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大中丞朱正色墓地及相关问题考

[关键词]邢台南和县;朱正色墓地;石雕;明代

[摘要]朱正色是明万历年间的杰出贤臣,今邢台南和县人,其墓地位于南和县邵屯乡朱营村东北200米处,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台市文物部门曾多次对该墓地进行调查,本文介绍了调查情况。同时就文献记载及其后裔保存的有关资料对朱正色的生平进行了考释。

朱正色,字应明,号和阳,邢台南和人,明朝万历年间的杰出贤臣。其墓地位于南和县北部的邵屯乡朱营村东北200米处,东侧200米为南和城关通往白佛的公路(图一)。墓地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00米,地势北高南低,沙碱土壤。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市文物部门在1976年至1995年间曾多次对朱正色墓地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墓区存封土堆3座,墓葬前有圣旨碑3通,石供桌2,个,石香炉6个,神道自北向南分别有文臣、马、武士、狮、貔貅、羊、鹿等石刻各一对。另外,朱氏后裔存有《明万历大中丞朱公正色家谱》和《朱正色自传》各一套,大大拓展了学界对朱正色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家谱记载的其祖迁入南和的起因和经历,为中原居民“迁自山西”说提供了可靠例证,是对南和地方史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朱正色墓及其附属文物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明代的雕刻、书法,以及探索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价值,现择部分材料介绍如下。

一、墓区概况

朱正色墓区南北向分布,墓葬位于北端,神道及石雕在南。3座封土大致呈“品”字形排列,分别编号为M1、M2、M3。M1封土前有石供桌1个,供桌两侧各立圣旨碑1通;M2供桌前有圆形石香炉3个,东西向排列,西侧立圣旨碑1通,东侧仅存龟趺座。据碑文可知,北端墓葬(M1)为朱正色父母之墓,前排西侧(M2)为朱正色墓,传说前排东侧(M3)为朱正色之子墓。M1封土高2米,周长27.8米;M2封土高2米,周长22.6米;M3封土高1.5米,周长16.1米(图二)。

石雕分南北2区分布,相距360米。石雕的排列走向略有差异,北区大致呈南北向,由北向南分别排列文臣、马、武士(图三);南区排列走向略呈东南一西北向,分别为鹿、羊、貔貅、狮。

二、地面石刻

1、碑3通,青石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通高3.2米,宽1.1米,厚0.41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阳刻“圣旨”2字,碑身阴刻。

M1西侧圣旨碑,上刻楷书10行,满行32字,文曰:“奉天承运皇帝敕日夫士有力学砥行绩用未效诸躬而荷宠延休昌炽必得之子时乃天道受霈朝章尔儒官朱家卿乃原任兵部车驾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正色之父士林炬蠖艺海渊源志屈鸿逵屣脱诸生之籍谋贻燕羽壳成令嗣之名口兹郎属宣猷念尔家庭善训是用封尔为承德郎兵部车驾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砥承纶之恩永畅箕裘之誉广运万历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宝。”

M1东侧圣旨碑,上刻楷书9行,满行31字,其文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日朕考信前史所称是母是子往往而有故知义方之功在怙恃之均也恩不并她何以酬淑尔王氏乃原任兵部车驾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朱正色之母惠慈成性勤宜家言动允协于佩环训迪懋严乎机杼贤嗣既显而尔不逮荣良可悼已是用增尔为安人霈渥泽于露萧慰遐思于风木敕命万历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宝。”

M2西侧圣旨碑,上刻楷书9行,满行31字,其文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日易称正内诗泳宜家女德之裨士行尚矣朝廷锡庆臣工疏荣厥配式崇是义焉尔原任兵部车驾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朱正色妻左氏闲于嫔则穆其壶彝匡佐尔夫宣猷懋绩宜申湛渥用答勤襄是用封尔为安人载膺象服之华益效鸡鸣之做敕命万历十二年八二十二日之宝。”

2、供桌2个,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均由两块桌腿和一块桌面组成。桌面呈长方形,束腰,素面;两侧桌腿雕刻出几腿、壶门,壶门内浮雕瑞兽。M1前供桌,桌面两端略翘起,长2.4米,宽0.85米,高0.7米(图四)。M2前供桌,长3.34米,宽0.97米,高0.65米。

3、香炉3个,青石质。现已深埋地下,经查阅存档的朱正色墓地调查资料,三个香炉的形制、大小相同,均为圆形,直径0.74米,高0.7米。

4、石雕像14件。其中北区有文臣2、马2、武士2;南区有鹿2、羊2、貔貅2、狮2。

文臣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方圆脸,浓眉,凤目,阔鼻,长须,头戴平顶巾。双臂屈于胸前,手握笏板。身穿宽袖长袍,圆领臃颈,袍下露足尖,腰间束带,站立在长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2,7米,腰围2.2米,底座长0.8米,宽0.6米,露出地面高0.14米(图五,1;图六)。

武士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方圆脸,浓眉,凤目,阔鼻,头戴兜鍪。右手拄剑,左手屈于腰间,手心向上,托一长条形物,器身斜靠于左肩。身穿鱼鳞甲,胸饰虎头,肩披帔,站立在长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2.7米,腰围2.4米,底座长0.79米,宽0.52米,露出地面高0.1米(图五,2;图七)。

