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它是以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审美思想的艺术形式。雕塑按形态不同,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大类。其中,以圆雕和浮雕最为普遍。所谓圆雕,就是完全立体、可供四面观赏的雕塑。所谓浮雕,就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形象的一种雕塑。它通常是用一块底板作为依托。正因为浮雕是依附在一个平面上的,所以只有一个观赏面。浮雕根据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一般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除了按形态分类外,雕塑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和金属雕塑等;根据用途和放置地点不同,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雕塑或纪念雕塑、室内雕塑和案头雕塑等。

关键词:雕塑艺术;审美特征;欣赏;雕塑经典

一、雕塑艺术的语言

雕塑艺术是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目的的。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就是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

罗丹说:“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说明雕塑家要对体积和空间的变化有高度的敏感,要善于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强调体积感和空间感,使之成为某种力量、某种感觉和某种韵律,必须使体积组合得有对比、有转折、有变化。例如,古希腊菲迪阿斯的雕像是四个面,重心在一只脚,另一只脚是“稍息”的状态,两个膝盖是一前一后,组成一个面;盆骨转向相反方面,又是一个面;胸部又向膝盖的方向转动,成为第三个面;头侧向另一方,是第四个面。这样,表现的是一种很稳定、很有信心、很舒展、很昂然的感觉。动作的转折很小、很微妙、很协调,表现了希腊黄金时代稳定、含蓄、很有力量、很有信心的情绪。雕塑正是从这种实体性形体的变化、体积的变化、面的变化,从人体体积的转折,从转折的韵律去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

同时,雕塑艺术的语言还与雕塑的影像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

雕塑的影像,是指雕塑整体的大轮廓,实际上就是空间形象。雕塑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鲜明突出地吸引观众,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突出特点,而舍弃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以此突出主题。雕塑和周围的环境应协调统一,互相衬托,雕塑艺术感染环境,环境使雕塑作品放射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彩。

二、雕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方法

李泽厚先生说:“雕塑的本领在于它能突出地表现概括了的、理想性强的、单纯的性格、品质和气概。”雕塑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形体美一件雕塑作品给人的印象与感受,首先来自它的空间形体。雕塑艺术正是借由“形体”向欣赏着表达色感、触感、质感和情感。我们欣赏雕塑艺术时,不仅要通过视觉去感受,而且要通过触觉去感知,还要结合雕塑作品所处环境去感悟。

质材美雕塑创作需要借助物质媒介材料,才能将艺术形象固化。不同的材料和媒介,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特性,如木质纹理清晰美观,色泽深沉,古朴典雅,适合雕刻历史题材、古代人物;大理石质地光洁细腻,适宜表现纯洁、优美的艺术形象;青铜材料坚固、富丽有金属光泽,适宜表现崇高、高贵的艺术形象。

意蕴美雕塑是静态的空间形象,由于受造型语言的限制,只能在动与静的交叉点上,通过瞬间的现象凝练地表达某种思考或内心情感。一位杰出的雕塑家总是能够充分利用雕塑本身的特征,由静致动,由个别见一般,由局部见整体,使作品的造型具备一种从有限中见无限的本领,塑造出富有变化的高度概括的美的形象,引发观赏者的遐思。

三、中國雕塑经典名作

1.跪射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在众多形态逼真、排列有序的陶俑中,位于二号坑弩兵阵中的“跪射俑”,堪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跪射俑身披铠甲,昂首挺胸,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感。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跪射俑衣纹褶皱细腻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甲胄随着身躯的转动而转动,甚至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都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这些无疑都透露出了秦代艺术中充足的写实主义气息。通过跪射俑自身动与静的处理,以及个体与整体间关系,处处都展现了在临战的军阵中死一般寂静的紧张气氛和秦代将士不惧牺牲的豪迈情怀。

2.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米勒坐佛。它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交汇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头部高肉髻圆突,石块镶嵌而成的螺髻遍布,脸型方圆而扁平,木柱结构的两耳,大而垂肩,木柱作的扁平鼻梁,长条形弯眉呈现出一份西南地区特有的柔性美感,双眼半睁半闭,意味深长的注视着足下的信众以及乐山城的相望者。身着右衽敞胸袈裟,红砂岩制的袈裟上没有多余的装饰。双手轻轻按压在双膝之上,双膝以山崖而雕凿,膝下为宽大的赤足。整个塑像红砂岩质的山体上进行雕刻,聪明的匠师采用了透视缩短法进行创作,将恢弘的弥勒佛坐像准确而生动的创作出来。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雄伟的佛像,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相互映衬,在翻滚的江河的衬托下,佛像的无限体量、无限神性以及无限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被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后世赞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碑身下方,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这组浮雕作品群,汇集了当时全国著名的一批雕塑家,历时6年完成,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雕塑艺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下册).[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蒋勋.美的沉思.[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3]孙振华.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

[4]徐江邓河.环艺雕塑设计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