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印证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

活动的区域,如今还能依稀看到砂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

由宫殿区向外,分别是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千米,整个布局规模宏大。

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良渚古城揭示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叹为观止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

良渚考古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便是良渚古城遗址发达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千米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而水利工程的设计更是充分体现了古良渚人的智慧。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调节水系等多种功能,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比如,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

便利的灌溉条件是农业发展的保证。在莫角山东坡发现的1.3万千克炭化稻谷,为古良渚发达的农业提供了有力佐证。考古时还发现稻田田埂的长度大概有100米,每一条田埂之间大概间隔是20米到30米,十分讲究。

玉器制作达到较高水平

玉器文明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良渚玉器种类丰富,许多还雕有精细的纹饰,达到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刘斌介绍,反山遗址出土器物包括玉、石、陶、象牙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玉器占90%以上;瑶山遗址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共出土玉器678件(组)。

“玉琮王”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出土于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重约6.5千克、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格外引人注目,得名“玉琮王”。“玉琮的竖槽四面都雕刻着完整的神徽,线条非常细腻,经过数倍放大后纹路才清晰可辨,就像现代的微雕技术。但在当时,是没有什么金属工具的。”这令刘斌不无感叹。

内圆外方的玉琮是最具代表性、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据中新网、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