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的高椅窨子屋下的耕读传家

文化”,一家有几副对联、几块匾牌。文化大革命中不知烧了多少!现在剩下的,只不过是劫后余灰。近两年城里人又蜂拥而至,对这些表面黑糊糊下面金灿灿的东西瞠目结舌,人们便从谷仓下、猪栏上翻了一些,倒腾出来。即使原来从常德水路运回铺设地面和巷道的青石板,也在1958年大跃进修洪绥铁路时,大量被撬去修隧道。铁路终未修成,石板也废弃了。更遗憾的是,1257年南宋末建造的道教神庙、“梅花蒂”五通庙也于1980年被拆。此前,组成五瓣梅花的“老屋街”、“坎脚”和“大屋巷”、“田段”、“上下寨”等建筑群也有部分毁坏,有两处花瓣已经基本尽失当年风貌。

现在,村口有一个池塘荷花盛开,既是一个天然的污水净化池,又是梅花的“花蕊”。如今,荷塘“花蕊”犹在,旁边的一个祠堂,连同家庙,却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被拆,拆下来的石雕随便摆在路边,成为大家纳凉的天然坐凳。抹去上边的灰尘,雕刻依然精美,似乎能感受到古村精灵残存的气息。

尽管如此,面对古村,一种厚重、深邃、幽静之感已然心头。它如一坛陈年的老酒,依然散发着更加醇厚诱人的芳香。

红黑鱼塘、月光楼、防盗缸

在村中古建中,让村人引以为自豪的有那么几处:红黑鱼塘、月光楼与防盗缸。而其中的水系处理更是令人赞叹。就在我们进入一条狭窄通幽的小巷左转右转之后,突然豁然开朗,原来到了两个对称分布着的水塘边。它们位于高一村大屋建筑群中心位置,一条石板小径隔为左右,左塘喂养观赏鱼,称红鱼塘;右塘喂养食用鱼,称黑鱼塘。周围以木栏杆连接六幢住宅,这就是古村闻名的“红黑鱼塘”了。近200年来,除了“供人观赏、纳凉”,还“提供就近消防用水”,“两池塘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它跟村中央“最后起沉淀去污作用”的大塘,又都蕴藏着“一片水世界,群龙栖息地”的风水理念,体现了古代乡土聚落所达到的那种“山水平衡”、“天人合一”的惊人智慧。

而另一处“月光大院”却给我们展示了中外合璧的建筑景观。这是一处修建于清同治年间,有“欧式”拱窗痕迹的宅院,位于高二村。其主院因火灾毁于光绪二十年。村中已经80岁的杨振刚老人说,宅子的主人杨宏澍,是民国初年走南闯北采购药材的医师,在上海、北京那样的大地方看过西方建筑,回来想改,老族长们不接受,最后互相妥协,就改了一个旁楼“月光楼”。 如今,这幢中西结合的月光楼,呈现出独特韵味——侧面高大的封火墙上,有当年的绣楼,年轻、羞涩的姑娘曾从那里抛下绣球,而绣楼下是欧式拱窗,窗下是通往洪江的青石古驿道。在湘西深山古村里能看到如此遥远的过去,有着这样的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不得不让人领略和回味着高椅古村曾经的辉煌之余又感叹不已。

在“月光楼”的墙上,我突然发现有一条鲜明的墨痕,写着“公元1996年六月初二上午12点洪水水位线,银记”。据村人讲,这是一位叫杨运银的老人在1996年记下的。1996年夏天,那场洪水曾经淹过了红黑鱼塘,直到住宅的阁楼。

防盗缸则是村民留下的一处为了防盗而设计的装置。防盗监听缸所在的住宅是明早期建筑,原房主是当地首富之一。为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有一口缸,缸口直径60厘米,深55厘米,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并有一碗橱遮掩,不易被人发现,需用时取掉木盖板,可监听到50米外的脚步声。据专家考证,这还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监听装置。

