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器雕塑中的道教题材考略

摘   要:明器雕塑是墓葬内外布置的雕塑器物,其与灵魂信仰有密切关系。先秦的灵魂信仰根据地域的区别有所不同,但是汉代以后则与道、儒、佛三家都有密切的关系,明代之前,不同的信徒在丧葬仪式和陪葬明器雕塑方面有着各自的差异,明清以后则出现三教合流影响下的民俗信仰影响模式,特别是纸质明器通过焚烧的方式送给被祭祀者,使得明器保留较少。道教思想影响了明器雕塑的制作,明器雕塑中也多有道教题材的器物。

关键词:明器;雕塑;道教题材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60-02

明器又称为盟器或冥器,是古代墓葬中随葬品的统称,可以分为实物和虚拟物两大类。明器雕塑是属于虚拟物,是以砖石、陶瓷、竹木草、金属等材料,雕塑成为人、动物、建筑物等摹拟物用以随葬,以替代真实的人和物。明器中只有人像才叫俑。除了俑以外,牛马猪羊等动物在明器雕塑中占有较大比重。明器一般都是着色的。放入墓中的明器多少和大小尺寸都由死者的地位、身份决定。明器雕塑的出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用它代替真实的人和动物,是文明程度提高了的表现。

一、前道教时期的区域信仰影响下的明器雕塑

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两件木雕,一件是名为“强梁”的守墓神,这一形象表现为一个半人半兽,张口吐舌的凶暴形象。另一件是联尾兽,很可能是一鼓架,雕刻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强化。湖北江陵县战国时代楚国郢都故址附近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木雕小屏,基座雕饰有三十多条蟒蛇屈曲盘结,屏面透雕用凤和鹿组成的连续纹饰,两凤啄蛇,两鹿斗鹰,形象生动,显示出精巧的意匠。这件高15厘米,长52厘米的小屏,雕出的各种动物形象,表现出了激昂跃动的动态特征。河北平山县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群,出土一批青铜错金银雕刻物,多数是小型的动物形器物台座。其中两件翼兽的形象介于龙虎之间,展翅昂首,全身用银线错成战国常见的卷云纹。两兽造型精巧洗练,气势强雄。猛虎咬鹿,制作手法与翼兽相类,形象较为写实。平山中山国古墓群出土雕刻非常丰富,多是施以精工错金银的青铜雕铸品。代表的还有有持灯俑人、四龙四凤四鹿方案座、错金银鸟兽纹青铜案座、青铜牺尊和包括玉人玉佩等各种形式的玉雕。

秦始皇陵明器雕塑以车马武士俑表现出一支阵容庞大、组织严整的强大军队,反映秦王朝宣扬军威、炫燿皇权的思想以及以暴力巩固政权、统一江山的壮志。它以其规模大、数量多、高度写实,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表现手法灵活多样等鲜明特征吸引世人的关注。它的出现标志着明器雕塑在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

二、儒道思想并存的丧葬仪式影响下的明器雕塑

汉代文物典制完备,定有完善的处理皇室贵族和官僚地主丧葬的制度,设有东园署和东园令丞等专门管理机构和官职,随葬明器按死者身份和职位区分种类、数量和形体。从西汉之后,明器的制作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汉代明器在形体上不如秦代高大,便在内容表现上却比秦代丰富。汉代明器雕塑姿态有了较多的变化,也更富于动感。到东汉尤以表现运动、速度著称,明器雕塑水平在整体上有了提高,在东汉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貌。

魏晋时期丧葬观念和制度有了重大变化。三国统治者变厚葬为薄葬,三国时期明器雕塑出土不多。两晋时期明器雕塑开始增多,南北朝时期,陵墓明器制度开始恢复。不过南朝明器雕塑较少,北朝相对集中,保存较完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明器雕塑成就。

