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玛尼石的渊源及神圣意蕴

世代聚居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是个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形态和心理的民族,那里处处可见人和事物的神秘。玛尼石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物证,形态奇异,内涵深远,有着超凡脱俗的浓厚文化气息。

玛尼石文化的渊源与流传

凡是去过中国藏区的人,都目睹过奇特神秘的玛尼石,因为它在藏区随处可见,尤其山口、湖畔、河桥、寺院、通衢便道……都有玛尼石堆、玛尼石墙等各种形制玛尼石的存在。

玛尼石,就是在上面雕刻了佛语、佛像或佛塔、吉祥物等图案的一种石刻。“玛尼”二字,是佛经观音六字真言的略称,汉译音为唵、嘛、呢、叭、咪、畔,就像汉传佛教里信徒们时常口念的“阿弥陀佛”一样,为藏传佛教信徒们随时口诵的祈祷咒语。藏传佛教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观世音)所传真实言教,又称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价值观念和修行目标,是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檠解脱的大道。藏传佛教认为,西藏是观世音菩萨发愿度化之地,对之敬,最大的方法就是诵念“六字真言”。所以,藏传佛教的信徒坚信,随时口念“六字真言”,能证悟自己的清净菩提之心,除却烦恼灾难,不断增积功德。

追溯玛尼石现象形成的根源,其实远不止始于佛教的出现。

据考察发现,在藏民族早期文化中,就有山神和岩石自然崇拜的祭祀形式,一般是在山上垒一个“拉则”(神的居所),进行定期祭拜。从青藏高原各地发现的远古岩画、摩崖石刻上,也可证实这一点,并看出玛尼石对之的文化脉承关系。有专家还发现,在西藏的一些民间传说里,还说到藏文美术的起源与石刻画有直接联系。这种祭祀石文化是苯教文化形成之前的主要文化形态之一。

西藏原始苯教出现后,也崇信万物有灵。苯教称:创世时代,白色冰川出现了两个石堆,这是两尊神圣的人间守护神道路的界标。之后,人们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湖旁、山口处也仿建这种石堆,表示对神祗的敬畏,以得到神的随时指引和护佑。

佛教传入藏地后,也继承了这种建立石堆祭祀山神的古老习俗和传统,只是表现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石头上面刻上了经咒、经文、佛像和各种佛教图案符号,具备了更深厚的美学因素和审美特征,而且成为藏民族特有的一种石刻文献。尤其在10世纪后半叶藏传佛教后弘期,这种经石作为一种佛教文化载体,在藏区各地大规模兴起和流传,其功用更趋向和突出了对佛的尊崇和个人的积累功德。这种玛尼石堆也因之被称为“多崩”“玛尼堆”,即十万经石之意,意即信徒每过此地,丢一颗石子或献上一块刻上经咒的石头,就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积累不少功德。这样,玛尼石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一代传衍,越堆越高越大,形成一座座小山、一堵堵高墙、一个个石城,成为藏地的一种圣迹胜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玛尼石堆的造型和雕刻风格

毫无疑问,藏区多姿多彩的玛尼石,是藏民族文化和艺术宝库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含义、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

据考察所知,早期石堆的用途和意旨有多种,有的意指给神佛堆建的居所,为的是保部落和家族的平安强盛和消灾灭祸;有的是为了瞻敬神祗,以积累功德;有的是部落和村落地理分界标志;等等。

早期石堆的样子,一般是下部方或圆台形,上半部为锥形和山丘状,这源于对青藏高原上巍峨高山的模仿和对山神的崇拜之意,是原始苯教万物有灵思想及其审美观的脉承。石堆上多要安置一些牛角、羊角或整个牦牛头骨,有些石堆上还要插上柏枝或象征刀剑的木棒或扁木条,上面有象征神灵的飘帘。有的石堆顶还拉出一些白羊毛或白牛毛通天绳,上面系着一缕缕白色的牛毛或羊毛,象征通向天界之路。自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地后,藏传佛教也继承了藏地早期以石堆敬祭山神的古老习俗,只是表现形式和内容有了变化,加入了藏传佛教的特色,如石堆多由刻上了经咒语、经文、佛像和种种佛教图符的玛尼石堆垒而成,上面和四周还多拉挂各色经幡,显得更为丰富、美观和神秘!特别是10世纪后半期的藏传佛教后弘期,黄教勃兴,佛教艺术也随之兴盛起来,石刻、造像佛事活动民间化、民俗化,成为藏区非常普及的民间民俗美术形式。玛尼刻石的功用,也更多地趋向对佛的尊崇、顶礼膜拜和信徒个人的功德积累,成为一种更为纯洁、更为虔诚的表达方式。

