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地》看落后农民的观念进化史

[摘 要] 电视剧《中国地》主人公赵老嘎在农村社会封建传统道德的教化中养成了许多落后观念:对家国关系认识模糊;奉行服从,漠视平等;遵循礼法,墨守陋规,但他不断突破旧观念束缚,最后摒弃“只管清风岭”的狭隘行为,融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洪流中。推动赵老嘎观念转变有三方面因素:抗日打破清风岭闭塞,新思想传入,为转变提供了现实环境;赵老嘎身上独特的性格优点是转变的内在条件;对新观念的切身体会则加速了转变的进程。

[关键词] 落后观念;《中国地》;赵老嘎;进化;农民

费孝通指出中国的乡土社会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所谓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1]9这种封闭性使新观念很难渗透到乡民思想意识中,导致农民观念陈旧落后。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要更好发挥农民在革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革新农民观念势在必行。电视剧《中国地》以独特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清风岭民众誓死捍卫这块中国地的悲壮故事,以主人公赵老嘎在抗击日寇过程中观念的不断进步为主线,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是农民观念嬗变的历史这样一个主题。

在封建传统道德教化中养成落后观念

赵老嘎处于闭塞的农村社会,被禁锢在早已设定的封建传统道德中接受教化,遵守着特定的文化规范,因此很难突破落后观念的窠臼。

(一)家国对视、隔雾看花

赵老嘎早年因带领清风岭农民抗捐抗税成为领头人,在肩上挑了这副重担后,他生活有了一个重心就是守护清风岭。随着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东三省相继沦陷,赵老嘎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设法保住清风岭免遭日军蹂躏。为此,赵老嘎坚决阻止清风岭的人参加外面的抗日武装以避免招惹麻烦,至于清风岭以外的地那是国家政府的事,管不过来也没必要管。在民族危难之际,赵老嘎“清风岭以外的事我不管,我只管清风岭的事”的狭隘观念对于整个中国抗日事业来说是自私的。赵老嘎对清风岭与整个中国关系认识上的模糊,原因在于农民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一代代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生于斯、死于斯,对养育自己的水土深深眷恋使赵老嘎不惜一切保卫清风岭,清风岭以外的地方与赵老嘎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国家对于赵老嘎来说就是一个交粮纳税的机构而已,交完粮、纳完税与国家自然也就没了关系。赵老嘎没能将保卫清风岭与捍卫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是其基于认识局限性的本能反应,而这是他的生活环境及所处时代造就的。

(二)信奉服从、漠视平等

作为大家长赵老嘎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是封建礼教钦定的,因此他将用父亲的权威干涉儿子的生活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见过世面的大儿子永志反对赵老嘎只管清风岭的做法,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力量抗日,遭到赵老嘎严厉呵斥。将父子矛盾彻底激化的是慧儿的死,慧儿是永志的爱人,赵老嘎因为二人生辰八字不合,拆散了他们并间接导致慧儿被日本人杀害,面对深受打击的永志,王思恺劝赵老嘎给永志道歉,赵老嘎非但没有道歉,还一意孤行地包办了永志和翠翠的婚姻,永志愤而离家。二儿子永清因性格柔弱不讨赵老嘎喜欢并经常受到责骂,赵老嘎按自己的意志塑造永清,再加之永清目睹了二叔被赶出家、大哥被迫出走等一系列事情,对赵老嘎充满抱怨,在挑战赵老嘎的权威失败后负气出走。赵老嘎与两个儿子关系僵化是他根深蒂固的家长制观念所致,在赵老嘎的思想中儿子服从父亲理所当然,这种惯性思维使他把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庸,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漠视孩子的平等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伴随着时代发展,在不同思想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观念的剧烈激荡。

(三)遵循礼法、墨守陋规

费孝通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所谓礼是指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1]50合于礼就是做得对的行为,做得对的标准就是符合传统的规定。自觉地遵守礼法,服膺于传统习惯,是乡土人的处世哲学,赵老嘎也不例外。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对朋友要忠信,对长辈要敬畏,赵老嘎兑现了为曹七巧报仇的承诺,慷慨收留遭受日军洗劫的杜二脑袋,礼遇见多识广的王思恺,对清风岭头上一盘磨的二叔毕恭毕敬,这些行为虽有赵老嘎出于情势的现实考虑,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赵老嘎对根植于他思想中的传统道德的自觉遵守。赵老嘎遵守礼法还体现在他对二弟的态度上。赵老嘎的二弟与其二叔的儿媳妇秀春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一个儿子想儿,这件事情在清风岭引起轩然大波,二弟与秀春的不伦之恋受到了二叔一家的责难,遭到了清风岭百姓的诟病,赵老嘎一气之下将二弟赶出家门,并告诫家人以后不许再提二弟。赵老嘎之所以对二弟行为反应激烈,因为二弟违反了礼法。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二弟与秀春发生了私情,这是对传统男女关系的僭越,也是对男女授受不亲礼法的大不敬,所以要在二弟与秀春脸上刻下警示他们不轨行为的印痕,并让他们付出相见却不能相认的代价。

模糊的国家观念;信奉服从,漠视平等的家庭观念;遵循礼法,墨守陋规的秩序观念是乡土社会世代传承的陈旧观念,它对维持乡土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而不容置疑的是虽荆棘丛生,农民观念革新的步伐从未停歇,赵老嘎也不断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最终摒弃了“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落后观念,融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洪流中。

