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戏的现代价值及数字化保护方案研究

[摘要]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具体体现为作为娱乐、审美、创造力的艺术性价值,作为记录变迁、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性价值以及作为文化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的工具性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本身固有的价值,视频录制、二维和三维动画制作以及基于交互的网络传播都是其数字化保护的良好手段。去程式化,敢于创新,是这个多元的、兼容并蓄的社会里皮影戏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皮影戏;江汉平原;现代价值;数字化保护

[Abstract]The shadow of Jianghan Plain, still has the value of deep connot-ation in modern society, as embodied in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art: entertainment, aesthetic and creativity; a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culture: records changes,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s a cultural tool of value: education, welfare,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shadow itself and its inherent value, video recording, 2D and 3D animation, interactive network communication, arethe good means of digital protection. Eliminating stylization, innovation try, can be embodied in the innovation among the three means.

[Key words] Shadow Puppet; Jianghan Plain; Modern Value; Digital protection

作為中国皮影戏七大分支之一,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1、2)。虽然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但关于其现代价值的挖掘还不够,不能认为现代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失去保护的信心、力度和社会共识。另外,对其的保护措施仍停留在财力支持仅存的艺术传承人、建设博物馆和展览馆“标本化”等有形艺术实物的层面。我们应该思考背后的原因,利用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结合传统艺术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被年轻的受众所接受。只有这样,皮影戏的遗存保护和发扬光大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土壤。不然,只能是一场运动或者几句响亮的口号而最终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一、江汉平原皮影戏的现代价值

(一)作为艺术的功能性价值:娱乐、审美、创造力

艺术的功能有很多,皮影戏作为艺术的一个小门类,其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性价值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这是它濒临消亡的原因之一。

首先,皮影的娱乐性没有很好地跟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脱离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逐步走向式微[1]。更加不容乐观的是,皮影戏在现代,既不是上层社会、权贵阶层和有钱人士的业余消遣,也不是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虽然说现代社会可供人们娱乐的形式、工具、场域和体验方式精彩纷呈,但是皮影戏为什么没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

这归咎于其在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上有所欠缺。

其次,作为艺术的功能性价值之一的审美价值,皮影戏已经被五花八门的数据移动终端(手机、iPad等)所取代。这些数据移动终端里边装载着各种各样全方位、多视角、多维度、多种艺术手段并用的应用程序,它们吸引年轻甚至中年一代进行体验,有些甚至达到无法自拔的程度。表演场地局限、剧院式的皮影戏,如果仅仅靠唱腔、音乐和动作,恐怕再难吸引忙碌而疲惫的人们了。

最后,创造力,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源头。这种创造力是顺应历史与时代潮流而动的,当代社会,我们很惊奇地发现一些少数艺术进行了现代性元素的融入、自身艺术形式的适应性革新和表演形式、场域的改变,在夹缝中获得了成长甚至壮大的机会。江汉平原皮影戏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气息浓郁、贴近人们生活、扎根人们中间的艺术门类,现代社会的人们频繁迁徙奔波、经济压力巨大不应该是皮影戏发展受阻的借口,而应该是机缘。不走到人民中间,就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可言,远离了人民的学术式挖掘只能是嘴皮上的一场激动讨论而已。

(二)作为文化的历史性价值:记录变迁、文化多样性

皮影戏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变迁史,更是一部地方民族志。先不说从战国时期的萌芽开始,发展至今,皮影的造型、上色、雕刻、布景、配乐、说唱和动作都经历了哪些演化,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文化和经济的变迁。单说红色皮影(1940-1970年间在解放区和个别地区出现的革命现实主义皮影戏)就足够证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皮影起着怎样的特殊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应着文化战线“移风易俗”的指示,甘肃环县皮影开始了“改良旧剧”的运动。依照当时的十大革命样板戏,环县道情皮影戏诞生了几部影响深远的红色革命皮影戏,这是皮影戏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这段时期的江汉平原皮影戏,除了保留绝大多数历史剧、神话剧、民间传说剧之外,也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做了一些尝试以及对特殊历史的记录。

皮影戏也充分彰显着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些皮影戏代代相传的作品实物遗存中,我们可以追溯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建筑、服饰、交通工具、室内外陈设、社会生活环境等文化诸要素[2]。同时,对地域文化流变、民族迁徙、信仰融合、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实物佐证价值(图3)。江汉平原皮影戏角色的雕刻细腻、用色雅致、造型精巧、场景的江南风格,是其区别于国内其它地区皮影戏的标志之一。另外,配乐的地域特色、剧本的区域性文化范例特征、说唱的江汉平原风格,都是文化多样性和其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明显特点。

(三)作为文化的工具性价值:教育、公益、文化认同感首先,皮影戏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儒释道文化中的孝文化、爱家及人文化、真善美文化以及地域特征的正确娱乐文化,都能够在皮影戏的表演中传递给观众。这种形式的传递,远胜于写在墙上的口号和教科书上死板的说教。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多少跟我们的艺术形式及艺术表演远离人民有关。我们不能说改革开放前的风清气正仅仅是均贫富、高度公有制的作用,也是艺术表演没有远离人民的结果,与人们的高度参与性有关。