马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头微抬,斜直颈,尾侧甩,站立在长方形底座上。马身上鞍、障泥、马蹬、络头、攀胸齐全,鞍上线刻鹿、回纹、云纹等纹饰,障泥刻钱文。其中一件鬃毛右披。另一件鬃毛左披,高1.8米,长2.2米,底座长1.7米,宽0.8米,露出地面高0.18米(图五,3;图八)。

鹿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伸颈仰首,短尾后伸,四肢蜷曲,口衔折枝花,跪卧在底座上。其中一件折枝花在左侧(图九,4;图一〇)。另一件折枝花在右侧,长1.07米,底座长0.8米,宽0.5米,露出地面高0.08米(图九,1;图一一)。

羊2件。扬颈,头微低,卷角,立耳,短尾,四肢蜷曲,跪卧在长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0.82米,长0.7米。底座长0.65米,宽0.4米,露出地面高0.1米(图九,2;图一二)。

貔貅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其中一件立颈抬头,目视前方,立耳,前腿直立,后腿蜷曲,蹲卧在长方形底座上,高1.36米,底座未露出地面(图九,5;图一三)。

狮2件。青石质。形制大体相同。立颈,头微低,张嘴,双目圆睁,目视前方,颈部饰带,胸前悬铃,前腿直立,后腿蜷曲,蹲卧在长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颈微侧,双前腿微屈,底座未露出地面(图九,6;图一四)。另一件高1.75米(图九,3;图一五)。

三、朱正色生平考略

朱正色,字应明,号和阳,邢台南和朱家营村人,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病故,享年68岁。历任偃师、江陵知县,南京车驾司主事,甘肃兵备副史,宁夏巡抚,右副都御史等职,曾智解“金佛之围”,巧破“甘肃兵变”,计取“银川叛军”,

也曾因治理黄河而名声大震,是明万历时期的杰出疆臣。以往囿于史料,史学界对其关注极少,一般只是在叙述平定哮拜叛乱时提及其名。可喜的是,近年来一直由朱正色后裔保存的朱正色年谱、家谱以及部分奏议等一批史料被整理出版,为朱正色研究提供了重大契机。

《畿辅通志》和《顺德府志》均记载有朱正色的生平:朱正色,字应明,南和人,万历进士。除偃师令调江陵时,张居正父丧归里,使者奉诏护送,欲于文庙开读,正色不可。擢兵部郎,时有“南都六君子”之称,正色与焉。丁母忧,服除,备兵肃州,教阵法,习技击,遂解“金佛之围”。转甘州副使,水泉告变,正色分守要害,设伏出击,以大捷。迁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擒哮承恩、刘东阳,俘馘阙下:晋右副都御史致仕。归卒予祭葬。

《湖广通志》对朱正色知江陵时的事迹有进一步记载:一是甫一到任,“即力行条鞭法”,将不便于民的赋税“尽蠲之”;二是祖居江陵的大臣张居正起复时,朝廷派官员带诏书来江陵,朱正色为防止跟随的役从肆扰乡里,“乃令吏籍其名”,并告诫说:“若已悉在我籍中,有不法而鱼肉我百姓者,我即按疏尔罪”,“诸役股栗屏退”嘲。《大清一统志》对此二事也有记载,仅措辞稍异。

在甘肃任职时,朱正色曾撰写《涉世雄谈》一书,收入《四库全书》。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是书乃其备兵甘肃时所著,取诸史记传所载事迹之有关兵法及才智明决足启发人意者,分门摘录,而各附评语于条末,每类中又各分奇品正品,词气纤谲,学陈亮而不成者也。”

经了解,朱氏后裔现收藏有大量朱正色的有关资料,大大拓展了我们对其生平的认知。其中包括朱正色自编年谱,朱正色的奏、疏、序和告休书,及门生为其撰写的墓表和乡人为其撰写的传等。朱正色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为表彰其功绩,万历皇帝先后颁旨,在其故里建造了“平定边疆”(1966年被拆毁)、“金吾世胄坊”、“天恩覃敷坊”、石牌坊三座。朱正色病故后,更在朱氏故里为其建造坟茔并刻立圣旨碑,以记其业绩。

按朱正色家谱,朱正色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时由汾晋(山西)迁入南和。他在为其家谱所写的序言中也提到:“成祖定鼎北京,乃迁山西之民以实畿县,率兄弟三人者迁一人。始祖以是时至占籍南河,故予微世录以始迁者为始祖而叙。”收入《朱正色自传》的其祖父朱隆的墓志铭也称:辽金之际的南和一带为古战场,“元末荒于兵火,城市希有人烟,四野松柏阴翳,率多狼虎,……世祖文皇帝为万世长计,定鼎金台,取苏湖之富户以填京邑,迁汾晋之右族以实畿内。其始祖讳伯瞻者,携妣王氏,以天子之命至”。相传中原一带居民多迁自山西,同时也有迁自北京及其他地区的传说,但多无证可凭。朱正色一家迁入南和的起因和经历,为中原居民“迁自山西”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靠例证,是南和地方史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绘图:李兰珂,刘维志

摄影:李恩玮,冀金刚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