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藏传佛教法器供器之鉴赏

zoޛ)j首活动时所使用的器物。藏传佛教法器大致分为六类,即礼敬类、持验类、护魔类、称赞类、供养类、劝导类。后来法器也有分为八类的,是根据后弘期藏传佛教法器的功用来划分的,有礼敬、称赞、持验、庄严、供养、护魔、劝导、容置八大类。据传法器起源于古代天竺佛教时期,如金刚杵、金刚橛等法器原为印度兵器,被佛教作为法器来使用了。西藏佛教后弘期是法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威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藏有186件法器,大多年代定为民国,笔者认为不是很确切。本文拟就六件馆藏藏传佛教法器作详细分析,认识其时代特征,为确定它们的真实年代提出证据。

一、法螺

法螺为礼敬类法器。该法螺为白色右旋海螺。法螺上嵌有铜质边饰,即镶翅法螺。铜饰片上纹饰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施五朵捶揲而成的莲花和錾刻而成的莲叶;另一部分施錾刻而成的云龙纹、莲花纹以及几个乳丁纹。铜饰片一侧边缘施有大小不一的连珠纹,其余边缘錾刻有绳索样的纹饰。铜饰片用铆钉装在海螺上(见图1、图2)。

海螺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所谓“旋”是指螺尖朝上时螺纹的旋转方向,螺纹顺时针方向称右旋螺,螺纹逆时针方向的纹称左旋螺。右旋海螺,藏语称为“东嘎叶起”,是藏传佛教僧侣从事佛事活动、讲经说法时吹奏的法器。法螺有装饰和不装饰两种。不装饰的法螺一般供奉于正殿,置青稞之上。而有装饰的法螺一般用于法事活動,通常嵌有金、银等材质,华丽无比。法螺多选择白色海螺制成。据传在鹿野苑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时,就开始以白色右旋海螺作为圆满吉祥的象征。所以说,海螺用作佛教法器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该法螺的装饰纹样有捶揲的六瓣莲花纹、乳钉纹,形态较为规范。法螺上錾刻结节状的连珠纹,在清代晚期佛像莲座上颇为常见。故这只法螺的制作时代应为清晚期。

二、铜胎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烛台

烛台分底座、象、莲台和瓶四部分,其中底座、象和莲台均为铜质,瓶为玉质。束腰八边形底为铜胎掐丝珐琅彩,座的上、下缘錾刻回纹装饰带,座底附云纹八足,束腰施镂空圆形和长方形组合纹带。掐丝珐琅彩为莲花纹。底座上方边缘设八边形象牙围栏(见图3)。

鎏金铜象立于八边形底座上。低眉回首,长鼻弯曲,长牙前伸。以阴线刻出大象皮肤上的皱纹。大象头部、背部等处均施有连珠纹样的鞍辔,上面镶嵌珊瑚等宝石的莲花。有的莲花下方流苏镶嵌的宝石已脱落。象背披有三层锦缎,最底层为长方形锦缎施掐丝珐琅卷草莲花纹,下垂的边缘装有白色象牙流苏;中层锦缎采用花丝工艺,制成长方形,两端呈卷云纹,锦缎遍施网状六瓣花纹,并短于底层;上层锦缎为方形连弧状,采用掐丝珐琅,施红蝙蝠莲花纹组合图案。

象背锦缎上承载一束腰莲花座,束腰上的一周连珠,珠粒硕大且圆润。莲座下为单层覆莲,莲瓣肥厚丰腴;上为双层仰莲,莲瓣丰厚,尖部略翘。

莲花座上置青绿玉双耳瓶,双耳为兽首衔环。方口沿,平唇,溜肩,鼓腹下方内收明显。溜肩和下腹部均镌刻凸弦纹、蕉叶纹的组合纹饰,腹部施蝙蝠、莲花、荷叶等纹样。

烛台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又称“太平景象”“喜象升平”,都是取“河清海晏”“民康物阜”之意,应为汉地民俗题材。此类题材的烛台在清乾隆年间十分流行。

该烛台象背上施有连珠带的鞍辔,与莲花座束腰上的连珠一样,珠粒圆润。瓶下莲座,莲瓣均肥厚饱满,尖部略翘,这都是明代、清早中期装饰特征。这对太平有象烛台,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华丽,应为清乾隆时期所造。此后,这类题材的烛台渐少,且制作粗糙,造型拙劣。

作为佛堂的组合供器,由一对烛台、一对瓶和一只香炉组合为佛堂五供。这对烛台,在象身上的鞍辔,施莲花,并镶嵌有珊瑚等不同颜色宝石,此做法与藏传佛教造像上的璎珞、宝冠镶嵌宝石的做法颇为相似。烛台的装饰题材以莲花、连珠为主,其宗教意义较为明显。由此推测,这对太平有象烛台是清代中期藏地寺院在汉地定制的供器。