玛尼石刻的内容很丰富,早期主要是与苯教拜物思想有关的图形和符号,如日、月、龙、鱼、鸟、兽、雍仲等。佛教传人藏地后,石刻的题材内容大体有4大类:经文、咒语(六字真言)类,佛像、菩萨、高僧大德、佛塔类,兽头人身神祗(护法神)类,灵兽动物类。在藏地巡游中,我们发现其中六字真言佛咒、其他佛教经咒符号、《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是玛尼石雕刻表现最多的内容。新近,又在一些地方发现了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生产内容的玛尼石,有补鞋、耕地、播种、织布及天葬等场面的内容,是历史及当今藏地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现在,玛尼石堆的造型已多样化,就地取材,依山依势而刻制,自然发挥,朴拙生动。大多是就近搜求集取石片、石板或卵石、巨石,请工匠就地雕刻,一般独立成形;有的为摩崖刻石,根据山岩崖壁自然状态,因势而刻制,借用了山体自然的灵气和秀美,自成天趣;有的在河溪水流的卧石中刻就,水波涟涟,光影烁烁,十分灵动而神秘。从堆放形态来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堆放在村口、交通要道、山口山顶,多呈山丘状玛尼石堆;有的将刻了经字佛像的经石大量堆放在一开阔地,形成一个巨大的经石场或经石城;有的将玛尼石刻巨幅造像镶嵌在寺院的墙体上或转经长廊里;有的将刻上整部大藏经如《甘珠乐》《丹珠尔》等经文的规则石片堆叠垒成巨型高墙或经石墩,形成石经圣迹。

玛尼石刻的雕刻手法和风格别具一格。刻技有: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纯线刻、线面结合刻、白描素雕、五色彩绘等,灵活多变,极富想象力。从风格看,早期石刻简洁朴拙,粗犷有力,注重整体形象的刻画;晚期则注重精细线刻,流畅自然,更趋细腻。

藏地最有名的玛尼圣迹

考察发现,青藏高原广大地面上有不少处大型玛尼石圣迹,成为藏地自然与人文兼具的风景,其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有:嘉那经石城、昌都玛尼山、康玛尔寺干尊石刻造像、和日石经墙、邦托寺石刻《大藏经》、古格玛尼墙和卵石剔刻等。

嘉那经石城,坐落在青海省玉树县城东6公里的新寨村,是一座由刻着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经文(包括各种律法、历算和艺术经典)的各色玛尼石堆砌成的长方形巨大石城,占地约有两个足球场大。这座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建,历经240多年,曾形成过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00

米、经石总数多达25亿块的浩大规模,后在“文革”中被毁。1986年落实民族政策重新恢复至今,玛尼石堆现又累积到了23亿块之多。近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正在积极寻求将其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昌都玛尼山,在藏东黑昌道旁的一个山村里,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西藏之最”。这座玛尼山所在地是有名的“石刻之乡”,那里有很多精于石刻的经石匠人和僧人刻石高手。这座玛尼山高20多米,底部圆周约500米,气魄非常雄伟,是远远近近的众多藏传佛教信徒花费大量资财和心血,经长期捐献而堆成的,是他们敬佛之心和从善信念的象征和标志。

康玛尔寺千尊石刻造像,在西藏当雄康玛尔寺内拉康神殿密室的一面大墙上,是玛尼石刻中具有代表性的新体式,开创了寺院立体石刻壁画的先河,为18世纪作品。这面40平方米的墙上,镶嵌了1000多尊用红褐色玉石刻造的佛祖、菩萨、护法神、大成就师、高僧、勇士、供养女及妖魔鬼怪等石刻造像,每块石板30~50厘米长,以浅浮雕刻成,刀法洗练,动态栩然,富于变化,色调独特。专家考证认为,这些造像为藏区石刻艺术中独特的品种,绝无仅有。

和日石经墙,位于青海泽库和日寺后山顶,主墙长165米,全是由青绿色经石板整齐堆叠而成,石板上刻的是著名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两大部分之一《甘珠尔》,其中收录各种著述1008种,刻了两遍约3966万字。主墙东面是一独立的经石方墩,上面堆放的石经是《大藏经》的另一部分经典《丹珠尔》,收录各种著述4361种3870多万字。此外,附近还有两处规模较小的玛尼经石墙。和日石经墙所刻经文总字数在2亿字以上,用石料多有几十万片,雕刻用工在八九十万个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一石书”。石刻作品刻技高超,量度精准,简拙古朴。这座石经墙从初创至完成历时150多年。

