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新型奖惩机制研究

(中国计量大学)

【摘要】本文以构建适合工业设计教学的新型奖惩机制为目标,以管心理学和管理学为科学基础,以教学活动为具体实践,以教学管理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为改革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奖惩体系的利弊,进而提出更科学合理的专业奖惩机制,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约束学习负面影响,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以小见大,引导教学体系和管理的改革。

1.现实意义与当前问题

1.1背景与意义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知识复合型、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大学四年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工科生还是艺术生来说,都是门槛较高,难度较高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比较容易有学习带来的挫折感。在加上学生习惯了初中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到了大学中,学习主动性不够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并且,大学对学生的管理约束性不够。综合以上三点原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业设计的学生非常容易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对学习懈怠,兴趣缺失,消极因素增多,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更长远的人生计划,使学生变得迷茫。这是一个危机,具体的数据可以参考学生本专业方向(工业设计)的就业率,企业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调研和访谈。这种现状和趋势是不符合中国对工业设计人才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端的需求。

从大的方向来看,是以上三个大因素导致的危机,但这三大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变动,也就是说这三大因素短期内是一个定量。而我们需要寻求另外的方法来改善这个情况。也就是去寻找和创造一个教学管理与组织中的创新激励与惩罚的机制。最终引导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保持一贯的兴趣,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输出质量。

1.2 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是存在一定的奖惩机制的,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以下问题:

1.大部分传统奖惩机制的对象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2.针对学生的传统奖惩机制也有,比如奖学金,学分积点等等,这些传统的奖惩机制本身存在问题。

3.传统奖惩机制没有很好的切入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

4.传统奖惩机制发挥的作用太小。没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也没有较大的约束力。

5.传统奖惩机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

6.传统的奖惩体系是学校至上而下的,没有具体考虑专业的特殊情况,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奖惩。

2. 国内外设计教学中的奖惩管理方法

2.1国内外研究概况

当前,国内外对于设计专业奖惩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研究还是针对教师团队的奖惩机制,并且是传统奖惩,以金钱和荣誉为主导的奖惩。这种奖惩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会在后面指出。

2.1.1 现有奖惩制度的弊端分析:

(1)对象不对,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奖惩制度研究都是针对教师团队的,业绩点、课堂教学奖励等等。这是解决教师团队的问题,但不能直接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教师去影响学生效果有限。

(2)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方式单一,奖学金、绩点。这是把学生当作利益机器在考量,本质上不利于建立完善人格,也不利于体现真实的学习情况。这种奖惩和学习兴趣更加无关

(3)奖惩没有明确目标,奖励的目的是什么,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学习就业有什么影响?对学生的人际有什么影响,对学生的未来深造有影响吗?目前大学生终极的目标就是毕业。连带的影响太小。大学期间的奖惩,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显的后果。

(4)现有奖惩大多是外在形式,该惩罚的惩罚,该奖励的奖励,奖惩的形式和目的没有配套,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奖励,那样的情况该如何惩罚,这些无机的、硬性的奖惩机制本质上没有对人产生引导。大学专业教学中奖惩机制有待完善和细分,专业教学更应如此。

(5)现行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与考试为核心,考试内容一般为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客观性试题多,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和实际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评价体系的单一,容易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1.2 国外以教学质量为导向的奖惩机制分析:

德国大学关于奖惩机制的问题,德国人普遍是这样解决的,以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某次联合教学的德国外教为例,迟到的同学,不是记下来最后扣分,而是当堂课不得进入,对与学生来说,迟到等于被记过一次,外加白跑一趟,外加不能获取当堂课的专业知识,再加上同学之间会很显尴尬,会不能进行分组,或者影响同组同学的任务进度等,一连串的代价很大。这种惩罚是及时生效的,并带有连带效应,而不像我们最后打成绩的时候才有惩罚的体现,并且不痛不痒。

美国大学的奖惩机制是基于学习制度的。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为例,大一是基础课,大二才开始选专业,比如说,你大一在心理学这门课的成绩是D,那你在大二选专业的时候就会面临窘迫的处境,大部分专业对心理学这门课的最低要求是C,届时可选专业数量会变少。

相比于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的奖惩机制单一,不够细致,不能体现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只体现在金钱,荣誉这些很表面的方面。

从上述国外案例来看,奖惩机制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之上的,这种条件一方面是教学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依靠教师本身的,并且这些奖惩都有明确的目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学生的大学阶段的学习。

3. 适用于设计教育的奖惩机制构建

(1)时间上,任何奖惩必须及时生效,不能秋后算账。及时生效的奖惩对人来说更有力。

(2)内容上,不單以成绩,奖学金等量化数据作为奖惩内容,更要加入精神,文化等奖惩内涵。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系所文化,专业精神。

(3)范围上,奖惩行为的发生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应该有连带的效应,比如惩罚不能只是一个批评,一个记录,一个低分,一个负面的声誉。这些内容应该对之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奖励也应该如此,这种带蝴蝶效应的奖惩,从案例和实践上来看,非常有效。

(4)教学条件建设,为更好的配合奖惩机制,引导学生良好的学风,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建设性的改良,可以参考UCLA的做法,将奖惩代入到教学系统内,直接影响后续的选专业,选课等,既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又能引导和制约学生。

(5)去金钱化,在奖励体系中加入“随机要素”,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人们对固定的、已知的东西其实兴趣不大,比如钱,用钱作为奖学金其实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除非是必要的助学金,尤其是设计专业中的学生普遍不缺钱。所以可以不以金钱作为奖学金的物质奖励,而是以随机的或者是可选择的,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为奖励,丰富奖励类型,更能激发学生。比如把几千块钱的奖学金改成一次澳洲大学的暑期交流机会,把几百块的三等奖学金奖励设置为一个设计专业用的工具,或者是一次很有价值的设计论坛机会。这些东西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是等值的,但学生本身是不知道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给他们钱,大多也是花在个人消费上,奖学金本身的意义已经失去了大半。把奖学金本身转化成与学习有关的随机的奖励,无论是对学习的正面引导,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益的。如果奖学金不是钱,对学生更加有利。另一个层面来看,有同学因为学习努力,拿到了某公司的实习机会奖励,出国交流奖励,参加设计论坛的奖励,反而对周围同学有正面的影响,提升学习氛围。

(6)考评体系,传统的考评体系,奖惩都是落在个人身上,和集体或者团队是不挂钩的,这样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只要自己的表现和数据好看就可以了,这其实是造就利己主义者的考评体系。考虑到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十分看重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等要素,新的考评体系必须与团队和集体挂钩,起码要部分挂钩。奖惩落在集体,再由集体分配,对学风改善,思想政治促进,提升教学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