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瑰宝,独具巴渝神韵

zoޛ)j首文化沉淀,凭借民间工匠们的智慧与传承,诞生了众多令人惊艳的民间艺术瑰宝。这些精湛技艺和艺术奇葩已经列入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庆走向世界的一张张厚重的城市名片。

綦江农民版画民族艺术奇葩

地处“渝南门户”的綦江,山川秀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在这里,使这里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其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它与传统中国画创作论所主张的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色彩主观意向等要素一脉相承。它摒弃写实主义,既非“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非随心所欲,虽说没有既定的技法,但绝不矫揉造作。其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融进画中,画面意趣盎然。綦江农民版画已经成为室内装饰馈赠亲友的艺术佳品。2011年,綦江农民版画成功申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坐标:重庆·綦江

堰兴剪纸重庆民间三宝之一

堰兴剪纸吸收国画、版画、烙画、布贴等诸多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巴渝文化特色,与綦江版画、忠县唐代仕女图被喻为重庆“民间三宝”。

中国的剪纸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方剪纸大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则精巧秀丽如江南女子。以精美细腻著称的渝派堰兴剪纸,是南派剪纸的代表,它汲取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华,表现手法细腻,既剪也刻,线条粗细结合,巧妙运用点、线、面和疏密变化,有着浓烈的东方神韵与抒情风味,以及“景小境界多”的鲜明特色。堰兴剪纸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企盼,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都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它传承着中国剪纸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又突出巴渝文化独特的民族民俗特色,并包容现代巴渝都市文化的广博内涵,既体现民间乡土风情,又具有强烈时代特征。曾有12幅精美作品分别被中国剪纸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性收藏。2011年4月,堰兴剪纸入選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标:重庆·大渡口

合川峡砚巴渝三大名砚之首

合川峡砚又称墨玉宝砚、草街嘉陵峡砚等,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采用重庆合川嘉陵江沥濞峡段的天然峡石精雕细琢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009年,合川峡砚入选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川峡砚具有石质细腻,色泽淡雅,磨墨快速,不损笔锋,砚中蓄水,数日不干,储墨不腐,石料年久不风化的特点。峡石内含有“氧化铝”,是削金切玉的坚硬金属,利于磨刀,清口利锋。雕刻艺人们使用刻刀、钻子、手锤、磨具等工具,经过10余道工序,采用平雕、浮雕、镂空雕、阴刻、鉆花等手法雕刻峡砚。峡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数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合川峡砚、金音石砚、夔砚)之首。

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清代,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陵峡砚就享有盛名,明代合州人吏部尚书李实用曾题诗赞峡砚:“峡畔茅屋僻,巧工凿石盘启墨龙云舞,运笔虎榜悬;石腻堪如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近代知名人士及书画家如冯玉祥、于佑任、谢无量等亦题诗赞扬峡砚。合川峡砚被列入巴渝十二品,是当年上海四宝斋、徽州老胡开文和汉口邹紫光阁等大文具店的上品。

坐标:重庆·合川

荣昌折扇与苏杭折扇齐名

一般说来,提及折扇,人们更多地知晓天下名扇出自苏杭。其实,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荣昌折扇与苏杭折扇齐名,也一样驰誉中外。

荣昌全境为丘陵地带,土壤质地很好,属于典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是夏季的时候闷热多雨,这样的条件十分适宜竹类生长,油桐树曾经遍地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地取材制扇祛暑,用竹制扇骨,用竹造纸作扇面,或用蚕织绸、麻织布作扇面,用油桐制膏水作染色剂和胶粘剂,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制扇工艺。

荣昌折扇源起于宋代。据多部文史记载,荣昌折扇曾作为朝廷贡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颗竹钉将扇骨底部固定、辅以扇页和扇面,一把折扇便做成了。看似制作简单的折扇,其制作流程却有16个工段,共计145个操作工序。每个工段的每个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其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相比,荣昌折扇以工艺制作精良而与之媲美。

2008年,荣昌折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皇家的贡品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间,荣昌折扇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坐标:重庆·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