三、嘎巴拉碗

该嘎巴拉碗用人的头盖骨制成,无任何装饰(见图4)。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的法器,以人头盖骨制成,取其无常之意。而人骨来源主要是一些修行有成的高僧大师,依其遗愿制成法器。在藏密艺术形式中,如唐卡、壁画、造像上的嘎巴拉碗与钺刀往往是配套出现。大成就者、空行母、本尊神和护法神等神灵,多用左手持嘎巴拉碗(象征智慧),右手持钺刀或金刚杵等法器(象征方法)。嘎巴拉碗实际用于密宗无上瑜伽灌顶仪式上,属持验类法器。制作前选择头盖骨骨缝闭合较好者或骨壁厚者,避免出现漏孔。嘎巴拉碗还被当作高贵的舍利,供奉在寺院内室,属供养类法器。嘎巴拉碗以素面为主,也有镶金边或银边的,还有的带盖有座。盖、座多用鎏金铜等材质。

四、五方佛宝冠

该五佛冠为纸质,背面用纺织物装裱,每叶背面上方有一个字,合为五字箴言(见图5、图6)。两端缀有细带(缀带是现代所为)。

该冠的五叶上方均呈五弧形,犹如龛顶。五叶均为红色底,边缘绘以黄色窄边和黑色宽边。造像、莲座、身光、缠枝莲花底纹及座前莲花均用金色线条绘成。七朵缠枝莲花底纹分布在佛像背光周围。背光由圆形头光和圆形身光相叠而成,身光里用密集的金色线条来表现光芒。佛座由须弥座和莲台组成,座前有莲花。五佛像均结跏趺坐,头戴宝冠,着菩萨装,戴项饰、臂钏和手镯;肩裹披巾,披巾在身侧翻飞扬起,下端垂于莲座前。中间佛像为毗卢遮那佛,是五佛之首,白身,施说法印,莲台下的须弥座上绘有狮像。其左侧为南方宝生佛像,身黄,施与愿印,莲台下的须弥座上绘有宝马。宝生佛像左侧是北方不空成就佛像,身绿,施无畏印,莲台下的须弥座上绘有水牛样的动物。毗卢遮那佛像右侧为东方不动佛像,身蓝,莲台下的须弥座上绘有大象。不动佛像右侧是西方阿弥陀佛像,身红,施禅定印,莲台下的须弥座上绘有孔雀。

从佛像身光上均以波状线条代表光芒,以及披巾分别垂于莲座前的特征来看,该宝冠时代为清代中期。披巾垂于莲座前流行于清乾隆年间的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上,为乾隆造像重要特征。身光上采用密集的线条来表现光芒纹的做法流行于清代唐卡、擦擦造像上,可以把这两点看作清代佛像的重要标识。宝冠上采用大量金色线描图案,绘画技法娴熟流畅,此特征也可作为清代宝冠之佐证。

五、嘎乌盒

盒面为鎏金银质,上面镶嵌蜜蜡雕饰。盒子为铜质。若将盒子立放,犹如一个佛龛。盒顶部呈三弧尖拱形。镂雕的盒盖以2厘米宽的盖边扣在内盖边上,即盒盖有两层,两层边用铆钉固定起来(见图7、图8)。

该盒银质盒面采用捶揲工艺做出镂空纹样,纹饰题材颇为丰富。整个盒面纹饰分内、外两层,纹饰外缘都施圆润饱满的连珠纹。

盒盖内层纹饰为中间镶嵌的蜜蜡雕饰,边缘施连珠纹。蜜蜡雕饰两侧各雕一弟子像。弟子均立于莲台上,向外侧的手均执拂尘,内侧手似托一钵,钵内凸起。弟子均身着袒右袈裟,跣足。雕饰尖拱顶部镌刻有粗眉、鼓眼、大嘴、卷发、面目狰狞的金刚头像。雕饰下方门栏犹如佛,其上雕刻镂空卷草纹,正中一朵四季花,两侧各半朵四季花。弟子莲台下方是长方形大莲座,中间垂帘饰斜方格纹、卷草纹,两侧各有一回首半卧狮像,座下九个尖翘肉厚的大莲瓣(实为双层莲瓣,内层莲瓣只见尖部)。从盒内外都可观察到,蜜蜡雕饰被附在一块金属板上,用金属条固定在外圈的镂雕饰件上。

