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蒲城游唐陵

以长安为京都的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在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曾出现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唐王朝自建国到灭亡历时将近三百年,加上追封的唐太祖李虎、唐世祖李昺在内,共有21位帝王的陵墓埋葬在陕西。除了唐太祖李虎、唐世祖李昺和唐高祖李渊的墓外,还有18位帝陵都在渭河以北依山而建。这种依山建陵的形式比起古代帝王堆土为陵更为壮观。据说“依山建陵”的做法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提出的,她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李世民依长孙皇后的话,选取渭北九巙山的峻峰,凿山建陵,葬皇后于此,后李世民入葬后,这里称为“昭陵”,从此,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建陵的制度。

蒲城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在渭河之北。据史料记载,包括让皇帝李宪的惠陵在内,这儿埋葬有五座帝陵,另外分别是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唐宪宗李纯的景陵和唐穆宗李恒的光陵。

今年盛夏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去陕西蒲城,人说去北京要爬墙头(爬长城),去陕西要看土馒头(坟头)。本想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墓,但路人也不甚明白,一听说找的是唐王墓,却指向唐睿宗的桥陵。按路人所指的方向,一路寻来,渐渐见到前方显出一抹青山,突见路右侧一条笔直水泥路直通向山前,路口建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古朴凝重,蔚为壮观,横枋之间,镶嵌有“桥陵”二字。桥陵里埋葬的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位皇帝、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没有找到唐玄宗,但找到了他的父亲,也算不虚此行。

桥陵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据记载,丰山亦叫金帜山,当地人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又称它为凤凰山。当年李旦驾崩后,李隆基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葬父皇于此。并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城墙周长约13公里,四面各开一门,四门均有巨大石雕,仅朱雀门外就有石雕35尊。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有官兵专门负责保卫工作。因建于开元盛世,陵区各种设施十分崇厚。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先(由于葬了父皇李旦,李隆基诏改蒲城为奉先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祠官、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做了形象的描述。现陵园地面建筑虽已荡然不存,但陵园布局匀称,地面现有的石刻群气势仍颇为宏伟,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刻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陵园牌坊式大门,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山前。丰山状如竖箕,山顶平如桥,两侧山脊左右直通山下,起名“桥陵”,是否与山形有关?大道两侧依次对应,矗立着华表、大臣、石马、石鸵鸟、石狮等,一眼望去,恍如军阵,威风凛凛,令人震撼。大臣峨冠博带,双手按剑,表情肃穆;石马膘肥体壮,鞍鞯齐备;石狮怒目咆哮,鬃毛尽张。……但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人为损坏,不少石马被砸去口鼻,甚至掀翻在地,断为数截;石人被敲去冠剑,甚至缺头少臂,令人惋惜。大道尽处,竖有青砖砌就的庑殿式墓碑亭,中嵌墨色墓碑,上书“唐睿宗桥陵”,为清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所题。站在碑亭下仰望丰山,山石微露,野草萋萋,天旷地阔,转念睿宗这位父母都当过皇帝(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但几位兄长都命运多舛,在那个宗室动辄即遭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虽一出生就拥有亲王爵位,但宠辱不惊,能上能下,韬光养晦,两次登上皇位,并能自保平安,得以善终,并能将皇位传与儿子三郎李隆基,确实有过人的睿智,庙号为“睿宗”,真是恰如其分。

从桥陵出来,红日已经西坠,念来此一行确实不易,仅看一陵,意犹未尽。南行不远,见路边标有“景陵”字样,遂拐向路东,遥望前方,山形隐约,是金炽山。行不多远,即见陵前石马、石人、石狮等。这里没有桥陵那样雄伟的陵园牌楼,没有桥陵那样宽阔的陵园大道,本该是陵前大道的地方,却是一道深沟;两侧树立的石马、石人等矮小而猥琐,不但没有桥陵石雕那壮观雄伟的气势,而且绝大多数石人的头被砸去,断头残臂地立在已经割去麦子的田野里,土黄的麦秸衬托着泛着土黄颜色的石雕,更增添了一份寂寞和凄凉。沿沟边小路前行,路的尽头同样有一座与桥陵一样的碑亭,上书“唐宪宗景陵”,也是清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所题。

追朔景陵为何没有桥陵那样气派壮观的原因,这与当时国势的强弱、皇权是否巩固有极大关系。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唐玄宗葬父皇于此,自然展现了当时国势强盛。尽管唐宪宗李纯是唐后期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治理期间被称为“元和中兴”,人们曾几乎把他和唐太宗、唐玄宗相比,但这时的朝政已被宦官把持,他自己也是被宦官拥立而才登上皇位的。在位期间,他着力削平藩镇,像即位之初的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举兵叛乱,他当机立断,派兵平叛,拉开了制裁藩镇的序幕;尤其816年有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了为害四年的淮南节度使吴元济叛乱,这是唐后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另外,在朝中大胆进行政治改革,如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等。尽管宪宗做了不少努力,但宦官秉政的痼疾仍没有得到解决,他本人也于820年被宦官陈弘进等谋害。国势羸弱,所以从景陵的地面陈设上即可看得出来。

从景陵出来,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没有看到唐玄宗的泰陵,总是有着一丝无奈和遗憾,也许关中唐陵大同小异,没有看到也无所谓,只好自己这样安慰自己,车载着我们离开蒲城地界,在暮色中向着渭河大桥方向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