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古民居

zoޛ)j馝}λiyߖ文化的研究和弥补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丁村有保存完好的40座明清民居,最早的建于1593年,最晚的建于民国时期,许多是四合院。房屋自东北向西南分布,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北部(明)、中部(清早期和中期)、西北部(乾隆、嘉庆年间)和南部(道光、咸丰年间)。明代的民居的门位于东南角,屋架不高,木雕不多,简单朴实。清早中期的房屋采用了“日”字形格局,庭院长而窄,中堂将前院和后院分隔开来,北堂采用了阁楼形式,可能有两到三层,门则位于轴线上;与明代民居相比更高而用材更为讲究。清晚期的民居布局趋于复杂,根据具体情况,门的位置更为自由,材料的规格明显提高,北堂有两个宽敞的阁楼,楼上楼下都有美丽的格子装饰。与其它地方不同,丁村民居中的堂并不用作居住,而主要用于礼仪或仓储,当有婚丧事时,堂被用于接待宾客。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9千米,东距黄河3.5千米,南北有高地,使村庄免遭西北风侵袭,传统民居建于葫芦形的谷地中,泌水河谷北侧。其建设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56年),明崇祯十六年到清康熙五十年(1643—1711年),乾隆到咸丰时期(1736—1860年)。现存123座传统民居,18项公共设施,如小巷、道路、哨门等。主要道路、二级道路和末端道路以及水流方向均根据地形特征确定。咸丰元年(1851年)为防御盗贼和避难,村民集资购买土地,利用村庄东北的高地建造了防御工事。

历史文化价值

丁村和党家村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居,其选址、布局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研究明清村落和民居的活的教科书。另外,其装饰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丁村明代民居的彩画以灰、白、蓝、黄为基色描绘,有大量并蒂莲、菊花、鸟类和龟背等等;屋架的雕刻主要是简单的绘画如海马流云等。清早中期,房屋的装饰主要是精美的木雕,工匠们创造了三阳开泰等图样,表达了吉祥意味。丁村的石雕艺术也很重要,实用而美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风格。明代的石刻小而精致,清代的则大而粗犷。

山陕民居的平面布局大多为合院式,最基本的单元是四座房屋呈方形的围合,既满足了安全、保暖、日照、通风的生活要求,又突显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居住观念。朝南的正屋住一家之主,子女晚辈住两侧偏房,正屋中间称堂屋或正房,一般不设床榻,是礼仪的场所,逢年节祭天祀祖,平时是晚辈向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和宴饮的地方。中间有个天井,上通天下着地,就是中国人敬天畏地的天人合一理念的表现。富有的人家会有多个院落,但都是前后串连的合院,有了这个院子,它的院门或宅门、过廊或房前做出檐廊,它的柱端檐下以及门顶、门旁、窗头都会有许多浓郁地方色彩的木雕花饰,而显得华丽而多彩,而这些细部花饰和房屋布局鲜明地呈现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和风情。譬如党家村的一些民居花饰中表述了许多地方流传的戏曲人物和故事。

遗产地价值综合评价

山陕古民居(丁村、党家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一批明清民居,体现了明清两代这一地区的村庄选址营建艺术以及装饰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国内传统民居亟需得到保护

点评:阮仪三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国内最缺保护的是民居,中国的民居是世界人类居住文化遗产中最重要和最丰富多彩的宝藏,它是人类从穴居到巢居到地面建筑的文明进化的见证,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山陕民居,它有的靠山傍崖就因山就势挖窑洞,在平坡地就垒土成锢窑,都是用生土夯筑,充分利用了生土凝聚成型的结构特性,又吸取了生土的呼吸保暖隔热的生理功能。平地建造的砖瓦房砌筑的砖瓦块也是用土烧制,木构架构筑的住房是中国特有的梁柱框架结构,柱和梁的连接以及屋顶屋架的铺设,所有的连接方式全用传统的卯榫拼接,这种卯榫是中国所有木构建筑独特的创造,历史经验证实它具有良好的抵御地震功能。这些建材都取自自然,最终能回归自然。

山陕民居的价值在于它生动而又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北方地区民居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充分呈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天人合一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和谐生活的数千年来的生活场景的缩影,而党家村等古村落建筑群又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态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现代城镇发展中这类村镇大多遭到建设性破坏,而使其显得格外珍稀,完全符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