邦托寺石刻《大藏经》,位于四川让塘县茸木达的32座巨型佛塔群中,始建于元代。石刻为《大藏经》之《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书,顶高11米,占地620平方米,为明末清初完成,用了长达9年多时间,耗资银两无数,是藏区仅次于和日石经的一处石刻藏经珍迹。这处石刻藏经为双面刻成,图文并茂,笔调流畅。据专家称,尤其《甘珠尔》部分,具有重要的版本及学术价值,涉及佛学、藏学、艺术和民族学等。

古格玛尼墙和卵石剔刻,位于西藏阿里古格王宫遗址,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玛尼墙长干余米,内外两面上部镶嵌有干余块玛尼石刻,石材色彩斑斓,雕刻内容有佛神祖师造像、经文、符咒、图案等,造型多姿多彩,非常华美。这里另有两处用卵石剔刻的造像和经文玛尼石墙,位于王城脚下的扎布让寺和阿里玛那寺,墙上镶嵌有数百厘米鹅卵石剔刻的浮雕人物和经文、六字真言等,因材施雕,光滑玲珑,自然生动。阿里玛那寺的玛尼石,多为文字石刻,侧重表现出古老的象雄文明和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文化昌盛特征。

崇石是藏地民众的文化取向

古老的崇石习俗和当今的玛尼石情结,反映了世世代代藏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取向,如同汉民族神话中的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孙悟空石破降生、《红楼梦》的石头喻等一样,融入了他们的深深情愫和精神寄托。

青藏高原有其特殊性,这里是地球岩芯的隆起部,到处是坚硬岩石构成的高山大岭。在这个神秘和神奇的环境里,藏族先民自然而然会把岩石视为异己的甚至恐怖的自然物,看成是不可控制的神力的表现,从而产生单纯而坚执的崇拜和敬仰。尤其到了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普及以后,普通的石头刻上经文、佛像和神咒神符,就更成为灵光四射受人顶礼膜拜的神物了。

西藏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某地山坡上静卧着一块很大的条石,一个石匠看上了它,要把它破开来用。他打凿了一个月,不料就在石头破开的那一瞬,一声巨响,火光冲天,被破开的石头竟流淌出大股的鲜血,同时其中一块石头翻下来压死了石匠。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原是一块夫妻石,是神石,被冲犯了。此后,为了敬奉这两块奇异的神石,人们常来这里撒风马、煨桑烟,献祭品、挂经幡,献摆玛尼石。这个传说和人们对这两块石头的崇拜,反映了藏地民众至今仍坚守的尊石敬石的自然崇拜思想和观念。他们认为,大地上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的,不能随意亵渎,这折射出藏民族尊重自然和原生态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在高原人类自身进化成长过程中,藏人首先选择石头融入自身的生活。考古发现的藏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凿、石刀、石箭头、石臼、石斧、石磨、石锅等,向我们昭示了先民们用石头作工具、猎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实际情景。而且,从古至今,石头同时也是藏民们垒房造屋、建庙筑城和雕刻造像的主要材料。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藏民们石头崇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藏民特别崇拜白色石头,把它叫做“拉多嘎布”(即白色神石),认为它是雪山的精华,是家庭的守护神,常供奉在生日神或护法神案上。农田里放几块白色神石,可保庄稼丰收。在房顶或帐篷前后,放几块白石为房顶神的依附之处,可趋吉避凶。

藏民还特别喜好以石为饰,尤其各种玉石、化石和珊瑚石等,几乎为家家户户所热衷收藏,将其视为取吉和财富的象征物。平时,无论男女,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身上缀一颗或几颗珍贵的玉石,戴玉石、天珠(多眼石)手链,女人尤爱把各种玉石、绿松石、琥珀、玛瑙等作为饰物挂在头上、腰带上或颈项上,或做成特殊的耳坠、手镯、戒指。尤其玉树藏区,因为历来为贸易枢纽,收藏和佩戴珠玉珍宝,尤为崇尚和盛行。至今,每年的赛马节和藏区的艺术节上,民族服饰表演依然为最为华盛一节,甚至有女子一身数十万、上百万价值披挂展示者。在这里人们的观念里,越是稀有的、珍贵的石饰,越具有神性和灵性,穿戴越多这些稀石珍宝,越能避邪纳吉,得好运道,这已成为人人崇尚的奢华服饰文化。

高原上的石头在藏人的眼中是神圣的,玛尼石更是具有神光灵性,藏人崇尚石头,美化石头,佛化石头,又用这种特别的石头文化装点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更加丰富多彩而美丽,这真是一种少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