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领跑,,团队创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给力企业发展

在云南省总工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云南冶金集团工会先后创建了“徐成东、龙德聪、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工作,通过打造劳模领跑、团队合力、职工参与、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模式,为劳模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搭建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劳模和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企业科学持续创新发展。

一、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强势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

一是团队协作,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以劳动模范名字命名,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为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劳模创新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先进工作团队,首先明确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如昆明重工公司的全国劳模耿家盛,2009年被昆明市政府授予第一届名匠,同时命名了以耿家盛为带头人的11人(含车、钳、铣及焊工、钣金工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为首届“名匠工作室”。

二是健全机制,为劳模创新工作运作提供组织保障。由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在单位工会牵头,广泛征求公司党政等各方面意见,科学制定工作室运行构架;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工作章程、实施方案、年度工作任务、专题研讨课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创新、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员工合理化建议、培养后备技术力量的团队职责目标。

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强化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阵地建设。用好云南省总工会给予的启动经费,以及集团工会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在单位给予的补助资金,在做好工作室的活动场所、设备设施配备的同时,建立了专项经费审批制度,为工作室日常活动组织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形成了“党政重视、工会牵头、部门支持、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系统格局,明确了由工会负责工作室创建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弘扬劳模精神助推企业发展

集团工会通过《云南冶金工会》、《云南冶金集团报》等宣传媒介,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劳模创新工作室相关活动,展示劳模先进团队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使劳模精神始终成为引领企业发展主旋律的强劲音符,激励和带动广大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特色、搭建平台,选准工作室创建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提出了“课题不求大但求实,推进不求快但求严,全员参与力求带动,落实精细力求效能,成果转换力求实际”的工作思路,每年召开劳模创新工作室项目启动会、课题研讨推进会,交流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设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确保攻关目标的实现。仅2013年,所在单位工会投入资金56.4万元支持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艾萨炉炼铅工艺中的生产技术瓶颈和短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吸引了近400名职工参与,通过项目实施改进,去年节约生产成本133.09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5.86万元。

龙德聪劳模工作室围绕企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技术创新攻关能力,研究解决铝电解工艺控制、供料净化技术、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获得企业技术成果一等奖。同时,充分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在分厂内部组织铝电解技术、供料净化技术、设备维护以及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术资格,2014年工作室所在分厂分别有5人和4人通过了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鉴定,1人通过高级工程师评审,4人通过工程师评审,切实发挥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企业中的作用。

耿家盛名匠工作室先后承担了编制工艺共计520多份,设计制作工装、夹具十余项,涉及16个产品。2013年,耿家盛所带学徒为13人,人均产值29.253万元;耿家盛个人产值60万元以上,累计完成工时11620小时;耿家盛、侯金福等工作室成员定期从“刀具角度的运用、刀具的刃磨顺序与方法、国内外固相连接技术、职工技能竞赛技巧”等专题为企业职工培训授课,每年指导加工工艺100余人次,为企业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