隋代明器雕塑与前朝相比,数量增多了,规模扩大了。北朝流行的列队铠马甲士俑消失了,代之是成组成队的舞乐俑和侍俑。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多了,塑造技巧也有了创新。隋代的墓俑,其中有的侍女俑,姿容典雅,身材纤秀,造型优美生动。比之南北朝的俑像,在人物的写实和姿态表情上,显然前进了一步。已经不像隋以前呆立的姿势,而是款款动步,全身躯随着动态而有所变化。隋李静训墓中从葬俑像有二件守墓武士俑,人面、狮面镇墓兽各一件,仪仗俑一组,18件男女侍从俑和一匹鞍辔整齐的鞍马。隋代明器中出现一种前代少见的狮身人面镇墓兽,并与另一兽身狮面者配为一对。陕西、山东、湖南等地较多,这类墓兽在隋以前也曾见到。唐代虽也盛行镇墓兽,但变成鬼怪形了。

三、佛教与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儒道丧仪中的明器雕塑

唐代明器雕塑以数量多、反映社会生活面广泛、题材丰富、艺术水平高、在艺术形式上贡献大为特征,走入了中国明器雕塑的全盛时期。著名的“唐三彩”,也在明器制作中体现出来。唐代明器雕塑题材丰富,反映社会面广泛。唐代明器雕塑在大体上可分为侍女俑、乐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驭手俑、镇墓俑、胡俑、十二生肖俑、神怪俑以及镇墓兽、骏马、骆驼和家畜家禽等。北朝墓葬中曾有人首兽身的镇墓俑,隋唐时期更为盛行,而且有很多变化。唐墓中多出土面貌狰狞的神怪俑,还有足踏鬼卒的威神俑。这是受佛教造像中天王武士作为护法神的影响而出现的情况。隋唐墓葬中常出土有半人半兽的恶神像,一般通称为镇墓兽,可能是古代方相的演变。方相也称方良或魍魉,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山川的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这种怪兽一般多作蹲坐状。唐代镇墓兽多是虎头鹰爪,头生角,背生翘,形象凶恶,身下压有嘶叫的野猪。整体形象充分表现出作为镇墓兽的威力。

南唐李昪钦陵和李璟顺陵虽然曾被盗掘破坏,但仍发掘出土陶俑人近两百件。两陵都有人首蛇身、龙身或鱼身的神怪陶塑,形象和唐代相类,可能是一种山神。从整体的造型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来看,南唐二陵的俑塑,尤其是各种动物的造型,总的特点是继承了中晚唐时期纤弱的造型倾向,反映了晚唐五代的时代精神。纸扎亦是源于丧俗,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出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不同时期的纸扎,其用途都是大同小异,在北宋时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而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这些纸制的冥器靴鞋、席帽衣缎。