耕读传家,杨家史诗

背靠和左右扶手的高矮相宜的三座山,让高椅拥有了一把太师椅,稳稳地坐了数百年;村前的一弯江水,则如牛轭,让古村顺风顺水,生机无限。太师椅,用于读书;牛轭,意在耕田。我们仅仅从山水外观上,就看到了这700年古村耕读文化的灵魂。当年杨姓先民百余年的苦苦寻觅,始定高椅这融山水之美,达天人合一之境的地方落户,自有其慧眼和玄妙之处的,那就是适于耕读。

我们走村串巷,却很少遇见年轻人,他们大多外出打工了。与老人交谈,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个近600户的村庄,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工场作坊,基本上没有商业气息,有的只是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耕读文化”氛围。“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自古有着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学馆、祠堂、凉亭、土地庙等公共建筑保留至今。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寄托着古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憧憬。

在高椅穿梭,古风清韵到处流淌。几乎家家照壁上方都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房屋建筑式样优美多姿,大都饰以壁画、墙头画,门窗都是隔扇花式样,花纹各异,或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技艺精湛,现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宝、石雕、石碑、镌刻等艺术品。

在耕读传家的小小的高椅村寨曾经有过五座学堂。“清白堂”便是其中的一座。我们在“月光楼”的后面与它不期而遇。只是普普通通的两层楼房,一个老人和一个儿童在底层的堂屋玩耍。老人说,清嘉庆年间,屋主贡生杨盛文把它改为学堂,3年后,3个儿子都考取功名,当时的湖广教谕赐“名魁三楚”的匾额以彰教风;再过3年,杨盛文的3个侄儿子又同时进学,得了“美尽东南”的匾额。于是村子里的学童都被送来读书,先后有154人考取功名。湖广学政又赠“百年树人”的匾额。清代一叫杨秉章的人为此写了一首诗“清清白白一书堂,多士藏修国有光。朝夕功夫何处下,唐诗晋字汉文章。”

书香的浸润使高椅人的生活变得雅致起来。至今村里还保存有曾经供文人吟诗作赋的“醉月楼”。它本来是当地文人饮酒赋诗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受当时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其主人主动将其改造成为一所女学馆。“醉月楼”建筑细节中(屋檐下的三条石柱)所隐喻的“出人头地”和“步步高升”之寓意,更是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儒家文化氛围。

村里有一处“景点”叫“入木三分”。说的是大财主四老爷家,阶前土墙驳落,可四老爷当年的洞房窗户上那副自撰联还清晰地印在窗格上。“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奇特的是,这副对联当时是先写在红纸上,然后才贴到窗户上的。经过200年的风蚀之后,纸张早已烟消云散,可14个黑色的楷体字却随着墨汁渗透到木头里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木三分”。

在高椅人的闲淡生活中,有两样是雷打不动的:四月初八要吃黑米饭,九月二十八演傩堂戏。黑米饭是用一种叫满坡香的树叶榨汁去煮糯米,煮熟就变成了黑米饭。四月初八这一天,一定要做黑米饭,备办酒肉,将出嫁的姑娘请回来做客。这习俗后面是一个杨九妹救杨八哥的传奇故事。而九月二十八的傩堂戏在高椅流传已有两百多年了,起源于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原始歌舞,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由于时间不对,我们无缘得见这两件事,是件憾事,也是为我们下一次的到来潜藏了缘由。

TIPS

交通:坐火车或汽车到湖南怀化,在怀化汽车南站乘直达班车到洪江,再转乘高椅的班车,行程约半个小时。或是在怀化汽车西站乘直达班车到会同,在高椅站下车。

住宿:会同县城有不少宾馆住宿,好住不贵。或是居住高椅农家旅馆或侗寨木楼,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侗族农家饭菜,体验侗家生活。

美食:当地小吃以侗族饮食最具特色,以辛香酸辣和腌制、熏制及腊食闻名。特色菜有糯米冲泡的黑饭、黄牛熏制的干牛肉、农家土鸡、坛子菜、干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