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板桥的屯军文化调查

摘要:板桥军屯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时期,先后经历了800余年。这给板桥落后山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衣耕技术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有力地促进了板桥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板桥;军屯遗迹;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90-08

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地处东经10809°9′~108°13′,北纬27°37′~27°44′。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12.3公里,东、南、西三面与石阡县接壤,北面与塘头镇为邻。辖区总面积43.16平方公里,其地貌从北到南形成一个葫芦形,属高山丘陵地带。1992年2月26日,撤原板桥乡、南盆坳乡,成立板桥苗族土家族乡。辖12个村,94个村民组。2014年,撤乡建镇,行政村、组从原有12个村,94个村民组撤并为板桥、和平、郝家湾、南盆坳4个村30个村民组共为3996户15358人。

板桥镇是思南至石阡、镇远的雄关,“屯军文化”在这里沉积深厚,形成了特殊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环境氛围。

一、板桥军屯的历史

板桥军屯始于宋朝初期,延续至元朝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屯田有了新的发展,兴盛于明清时期,先后经历了800余年。

宋代,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田祜恭作为西南夷番部长官率土内附,朝廷以其为当地(今黔东北及渝东南一带)守官,并让其建立思州政权。板桥为巡检司,属思州,宋王朝在各羁縻州附近,开展了屯田戍守,板桥的军屯历史由此开始。今思南属板桥一带,包括石阡属的朱家坝、艾家坪等地是一大片丘陵地带,有三四千亩耕地,就是宋代的军垦屯田。这里有条小溪河,沿岸地勢开阔,水源丰富,能旱涝保丰收,选择板桥垦荒,一是土地平坦;二是距乌江仅十余公里,往返运输,交通方便。

至今留有“界牌”的地名,原先这里建的山门似的界牌,立有一界碑;界碑是为军地、民地分界线而建;“界牌”地名由此而得。这条分界线,东起板桥小溪河,西至十二山梁,长达六公里之多。沿着这条界线有十多处“界”、“分界”、“军民界”的石碑,每字40公分见方。

元朝,板桥古镇属于思州板桥巡检司,还属思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思州土著首领田谨贤(田祜恭的七世孙)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继续在板桥屯军。

元末曾随朱元璋征战南北的孙斗轩,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奉命领军开发云南、贵州,因功封为忠翊武勇将军。后到镇远千功坪遣散了军队,朝廷功赏孙斗轩板桥军业一庄,并授以孙斗轩板桥千户之职世袭。随着,孙斗轩带一千二百兵士入住板桥任千户长官,属镇远卫,开垦板桥的前屯、后屯的屯地,明代板桥屯田比原先有所扩展,建制更加完善。所以板桥人将所居住的村寨、山头、关口都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哨、关、卡等命名。

位于板桥街后面的孙斗轩墓,至今尚存,原墓年久有损,清道光十九年(1839),其后裔复修为团坟,竖有牌坊式石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斗轩墓志铭》中写道:“公来自山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开辟云贵,领军至镇远卫千功坪遣散军队……圣朝功尝军业一庄,地名板桥,授袭本职千户。”

此为镇远府庠生李文锦所题。孙斗轩的后裔和板桥人有个习俗,每年春节期间玩灯路经板桥,都会到孙将军的墓前祭拜。

现在的前屯孙家院的人们正是明忠翊武勇将军孙斗轩的后裔,有200多人,另有一支后裔迁徙到黔东南州黄平县已发展到6000余人。民国板桥《孙氏家谱》记载:“始祖孙尚志由山东以来派流黔地,至镇远县属(板桥)瓦窑坝,遗流孙氏宗派:天从必尚斗,应守文枝克,宏宗起先仁,可学汉朝万大士。”据笔者考证,从孙斗轩开始的前屯孙家院孙朝猛这支人脉至今已有17世。即:斗轩——应绍——守礼——文元——枝茂——克成——宏儒——宗尧——起甲——占先——复仁——可敬——学宽——汉卿——朝猛——孙飞(万字辈)——文中(大字辈)。

据孙斗轩15世孙、现龄61岁的板桥前屯孙家院居民孙朝猛说,与孙斗轩将军一起开发云贵来到板桥的还有另外的三位将军,合称“四大将军开发板桥”,分别是孙尚志、余增寿、吴廷用、周将军四大将军。其中孙尚志是孙斗轩之父,他与孙斗轩只能统称孙将军,孙尚志随孙斗轩到板桥住下来后,去山东老家接夫人到板桥安家,不幸病死途中,葬于山东。而余增寿、吴廷用姓名都十分清楚,但没有坟墓、后裔现存的资料来证明。

这与孙斗轩将军墓在同一座山上的另一座将军坟,传说是“周将军”墓。这是一座生基坟,即为“周将军”生前就修好的,过世之后,后人为其安葬的地方。古墓原来立有一块方碑,与板桥当地的3镶碑或5镶碑不同。显然,透露出“周将军”及其族人与板桥原住居民的不同。印象中立方碑的人,一般生前都有一定的地位。

清朝,板桥古镇属于镇远卫板桥千户巡检司,仍沿明制。板桥古镇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

板桥古镇附近及周边的屯堡,一般是在独立的山顶上,充分利用山顶周围的悬崖峭壁、就地取石方和山顶上茂密的森林,再稍加垒砌巨大石块修建、类似城墙的防御工事。屯墙一般由石头砌成,高度在4-5米不等。与一般的城墙一样,要有防备攻击的足够高度。只留一道或两道卡门,有专人值守、站岗放哨。这样的屯堡十分坚固、险要,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诸如现存的屯堡还有马头山屯、曾家坡屯、板桥屯、全安屯、茶罐屯、孙家院营盘、毛坝屯、郝家湾凤凰山屯等十多个。

二、板桥屯军文化的遗存

当我们今天走进板桥,看见一坡坡砌得井然有序、堡坎高高的梯田,那就是当年军屯士兵们在丘陵脚下凿石开田的遗迹,可以明显看出,是丘陵脚下劈出的石块推到前面砌成石坎,再填上土后形成的一块一块的良田,附近土著百姓也纷纷效仿。所以板桥一带到处都有石块砌成的大田。军屯士兵们,不仅对开辟这里的耕地作出了贡献,更给板桥落后山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这有力地促进了板桥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