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的建筑与伦理

zoޛ)j饨ky活动,本期聚焦晋商大院。

山西大院以渠,王、乔、常、曹、孔六个建筑群最为辉煌也最为典型。这些建筑是历史和现实的人文空间,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存在,是集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大型立体巨著。这些悠远、苍茫、古朴的深宅大院,见证了几代儒商的兴衰。也让我们通过建筑的语言读到晋商兴衰荣辱的伟大史诗。

晋商文化的活化石

即使晋商的生意做得再大,他们也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也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晋商大院建筑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商业票号在山西的繁荣发展,一些发财的富商纷纷回乡建宅,使晋商大院建筑鼎盛一时。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山西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被建筑学家称之为“汇江南河北之大成”的晋商古建民宅。这几处晋商宅院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山西大院群落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经济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结果,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以来山西商民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山西大院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那个时代商人和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为了解近代山西的社会风尚、地方习俗、商业文化、建筑艺术以及清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参照实物。

大院建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严格按照封建的礼数、程式和规定进行着有秩序的编排;二、在严谨的千篇一律中寻求变通和创造一种自我形象和精神。这两个方面水乳交融于住宅格局,造型装饰等各个方面,其根源和核心是祖先崇拜与等级制的规范性。

鸟瞰大院

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极强,有人归纳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外墙高,四五层楼高,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四是规模大,渠家当年的宅院就占据了祁县的半个县城。这些宅院被称赞“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在整体建筑构思上,多为正偏结构,左右对称,中庭开阔,上高下低,尊卑有序,提倡中庸之道,讲说仁义道德。它是传统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学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凝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家族性和等级性。这几家大院每座占地面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1万多平方米,每家都有200多间房,高墙巨宅,气势夺人。其中王家大院目前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

山西大院密布的儒家道德说教,以一种规模化的态势强行灌输给每个参观者,曾几何时,它们曾经以更强烈的方式灌输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山西大院事实上一直是在刻意复制皇权形态,而它们的主人的商业行为几乎没有可能偏离中国传统政治性思维,他们坚守着封闭之美,努力拒绝着外力。楼高院深,墙厚基宽,站在大院中仰看,天空被圆墙划分成一个又一个条块型,局促又不安,令人时刻都在感受到一种莫须有的压抑。道德伦理学的缩影在山西大院无处不在。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森严、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大院的台阶,门楣、对联、以及更小的细节,它们小得不能再小,却令所有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了无所不在的模糊的道德文化,琐碎的传统礼仪。

王家大院耗费半个世纪修建而成,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外观倚着黄土高坡如同城堡,内看庭院前堂后寝尊卑有序。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52间。整个红门堡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以及从主干道上依次伸出三条平行的次干道。原来构成整个宅院的交通体系竟是一个“王”字:建筑的布局冥冥中划定了族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使家族观念深深渗透在生活的机理中。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依山就势而起,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这是沿袭了西周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的建制。从而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而根本作用,则是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即使在家庭中也是样:主人、子女,管家、佣人、厨子、保安,客人各行其道,不可随便逾越。

乔家大院则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外围是高大而厚重的全封闭的砖墙。建筑类似城门洞式,方正与稳重,平实与古朴,使整个宅院都处于一种外实内静的氤氲之中。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表达了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3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垛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纵观全院,外则威严高大,整齐端庄,内则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与封建礼制观念。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它外观虽然也是城堡式的,但与乔家大院的封闭反其道而行之的是各院各成体系又互相连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院的飘逸格局。最特别的地方是,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先次后主,院套院”。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

而常家庄园最显著的特色便是拥有中国民居中最大的书院,是供常家吟诗作画、培养情操、教育子弟的书廊学府。

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听雨楼”是常家子弟吟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此外主人不仅栽下十亩杏林,还请回孔子像,在杏林之中设杏坛,以教导后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晋商尊儒重教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中有言:“归根日静”。此园以“静”为名,从园中的八卦影和石刻上的老子格言,不难看出园主对道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向往。杏林的影壁正中是一幅太极八卦图,八卦图两侧是四个插屏式壁挂:一对是龙图案插架,一对为草龙图案插架。砖雕画心分别雕刻着牡丹、青莲、菊花、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我们从太极八卦与四季花朵中可以领悟到世界万物随时变迁的哲理和人生的道理,也可看出造园者极高的文化涵养。