明器雕塑在宋代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转折点。由于国家受到外敌侵扰威胁,政府财政负担庞大,民间丧葬中纸扎明器流行,导致宋代陵墓的明器雕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截然下降。加上俑像多为模制者,形象多有雷同。唐代丰富多彩的俑塑艺术,宋代就很少见到了。但是宋代手工业工艺技术发展,也多少促进了雕塑技术的发展,反映在俑像塑造上,则是明器雕塑比唐代更写实,更世俗化,具有民间的生活气息。从宋代明器中新出现的砖雕俑、瓷俑的制作来看,体现了雕塑工艺上的进步。辽代墓葬中基本上没有明器雕塑,金代的明器雕塑也和宋代的情况相同,并且多为砖雕俑像。福建闽侯县宋墓出土石雕俑40件,动物石雕6件。俑像高20厘米左右,动物像高10厘米左右。石雕在结构姿势等方面为了保持坚固因而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像泥塑那样在动态上可以运用自如,历代墓葬俑像中石雕并不多见。虽然如此,但这一组石俑中的某些人物刻画,特别是头戴风帽的一个女俑,不仅形态优美,服饰衣纹的处理也很自然。四川出土陶俑较多,广汉宋墓中出土一批上釉的陶俑,种类较多,以表现现实生活的面貌见长。木俑则在浙江杭州老和山宋墓出土26件。江苏姜堰市宋墓也出土有一批木俑。河南省沁阳市是宋金时代的河内县,出土四座金代或南宋墓葬。其中两墓的随葬俑,一为砖雕俑,一为陶塑俑。砖雕俑还镶嵌在墓壁上,周身轮廓衣纹显得刀锋锐利,雕刻痕迹明显。砖雕俑多为乐舞说唱的伎乐艺人,形象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山西侯马出土的宋、金墓砖雕,有的雕出墓主夫妇和侍从仆役像,还有的雕出戏剧演员人物,虽是贴在墓壁上的砖雕,仍然具有墓俑的性质。这类砌在墓壁上的砖雕俑,山西出土较多。仅山西省襄汾县,就出土宋金时代的砖雕乐舞俑人墓葬近十座,还有少数是属于元代的。这种俑所表现的乐舞,也称为散乐,与宋元时代盛行在晋南一带的杂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北部地区兴盛的宋元杂剧,也传播到长江以南,而且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墓俑也由陶质变为瓷质。江西鄱阳县出土南宋石椁墓,随葬无釉彩绘瓷俑有30多件,其中有21件是属于杂剧表演俑。这批彩绘瓷俑,造型手法娴熟,表现的神态自然,有栩栩如生的民间气息。宋代瓷俑的发展,并不限于瓷都所在的江西,其它各地也有出土。如山东曲阜出土的宋墓瓷俑,不是杂剧演员一类的乐舞说唱人物,而是类似墓主人的小型瓷像。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的民俗信仰体系下的明器雕塑

元、明、清三代由于是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和末期,尤其是明清两代城市手工业经济发展促成社会思想意识转变,不仅宗教信仰比以前更世俗化,墓葬礼仪也更为简易,纸扎明器更为盛行,所以随葬的陶木砖石等材料制作的明器也就更少。但帝王和官僚以及部分民众墓中,仍有少量明器。明清明器虽少,但制作更加精细,在内容上也是也更加世俗化。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以至于在贵族官僚墓葬中,随葬俑人多用蒙古人像,间或有少数来自中亚的色目人像,这是元代墓俑的特殊表现。元墓明器陶制多呈黑灰色,有的用粉质颜料装彩。砖雕沿袭了宋金的风气,但形式上多由圆雕变成了浮雕。

明万历皇帝定陵,随葬木雕侍从俑人较多,但大半朽残。明代由于木雕技术发达,用木雕俑人随葬的明墓不少。上海市出土的两座潘姓兄弟墓室,随葬明器以木雕俑人和木雕家具较为精美。木俑约50件,有仪仗、侍从、乐舞、杂役以及侍童等俑,雕制人物生动精工,各有不同动态,并且保存较好。这表明明代上海地区手工业已很发达。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室出土随葬陶俑202件。山东邹城市和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出土的明鲁王朱檀墓葬,随葬品更丰富。随葬木雕画彩俑多至406件,马24匹,马车3辆。

清代纸扎明器更为盛行,明器雕塑更为少见。清末民初以来,由于社会动乱和丧葬观念受到西方思想冲击等原因,明器雕塑几乎不复存在。建国后,由于丧葬观念和政治形势的原因,一段时间内纸扎明器都一度消失。新时期以来,虽然丧葬礼仪得到局部恢复,但由于火葬等原因,明器雕塑却并未再度出现。

进行明器雕塑的研究,对于各时代的雕塑艺术和丧葬观念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道教有着自己的灵魂观念,虽然经历了和儒、佛合流整合的历史过程,在明器雕塑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其内在的丧葬观念还是有其系统性的,只是零散的物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明器雕塑中。

参考文献:

[1]道藏[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史岩.中国雕塑史图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