕。表现了山陕会馆的儒商们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和追求高雅的情调。

社旗山陕会馆设计和建造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民间艺术家们考虑了雕刻设计的艺术风格与充分体现的商业文化特点的协调一致。在题材、表现形式和技法上都有明确的创作趋向与构思,使雕刻与建筑物本身成为天衣无缝的整体,雕刻在建筑中所体现的装饰性可谓匠心独运,特别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巧妙地把不同场景和人物布置在一起,然后配以图案纹样,画面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即使是一个单独形象,也要把具象的物体稍加变形和组合,使之构图饱满厚实,装饰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整合。

社旗山陕会馆用雕刻艺术表现形式来装饰建筑与环境,赋予了装饰艺术生动的表现力。雕刻的最大优点就是处理画面具有立体逼真的效果,与其它艺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的兼容性。从所用材料上看,它采用了石雕、木雕和陶瓷雕塑,表现方法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还有不少镂空的深浅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加强深度空间感,丰富了层次感,形成了近似圆雕的深浮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生动性是社旗山陕会馆雕刻的又一特征,以刀代笔,以木代纸的传统雕刻艺术,造型上却大胆夸张,具有节奏感,变化中而又协调统一。形象刻画都是寥寥几刀,着意表现动态的传神描写,突出造型的稚拙、质朴、洗练、明快感,在具体的形体中注入了抽象因素,适度夸张、诙谐的动势,使形象生动和谐。当时的雕刻艺术家们怀着对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深刻的感受与热爱,用熟练的雕刻工艺技巧,把自己所理解的事物运用雕刻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在建筑上,既表现出山陕会馆商贾们追求理想和情趣,又传达一种人们所憧憬的美好愿望。艺术形式粗犷而不粗糙,细致而不繁琐,简约而不简单,抒情而又质朴率真,走进社旗山陕会馆犹如进入雕刻艺术宫殿,让人为这种东方古典艺术神韵感到震撼,感叹不已。

建于清代的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不愧为民间雕刻艺术宝库中一朵奇葩,它不仅记载着中国历史的信息,而且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多样的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这些传统文化雕塑艺术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绚丽,传承着中国民族艺术精髓,值得后人更深入地去保护、研究、探讨,让这些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后人造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镇华.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薄松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