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构图艺术解析

zoޛ)j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图案刻画的生动性、多样性,进而分析了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在构图、造型、布局和画面上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图案的构图方式来解析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在造型艺术上所取得的艺术成果。

关键词:汉画像石;表现方式;构图方式;艺术成果

汉代画像石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我们中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画像石是汉代的人们在没有纸张的发明之前在石头上雕刻图案以及文字大多都用在墓穴、祠堂、石阙或山崖岩石上、运用雕刻的手法表达对逝者的尊敬。汉画像石是以当时生活的一些人物故事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的石刻创作。汉代画像石图案刻画生动形象,雕刻技法多种多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为其后乃至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雕刻精美,图形表达清晰,画像内容表达丰富,历史重大战争事件、图腾信仰等。

“民间变戏法的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2]。”这句话讲述了门道就是方法,方法就是“术”。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用专业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与研究。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在全国的汉画像石墓中,它以结构完整、图像内容丰富且保存完好,而被誉为“不朽的艺术丰碑”,但它在造型艺术上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成果,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考察研究,我们对汉画像石图案的构图方式进行了阐释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平面散点透视的构图

“如何在有限的石面空间内容纳众多神话、历史、现实生活和装饰图案等题材内容与思想寓意”,[3]汉代先人们采用的是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就是在相同的方向,用相等的视角去刻画所要表现的图案形象。中国画有一个最大的绘画特点就是“散点透视”构图法,这种透视方式在汉画像雕刻中就已经运用。散点透视虽然不及焦点透视那么准确、客观,但在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向、故事表述、时空变化等方面会更具有表述性,更加形象地表达图形所阐述的故事。这样的透视方法也体现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方式的不同。

沂南画像石在安排物象位置时,有的是平视横列:将所有的人物都刻在一个水平线上,用平面的形式将画面进行布局,也就是说将画面的创作不局限在一个透视点上,西方的绘画特点就是要有一个画面焦点,而汉画像石画面的创作就是在平面上将不同题材刻画到一个平面中。一个故事题材可以在画面中不断地去展现,也可以将不同的时间空间的故事刻画在一个平面中,这样就使得画面形成了人神共处、仙凡互通、古今若一、阴阳并存的艺术大世界。沂南北寨汉墓在后室南侧方向的武库画像,共刻三个武器架,图案表现的是前后或左右位置方位的关系,它的构图方式没有像西方绘画具有透视感“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有的采用斜向的透视法,就是人物或车马、兵器等相互遮挡起来,具有向纵深空间延伸的构图效果。如車骑出行法展现的就是这种构图方式,在人物、车马行驶中会出现重叠的现象,重叠的侧面轮廓线显示了具有向纵深空间延伸的感觉,使研究者和观赏者对画面的车马、人物的多少一目了然。丰收宴享图运用的是综合的视点透视,将斜向透视、正面透视等多视角,把丰收图中的收租者、交租者、粮仓的位置、动物、工具等以视角的移动形式全部容纳在一个画面里。

二、对称均衡的造型

对称就是指在画面构图中上下形状一样或者是左右形状一样,也就是说以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有重合。对称的构图方式,沂南北寨汉画像石构图形式大多采用对称的形式,以中间垂直线为中心点两侧构图。“均衡”讲的是画面中以垂直线为对称点,均匀分布两侧。又称平衡,这种均衡可以表现在物质的平衡、画面的平均,在汉画像石创作中也较多采用了对称均衡的构图手法。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在墓葬结构的整体布局上给人一种对称均衡的感觉,在图象的安排上亦是如此,想进门处的青龙白虎格局两侧,石门雕花的对称构图,等等。“中室东间藻井上层的四瓣莲花、下层的大小方形重叠,中室西侧室藻井的四方连续形格子纹,每一幅图案的中心都有一个圆,以圆心为中心呈对称平衡状。沂南汉画像石中还有一种构图可以称之为约略对称,如中室过梁和八角柱斗拱及两旁龙身画像,它们在视觉重量上看起来似乎是相同的,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确对称。沂南汉画像石中更多的是那些非对称平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4]。”如胡汉战争图、车马出行图、祭祀吊唁图、乐舞百戏图等,胡汉战争图以桥为中心、前室南壁横额祭祀图以庙宇为中心呈对称平衡状态。这幅图像所体现的就是,两边的整体视觉是均衡的,但是不一定是相同大小的,这种构图比对称平衡的应用更为广泛。

