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回忆

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这些事对自己会有影响,也很有趣,我尝试把两件工程忆述如下:

(一)

那是五十五年前了,即一九五七年的夏天,当时我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工地工作,正准备迎接国庆十周年,而省市领导亦希望陵园能局部完成并开放,工作很紧张而繁忙。一天市人委通知我到越秀北路文化局雕塑工作室,这是我第一次到工作室也认识了尹积昌先生,他是华南著名雕塑家。在雕塑室我看见两件比较大型的石膏作品模型:一是将在海珠广场上竖立的解放广州纪念碑上的解放军像;另一个是五羊石膏像模型,两个模型的高度都在两公尺左右。那个时候我真想不到能和尹积昌先生合作了几年以后又完成向秀丽纪念像、解放军冯精华烈士像和马口烈士纪念群像等等。在他的工作室我们等了一会,朱市长由文化局局长陪同之下到来,市长对模型很了解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希望我能和尹积昌先生更好地合作完成今后雕石任务,另外又准备在长堤总工会前完成一个三合土的广州工人像,这三件工程都是由我负责。

这三件工程除广州工人像是三合土外,解放军像与五羊石像都是用石刻,这里要说明一下是解放广州纪念像全部完成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拆除,这是十分可惜。

解放军像与五羊石像施工前,朱市长都非常重视石材质量,当时我们选择了广汕路龙洞村石山的石材,该石山石质坚硬、色白,杂质极少。我们曾请工学院作石材试验认为可取,经请求朱市长同意用该处石材。至于五羊石像多高,市长希望我们能到实地去研究,那天我们准备了一条系上白布的竹杆,着人拿着竹杆站在拟建五羊石像的山岗上,这个山岗叫木壳岗,市长和我们站在岗下,沿山走了一圈,先决定五羊中心位置,然后与朱市长站在木壳岗边镇海路上,俯视木壳岗,记得该山坡上还有一个巨大而且是球体的钢水塔。在这坡上可以俯视整个木壳岗,朱市长就根据竹杆上下移动而征求大家意见,最后决定五羊石像的高度是12.8公尺,从以全部完成的效果来看,这个高度还是很适宜、恰当。我记得这个高度是五羊石膏像的7.2倍,即今后为完成五羊石像要准确地放大7.2倍。

我们在完成广场解放广州纪念像时,首先要解决怎样放大,我曾给北京、上海有关部门请求介绍放大的办法,或放大仪器,可惜那时他们都没有,但北京石雕匠答应可以借给我们几名有经验的老石工,结果我们请北京支援五名老石工,他们非常敬业、吃苦。在加工料石的工作上十分细致,他们在完成五羊石像后才回北京。怎样放大呢,这在解放广州纪念像时已到处打听,都无法解决放大的仪器,于是自己自行设计,那时我找到一部1:1石膏像仪器,但已是残缺不全,这部仪器是可以复制同样大小物品,但不能放大。我想既可复制那么要放大也可从中想出办法,于是在广场施工开始时我便动手改装,经多次反复设计弄出一个“求点放大仪”,为什么叫求点,因石工在加工物体时先是从点到面,许多点便连成一个面,恰恰那时陵园施工在上湖挖到一粘土屑,我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弄出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来进行放大,效果都不错,于是我请尹积昌先生们到现场试验模型的放大,他看了后亦感到可以,这样我便交给铁工匠,用铜与钢制成几部仪器分派给石工并教他们使用,结果很满意。在完成广场纪念像后又实验放大五羊石像结果也很成功,我们就用这仪器按7.2倍放大了五羊石像。

在我们砌结石像座的山型时,我们又遇到很大困难,就是羊与石座的接触面必须自然而吻合,也就是说二十个羊蹄如何恰恰与石座相接,又绝对不允许有错误,如有错误首先绝不能去修改任何羊蹄,修改一只必然又影响其他三只,然而石座的石块是天然石料没有任何可塑性,这就决定怎样实地测量,想了半天我们在羊群四面分别搭了四个固定平台,这四个平台比羊群稍高但绝不能摇动、移动。从上住下测,很快都能顺利地测定高度而决定石块如何砌结。

总之,我深深体会这五羊石刻并不如想象简单,每一步都给我们带来问题、困难。通过仔细思考也能一一解决,我是在做建筑还是在进行一件大型作品的雕塑呢,我记的每块料石的加工我都必须事前在料石面绘上加工最后最重要形象,也不能有任何错误。而石工在加工时我更不能离开。的确这个石像从开采料石、加工、运输、吊装、砌结直到完成都是对我一个锻炼,收获不少,能有机会完成这样工程也不容易。二零零二年我曾最后一次回广州,我重游了各个风景点,看到各公园繁重的料石加工与砌结任务都由我们不畏艰苦的石工去完成,但可惜除了不多的几位石工师傅外都不在了,趁此机会让我对他们表达怀念与敬意。

(二)

在一九七七年冬天,郭长新局长要我们一起到晓港公园,他提出晓港公园位于海珠区,也恰恰在几个大专学校附近,可是除了大门入口建了几件工程外整个南边都是空白,希望能选一个中心位置建一个引人注目的建筑,同时也希望晓港公园今后建设都能新颖、简炼,给人一个耳目一新的印象,但该是什么形式建筑,深入研究一下,我们当时感到郭局长提出问题很全面也有针对性。

根据这个意见我也多次到公园从几个方面观察,感到公园南边是大片红石岩,由于面积太大不易形成中心,还是把注意放在中岛,然而中岛陆地面积不多也不够广阔,只能利用水面,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在水中建一个双层亭,亭的下面是一个长方形大平台,这样从建筑上的分工,可以将二层成为远眺、休息功能,下方大平台可容纳大批游客集散。在广州建双层亭还是首次,比较新颖,亭顶首次采用予制,分为四块,每块用人力运输搬运,吊装均比较方便,我在实地实测,只用了三个小时,四块予制体可以轻松地吊装完成并固定,而天面全部采取灰型,有利于现场施工,并且可以多样化,在场施工员是陈耀洪,他认为很简便,吊装也容易,他建议今后可在缺水或水源不足环境多建这样亭,这个意见很好,以后我在白云山上的山顶公园建了一个悬崖亭也是采用这方案,效果很好。

作者简介:

丁健达(1928- ),男,广东东莞人

1951年毕业于华南联合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毕业后到广州市建设局工作,后进入园林系统工作,其后,他先后任广州动物园工地主任、开挖三湖(流花湖、东湖、荔湾湖)指挥部副总指挥、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队长、广州园林局规划设计室主任及广东园林学会理事等职,从事园林工作近30年,为广州园林事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1979年后定居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