推动赵老嘎落后观念转变的因素

农村社会被错综复杂的礼法、陈规陋习牵绊着,要推翻农村旧秩序,改变农民落后观念,就必须要打破农村的封闭性使新思想得以传播,让农民在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中,推陈出新。

(一)抗日打破了清风岭的闭塞,新思想传入,为赵老嘎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环境

在抗日背景下,作为东北仅存的中国地,清风岭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普通百姓躲避日军迫害背井离乡来到清风岭;学校被毁,居无定所的古生物学家王思恺流亡到清风岭;连续作战伤亡惨重急需休整的抗联来到清风岭;为了有固定的抗日根据地,以熊司令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和以马英明为首的共产党聚首清风岭,一时间清风岭汇集了各类人,不同的思想在这个闭塞的小村庄交融碰撞,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清风岭百姓的观念。古生物学家王思恺在与赵老嘎的深入交往中对其观念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王思恺是具有进步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对赵老嘎愚昧落后的观念直言不讳进行批判,在一次次新旧观念的短兵相接中,王思恺将赵老嘎带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中,抽丝剥茧,让他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为赵老嘎观念的转变打开了一个缺口。王思恺不只是赵老嘎的思想启蒙老师,他还通过在清风岭办学校,鼓励孩子们了解清风岭以外的世界,号召妇女解放。鲁迅说过改造国民性是事关中国民族进步的大事,[2]中国乡土社会需要更多的进步思想去涤荡国民观念的污垢。

(二)超越普通农民的性格优点是赵老嘎观念转变的内在条件

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使赵老嘎难以逾越旧思想的樊篱,然而与杜二脑袋、许三骨棒这些农民领头人相比,赵老嘎有二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性格优点,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同情弱势。曹七巧本来有个幸福的家,赵老嘎的结拜兄弟许三骨棒残忍地杀害了七巧的父母,并强行纳七巧为妾,面对七巧的遭遇,杜二脑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冷漠让人心寒,赵老嘎同情七巧,不仅出面解救还给她以家人般的关爱,让痛失亲人的七巧倍感温暖。(2)宽容大度。科学家北村次郎是朝阳日军司令北村太郎的弟弟,为寻找化石来到清风岭,赵老嘎本要杀他为挚爱的女儿玉儿报仇,但在王思恺的劝说下,赵老嘎没杀北村次郎,并像对清风岭百姓一样对待这个日本人。(3)是非分明。马英明是赵老嘎女婿陈庆生的上司,陈庆生经常在赵老嘎面前诋毁马英明压制他,为此赵老嘎没少找马英明的麻烦,然而当日军攻陷朝阳城,奋力反击的马英明弹尽粮绝逃到清风岭时,赵老嘎非但没有将马英明的行踪告知前来搜捕的日军,反倒慷慨解囊让马英明逃走。后来,陈庆生当上了伪县长,赵老嘎几次劝说无果后索性与女儿断绝了关系。(4)身先士卒。作为清风岭当家的,赵老嘎在每次保卫清风岭的战斗中都冲锋在前,而且为了守住清风岭绞尽脑汁,他一马当先的精神凝聚了人心,使清风岭能与日军周旋14年。(5)不计得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与势单力薄的共产党同时争取赵老嘎,杜二脑袋极力说服赵老嘎与国军合作,可赵老嘎斟酌后选择了共产党。赵老嘎的性格优点使他具有比普通农民更宽阔的胸怀,宽大胸襟是他突破旧观念束缚化茧成蝶的内在养分,也是他能够接受新思想的内在条件。

(三)对新观念的切身体会是加速赵老嘎观念转变的催化剂

在抗日背景下,清风岭的闭塞被打破,闻所未闻的新思想传入,赵老嘎的性格优点使他比普通百姓更容易接受新思想,然而新思想要战胜旧观念并指导赵老嘎的行动,这取决于在新旧观念的对照中,他切身体会到新观念的魅力。共产党员向明告诉赵老嘎,永清去了延安上了抗日军政大学,在向明的诉说中,赵老嘎隐约之间觉得共产党当家的延安了不起,但对共产党的印象也仅限于此,真正让赵老嘎最终放弃“只管清风岭,清风岭以外的事不管”的观念并追随共产党抗日的是他目睹了共产党队伍的风采及身边人在共产党引导下所发生的变化。抗联队伍来清风岭休整,赵老嘎对曹军长的胆识学问、用兵之道和抗联队伍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朝气蓬勃由衷佩服,也体悟到共产党确实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党。曹七巧被抗联女战士林茵的革命理想打动,决定加入抗联,因为与私人恩怨相比,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更有意义。永清从延安回到清风岭脱胎换骨,意气风发,七巧、永清的改变再加之自己与曹军长一见如故使赵老嘎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崇敬。此外,永清对延安欣欣向荣景象的描述;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对赵老嘎心灵的震撼;共产党为使清风岭成为东北民众抗日的一面旗帜,积极地给予赵老嘎帮助,所有这些都在加深着赵老嘎对共产党的信服,也改变着他对清风岭与中国关系的认识。

清风岭闭塞的打破、新思想的传入改变着赵老嘎、永清、曹七巧等人的观念;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憧憬;播种下了妇女解放的种子,然而要彻底让农民摆脱约定俗成,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总是充满曲折和反复,但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农民也会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学会如何去适应、如何去进步,社会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农村的闭塞,架构一条先进思想源源不断输入农村社会的通道,挖掘农民身上蕴藏的优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让进步思想真正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以此来加速农民思想现代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

[作者简介] 王小丽(1980— ),女,山西阳泉人,硕士,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