常氏进取与善学的精神是常家造园的动力。常家之静园既充满着北方园林的豪放,又飘逸着南方园林的秀美,不愧为可燕居耕读、可修身养性、可赏观游览、可遐思咏怀的好去处。常氏家族无论是造园还是经商都充分体现了其不断与外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进取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和常家成为儒商大家都是密不可分的。

幽微之处显伦理

在山西大院群落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大院建筑中的翻、枋、柱、廊部分是建筑装饰的重点。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鲜明的指向性。不仅官分等级,连住房间数,彩画油漆也都有所限制。不能越轨行事,否则便视为犯上。从门窗到牌坊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艺术作品,构思独特,寓意深远。大院里也有民俗风情的尽情展示: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花样层出不穷,包涵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

以特色最明显的王家大院为例:王家大院180米长的主干道由大石块铺就。南北有象征龙头龙尾的亭阁相互照应,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有“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气势。依功能区分的88座院落面积不同,风格各异书院、花院,厨院寝院、围院等个个结构精巧。

王家大院的石雕、砖雕、木雕雕刻可谓“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于象,内凝于神”。承载栋梁的柱础石就分为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形等十余种。此外门枕石、抱鼓石,拦板,望柱、过门石、上马石、石狮等,雕工精细,立体感强,面杂雕若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历史故事。如中后院墙基石《汉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故事旨在教育后代要孝顺长辈。高家崖的墙基石上,把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飞马报喜、吴牛喘月,海马流云等教育后人忠孝节义的画面,雕刻在青石板上,砌进正窑,厢窑的窑腿,时刻提醒着过往的家人,要恪守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

大院的砖雕多见于照壁,烟囱,屋脊、兽脊,檐瓦、门楣、女儿墙等处,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吉祥禽鸟,道家人物。在屋脊、楼栏、额枋、门楣间,雕刻着大量宣扬封建纲常名教、勉励后人光宗耀祖以及福禄寿喜吉祥文化的内容。门旁的柱础石、抱鼓石上,雕刻着祥云缭绕中的麒麟,神鹿、锦鸡等吉兽和吉祥花卉,营造出家族的祥和气氛。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乔家大院屋顶脊兽的封闭嘴巴,王家大院屋顶脊兽的嘴巴却呈张开状,似乎在向人们宣扬着官商之家的特殊身份。王家连这些极小的细节也不放过,大做文章。这些向封建建筑法式做出的种种巧妙的挑战,在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形式的同时,也是王家个体精神的体现。这种冒险精神也是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晋商第一家的原因。

匾额多是王家大院的又一特色。从形状上分。即有碑文额、手卷额,秋叶额、此君额、册页额等。手法又分浮雕,阴刻,阳刻等。东巷中院门两侧的大型石雕影壁画,依国画笔法采用阴线浅刻,主题旨在表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黄山谷爱兰、周敦颐爱莲的文人雅趣。这些文字反映了传统道德伦理及人们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传统教化思想。置身于其中,你会感到一阵阵古朴淳厚的文化气息徐徐拂过身边,也是晋商对传统文化的极力推崇。这些匾额和楹联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不出三类。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智信仁勇,礼义忠孝。在晋商宅院中,儒家主张的忠孝、忠君报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而奋发有为等;其次还有祈求幸福平安吉祥富贵的观念。这方面题材非常广泛,如“福”、“寿”、“喜”、“福种琅环”、“光前裕后”等,也不乏对宁静淡泊、清幽致雅的境界的向往。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也包含对自然环境的关照。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字艺术和表现技法,建立家族内部一种对话关系,与大院背后的巨商家族行为,观念密切相关,表达出宅院主人的需求、价值、欲望与情感。细节之处更显示出这些大院的主人是如何将他们的观念和精神赋予这些建筑。

山西大院“外雄内秀”的整体形态,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内聚的院落空间,多样化的院落组合形态,加之以精美的细部装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古建筑神秘而诱人,秀丽而凝重,沧桑而风光。晋商伦理与精神在山西大院中处处体现出其深邃。我们从这些大院中能读出的还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晋商,我们还需要继续从这些大院中挖掘更多的内在伦理特征,了解晋商的伦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