三、分层方式的布局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构图的分层分格形式,这种构图形式是为了更明确地叙述故事情节,它有左右的分格还有上下的分格。分层分格的构图形式具有表达明确、叙述清晰等特点。在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中,它有的是单独一格描述一个故事,有一些是用几个格子用来连续构成一个故事题材的表达,通过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巧妙地组合成一个画面。前室中的八角柱栌斗还有柱身可以分为四个面的八方格图像。前室里面南璧中段的画像,画面中分为二层,上层是刻武器库,壁上雕刻弩弓,架子上插戈、矛、盾甲等。下面的画像居中刻着一楹柱,两侧分别是刻一捧盾、佩剑者,这就是掌管武库的官员,左右二人是相背而立的,这样使物象和形象变得生动,比例会更适当,气氛更和谐,风格会变得统一。沂南北寨汉画像石中的分层分格与其他地域的汉画像石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徐思民先生在《沂南北寨汉墓画像艺术》一文中所言:“孝堂山的山墙画像,善分层分组表现,但界线不是很明确,将神话传说、车骑出行、历史故事、仙人奇禽等内容刻画在一起,主次不很明显,方向不一;武氏祠则善用横竖格分隔内容,或严格分层布置,从仙界到圣贤再到凡间,一直到游乐、狩猎、出行,表现出天、地、人的包容和谐。而沂南汉画中的大幅画像主题性很强,全图是战争、全图是祭祀,画面的中心焦点清楚,主次分明,包括不同人物的大小差别,都可以看出创作者突出主题的意图。”[5]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画像的分层方式现象,这种现象与齐鲁文化的致密理性有着深刻的联系。

四、和谐饱满的画面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构图,不讲求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整个画面是满的,几乎不留空白,也可以说成‘密’或‘繁’,不仅运用多层次分层分格法[6]。”仅仅是在一个层次内,画面的创作也是饱和的。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但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却给予人们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也表现出汉人开阔的心胸和雄浑的气魄。它不华丽却单纯,无细部而洗练。乐舞百戏图、丰收宴享图、胡汉战争图、八角立柱图等,都是画面饱满疏密有致的。但是汉代的雕刻艺人对此好像还不是那么满意,又在创作的主题之中添加一些云纹元素,或者是刻画一些飞鸟等,就像是前室中的西璧北段的画像,在飞翔的羽人、朱雀、翼虎、青龙之间的空白处刻画了一些云纹元素来填充空白,就像是这样类似的构图手法,起到了烘托创作主题内容的作用。云元素的运用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这种天白的艺术方式,不仅会使画面保持了均衡,而统一中又富于变化,体现了一种饱满和充实的感觉。

五、结语

丰富多采的构图表现方式是沂南汉画像石得以蜚声中外的显著艺术特色。沂南汉画像石在构图上,是将不同时空的故事题材、人物、建筑等各种形式创作在一个平面之中。“但其主旨,是分析在造型艺术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7]。”沂南北寨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像石中展现汉代社会发展最全面、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画像石刻艺术,更为我们研究汉代艺术对后世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它的构图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在动画创作之中,通过这几种构图方式以及图像的刻画手法,运用在动画制作之中,必然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记录着汉代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构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我们前面分析了几种构图方式,这对我们研究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域虽然在汉画像石上描述的故事有相同或雷同,但是在细节中我们研究发现受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画像石的布局设计也是不同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布局设计体现出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它深刻记录着齐鲁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但又与同受齐鲁文化影响的其他汉画像石的布局设计不同,形成了特有的画面布局。

在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构图方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后,我们“从中国画构图发展的历时性关系而言,汉代画像石的‘散点布局的方式’等图像构图可以看成是早期中国画构图形式发展状况表现之一,它为其后乃至现当代中国画体现出来的‘散点透视法’等构图法则和‘无画处皆成妙境’等构图思想、理论与方法,即是对汉代及之前、之后的中国画构图的继承、发展与创新[8]。”

从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中我们探究道:“艺术家最可贵的是修养和气质,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境界是灵魂。汉代人在他们的时代做出了伟大的成就,我们在新的时代应该做出新的努力,互换这种深沉雄大的艺术精神再现吧[9]。”从张道一先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为艺术研究者,在研究中不要仅仅研究其表面的艺术,更需要向汉代先人们学习其艺术修养、气质和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3][8]鄭立君.也论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构图方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2][7][9]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01).

[5]徐思民.沂南北寨汉墓画像艺术,沂南汉墓画像石论文集[M].诗联文化出版社,2007,(05).

[4][6]任世忠.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数字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