其次,皮影戏在现代社会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公益价值的角色。这里说的公益性不只是免费那么简单,即不仅要承担自身生存发展的责任,更要有宣传艺术、教化人民、传递文化、促进融合、改善邦交的责任。如果把一切的文化遗产保护都停留在文字研究的层面,其最终走进故纸堆的命运在所难免。

最后,皮影戏极易让人产生文化认同感。现代社会,人们多在外地经营生计,家乡话、家乡戏无疑是异乡游子一剂思乡爱乡的催化剂和润滑油。这是狭义层面的文化认同感。

广义层面的文化认同感说的是它能让全体大众产生对厚重历史的景仰之情、对艺术先辈的膜拜之情、对家乡和祖国的拥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饱含的希望之情(图4)。

二、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数字化保护方案

(一)视频录制

皮影集合了光与影的艺术、美术中的绘画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舞蹈艺术、说唱艺术等综合性表演艺术。其继承性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命题,在当前金钱至上的社会,毋庸置疑,利益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否具有易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仅存的传承艺人的精湛技艺完整地、全方位地保存下来。视频录制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便于以后再学习、再挖掘、再重现,还具有易保存、最大限度不失真的特点。当然,还必须把多年表演不重样的所有剧目多机位、高精度地记录下来,這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厚礼。

(二)二维及三维动画制作

皮影戏中的角色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等累计十一小件相连而来。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

利用现代成熟的软件技术和动画制作技巧,江汉平原丰富的皮影戏剧本和饱满的角色造型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比如说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中,可以设置角色的动作,而这与皮影戏角色设置的关节点不谋而合,这些关节点正好成为了动画设计的动作节点。有了这些节点,Flash动画就可以调节动作了。当然,这还得跟表演者以及从戏曲里学习动作的节奏、韵律和连贯性(图5)。

同样地,我们可以运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Max,事先建立好皮影戏角色模型,由于皮影戏绝大多数是侧面处理人物,表情模糊化处理,因此在三维动画里建模就更为简单。模型建立好了之后,贴图和蒙皮相对于复杂的立体式人物建模也要简单得多。完成了这些动作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骨骼绑定了。配合皮影戏节点的布设,骨骼绑定也比较容易完成。这样下来,皮影戏的三维角色模型就建好了。然后,调节动作。这个步骤同二维动画制作一样需要费一些功夫,唯一的优势就是三维动画的动作可以通过动作捕捉软件捕捉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表演者的动作,然后再赋予这个三维皮影角色。

(三)交互式网络传播

回顾一些艺术门类的产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性。据史书记载,皮影产生于约公元前400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而最早的动画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一说其受手影戏、皮影戏、木偶戏和布袋戏的影响。电影则产生于1895年的法国。皮影、动画和电影的诞生之间是否有某种逻辑联系有待考证,但是这三类艺术的诞生都是顺应了一定的历史要求和契合着当时的艺术氛围。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媒体的社会,也是互动类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网络是最好的传播媒介(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会借助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二次腾飞,皮影戏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例外。其中,游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产品之一,皮影应该更多地、更巧妙地结合它的流行形式,借助它的易传播、多趣味、易沉浸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文脉内涵,发扬光大。

这种手段实现的可行性在于皮影的物态化层次有静止的影子、运动的影子、声音、表演的动作,而当代网络交互媒体的物态化层次则包括静止的图片、运动的影像(动画)、文字、声音。它们之间的这种学理关联性和接近性,表明其实现难度很低。所以,借助当前众多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和影视后期的制作软件,完全可以很好地实现皮影与网络交互媒体的无缝对接。

(四)去程式化,敢于创新

皮影戏角色设计一般都是头大、腿短、手臂长的比例关系,色彩富于传统配色审美情趣。故事的角色身份和性格程式化,“非黑即白”现象严重,缺乏少许的生活底蕴。以上这些都是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有所偏差的,他们不接受、不关注、不学习、不接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如何让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呢?现代性,但不是全盘现代化,适度结合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现代投射的光影融入、多颜色的雾化汽化效果、电子与金属音乐的适度点缀、流行语和现代“包袱”笑料的适度添加、观众的适度参与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微创新”。因为某种艺术形式一旦走入程式化、机械化、套路化和思想的僵化,其最终走向式微直至消亡的命运恐难避免。

结语

江汉平原的皮影戏作为先辈口授相传、亲历而为、代代接力的民族精品,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走向消亡。认识跟不上、思维固化、领导政绩化和利益化、研究保护文字化和口号化以及表演传承脱离人民群众,都是不能保护且失去效力的行为。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健全,还需要切实可行的、顺应时代的方法和手段,否则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赖守亮.民族、民间艺术拯救中的误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0(5):3-5.

[2]朱汉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