盒盖外层纹饰镂空雕饰八吉祥、象、猕猴、狮子、金翅鸟等纹样。最底部镂空莲瓣,其上方直接雕刻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连珠纹。其上便是灵芝状的卷草地纹。两侧各一长茎莲花,长茎中部饰一朵四季花。莲花上各有一立象,面朝内,卷鼻。右側立象似有象牙,左侧的没有象牙,可能有公母之分。两象中间镶嵌一块较大的蜜蜡,雕有粗眉、鼓眼、仰鼻、大嘴、卷发的金刚头像,其面颊下方有一双人手。在金刚头像上方有两朵四季花。金刚头像两侧由下而上共镶嵌八块蜜蜡,分别刻八吉祥题材图像。金刚头像右侧蜜蜡刻轮,左侧蜜蜡刻带有飘带的伞。两块蜜蜡上方各有一狮子立像,狮头朝外,作回首状。狮像上扬的尾巴上方各一朵四季花。轮上方蜜蜡刻有结,伞上方蜜蜡刻带飘带的螺。在结、螺两侧各有一朵四季花,上方各有一坐姿状的猕猴,长尾卷曲,双手于胸前托有圆形物。右侧猕猴上方蜜蜡刻有莲花,左侧猕猴上方蜜蜡刻有带飘带的瓶。瓶为藏式贲巴瓶形制,腹部饰有莲花纹。莲花、瓶的上方内侧各有一金翅鸟。右侧金翅鸟上方的蜜蜡刻有鱼,左侧蜜蜡则刻幢,鱼、幢两侧各有一朵四季花。尖拱顶部的蜜蜡镌刻三宝,周围分布四朵四季花。

金刚头像两侧,由下而上分别镶嵌八块蜜蜡,分别刻八吉祥题材的图像,其右侧蜜蜡刻轮,即轮(六辐),左侧蜜蜡镌刻带有飘带的伞;两边往上各一狮子立像(或神兽),头朝外,作回首状。狮像上扬的尾巴上方各一朵四季花;右侧蜜蜡刻有结,左侧蜜蜡刻带飘带的螺;在结、螺两侧,各有一朵四季花,在结、螺的上方各一呈坐姿状的猕猴,长尾卷曲,双手于胸前托有圆形物;右侧猕猴上方蜜蜡刻有花(莲花),左侧猕猴上方蜜蜡刻有带飘带的瓶,为藏式贲巴瓶形制,瓶腹部饰有莲花纹,莲花、瓶的内侧上方各一金翅鸟;右侧金翅鸟上方镶嵌的蜜蜡刻有鱼,相对的左侧蜜蜡则刻幢,鱼、幢两侧各一朵四季花。

在尖拱顶部的蜜蜡镌刻三宝。其周围分布四朵四季花。

嘎乌盒是藏传佛教徒用来盛放小佛像或经卷的盒子,即汉语所谓的“佛盒”。此类盒子通常用金、银、铜材质制成,盒面雕饰十分精美,有的还镶嵌松石、珍珠、珊瑚等宝石。嘎乌盒一般随身佩带,是藏传佛教的护身法器之一。这件馆藏的嘎乌盒以卷草纹为地,四季花为辅,衬托八吉祥、狮、象、猕猴、金翅鸟、三宝等藏传佛教题材的图像,镶嵌的蜜蜡与鎏金银质融为一体,使盒面富丽堂皇,犹如一幅绚丽的唐卡画面。

该盒的装饰颇有特点,其连珠纹圆润匀称,用炸珠工艺制成。细看可发现,每颗珠粒中部有一道凹槽,看似合并起来的珠粒。里圈连珠纹左角一颗连珠似已错位,推测连珠纹饰是由两个半截的珠粒合并后再焊接上的。用镶嵌的蜜蜡宝石雕刻八吉祥,有轮、伞、结、螺、花、瓶、鱼、幢八种。八吉祥是佛教中寓意吉祥的宝物,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在早期佛教图像中,八吉祥多出现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后来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将八吉祥图像大量装饰于壁画、唐卡以及各种工艺品中,并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含义。

此外,盒子尖拱部位的三宝与唐卡上的三宝略有不同。唐卡上的三宝由六块变形的宝石来代表佛经、佛像、佛塔,成为三宝的一种抽象符号。这里的三宝只有三块变形的宝石。盒上的两个弟子像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整个装饰图像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盒的年代应为清代。

六、菱花形盒子

盒盖银质,盒底铜质。盒面中央有一朵莲花,莲心嵌一颗大珊瑚珠。莲花瓣由26个形似金刚杵构成,银累丝做成的莲叶布满莲花四周。莲叶外是两个装饰纹带。内层有两圈斜向连珠纹(实为辫纹)和三圈连珠纹夹卷草纹,卷草纹捶揲而成,再焊接于盒上。外层也由三圈连珠纹夹金刚杵装饰纹带。三圈连珠纹内侧两圈实为辫纹,外面一圈犹如拉开的弹簧,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连珠纹。盒面尖部和转折处都镶嵌有珊瑚,共6颗,均用铆钉固定在圆形基座上。嵌宝石的基座都比较高,底部围绕两圈弹簧状的连珠。盒子前后安装有环和栓子(见图9~图11)。环用来穿绳子,以绕盒子几周,再把绳子固定在栓子上,避免盒子里的物件遗失。

此类盒子是盛放法器等物的收纳盒,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从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来看,应为清代晚期作品。

参考文献:

[1]刘焕涛,李志勇.浅析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法器供器[J].大众文艺,2012(1).

[2]杨斌.后弘期藏传佛教法器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6).

[3]李恺若.藏族唐卡艺术中器物图案的分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10).

[4]阿旦.藏传佛教中的嘎巴拉碗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5).

王博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