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璀璨乾隆玉

zoޛ)j首总结了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德行,将之比于君子。

中国的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而清代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尤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制玉工艺为最。此时乾隆皇帝诏令各地的名工玉匠进宫琢玉,加上他本人对玉文化的深刻理解,将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推上了中国制玉史的顶峰,世人称之为“乾隆工”。优质和田玉的大量使用以及工艺上的精雕细琢是“乾隆工”的基本特色。从小件到大件,无论是造型还是雕琢、抛光,其细腻精湛、一丝不苟的作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无论从文献还是实物都能体会到它的优质。

清初至乾隆二十四年这百余年内,由于玉料来源困难,玉器制作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军平定西北额鲁特蒙古、新疆回部的叛乱后,打通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玉石之路”。此后,新疆回部每年春秋两季贡玉达4000斤(特贡与私贩未计)。玉料主要产自新疆的和田和叶尔羌两地,分为采自昆仑山上的“山料”和采自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的“籽料”。玉料充足加之乾隆皇帝爱玉成痴,使得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清代宫廷玉机构除了内廷的玉作、如意馆、启祥宫三家制玉作坊,京外还有皇上亲自指定的苏州、扬州、天津、杭州、九江、江宁、淮安、凤阳等八处制玉机构,皇上及内廷人员一般将其俗称为苏州织造、两淮盐政、长芦盐政、杭州织造、九江关监督、江宁织造、淮关监督、凤阳关监督,统称京外“八处”。

乾隆时期,在宫廷造办处如意馆、启祥宫、玉作等作坊做工的玉匠主要有:姚宗仁,兼玉器画样:朱彩,兼刻字刻款;李世金,兼刻款;文旦,擅长仿古做旧;邹景德、金振寰、顾觐光、刘景贤、杨起云、张君选、蔡天培;回族匠围达蜜特、苏约尔达他也、苏丕掳子、苏丕等,还有的工匠只留下数字作为代号,除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一为披甲旗人外,其他均系苏州织造选送的。

乾隆时期的玉工全面继承了历代玉雕的优秀技艺,如阴线、阳文、平凸、隐起和镂空等多种做工,提高了表现能力。不仅能碾做纹饰华丽、雕琢繁缛的玉器,而且能做到学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不少新的创造。例如,仿战国小型玉雕,几乎可以乱真,特别是仿制青铜彝器造型与花纹的各种玉雕,构成这一时期匠心独运的玉雕艺术新风格。这些玉器富有古色古香的浓郁气息,有的追求北宋院体绘画的山水、花卉、佛道人物故事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创造了刀工细腻、生动逼真、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绘雕结合的新型玉器。还有的玉器在花纹上采用欧洲巴洛克派的均齐对称、繁花似锦般的异国格凋,而又能与既有的艺术传统有机地融为一体,丰富了我国玉雕图案题材和表现方法。

尤其要说的是痕都斯坦玉器对乾隆时期玉器工艺的影响。痕都斯坦(亦名温都斯坦或痕奴斯坦),其位置乾隆皇帝在其《御制诗文集》卷二十一中说:“叶尔羌西过葱岭即拔达克山,转而南为克什米尔,又转西为温都斯坦。”关于温都斯坦,在民间著述中也有所论及,如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中说:“温都斯坦回子大国,在叶尔羌西南,马行六十日至克什米尔,复南行四十日即是,水道亦通。“一人习技巧,善攻玉器,而大薄如蝉翼、又如发,镂金银为丝,织绸缎金漆雕镂皆精奇,遍货于各国。”结合上面几处记载,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系昆仑山脉的西部支脉,盛产玉石,玉雕业发达,玉工的造诣极高。据推测,痕都斯坦玉器大约在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四年这9年当中开始进入内廷的。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痕都斯坦玉器,在他的《御制诗文集》和《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从乾隆三十三年到六十年这28年中间,共留下了30余首咏题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扼要描述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工艺特点和艺术造诣。如“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 “痕都捞玉出河滨,水磨磨成制绝伦” “团似月轮满,薄于褚叶草,截脂置其里,辨置信应难”“莹薄如纸,惟彼中匠能之,内地玉工谢弗及也” “玉既莹净,制薄如纸,良工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等。由于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评价如此之高,便采取鼓励进口的政策,以至于驻在大臣争相竞购贡进。乾隆还命造办处、如意馆、玉作仿制痕都斯坦玉器。所见白玉砚滴、白玉嵌宝石碗、碧玉六瓣碗、碧玉菊瓣盘等显然是仿痕玉而作的。尤其是白玉嵌金丝碗,镌刻乾隆所题“良匠命精追”句,可见是弘历命内廷玉工仿痕玉碗制作的。此碗从总体效果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但在薄、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的评语,并非妄自菲薄,而是十分中肯的。

清代玉器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陈设类。有鼎、尊、爵、斛、觚、瓶、炉、玉山子、磬、插挂屏、钟、花插、如意、花熏、动物、人物、瑞兽等。这类作品多为摆件、陈设品,不仅数量多,形体大,而且造型深厚,雕琢精美绝伦。

2.器皿类。有盘、碟、碗、杯、盅、盏、盒、执壶、多穆壶、筷、勺、叉、烟袋嘴、鼻烟壶、烟碟、唾盂等。这类玉器多为时做实用器皿。

3.佩饰类。有朝珠、手串、朝带、项圈、带钩、翎管、偏方、戒指、扳指、手镯、发束、环、佩、牌、坠、鸡心璧、扇坠等。以玉为饰在清代极为普及,从头饰中的簪钗到身上的佩饰、腕饰,以至于金银铜竹、漆器木器的嵌饰,用途广泛,种类繁多。

4.册宝类。有玉册、玉宝、宫殿堂室之宝及用章、玉玺、印章等。在清代玉比金银更受重视,如乾隆十一年考订宝谱时,排序第一件的“大清受命之宝”即以白玉制成。清官印、玺等以玉制为贵,造型多精美。另外,在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几百涵清宫玉册。

5.祭法类。七珍、八宝、五供、爵杵、净瓶、钵、海灯、蜡台、圭、璧、琮等都属于此类。由于清代较为推崇古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祭祀、朝觐、大典活动中经常用到玉制礼器。清代礼器以圭、璧居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充当陈设品使用。

6.神像类。多为佛、菩萨、罗汉、观音、高僧、八仙、麻姑、寿星。一般来说这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含有宗教意义,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美满的陈设品而已。

7.文化用品类。文房用具(含笔、管、砚、水盂、笔筒、笔山、镇纸、璧阁、洗、砚滴等)、棋子、炉瓶、盒三式、十二层、书卷盒、笛、箫、痒痒挠、冠架、刀靶、拐杖头、梳妆盒、小型微型玉雕等都属于此类。这类器物造型丰富,尤以古朴典雅的文玩用品最具代表性,如卧鹅式砚、山形笔架、花枝形笔筒等。

8.镶嵌类。有玉镶嵌、百宝嵌、金镶嵌、珠宝嵌等。金银器皿或金银首饰嵌宝石在清代已形成风气。用金银镶嵌的玉饰佩件逐渐增多,镶之以金银,配之以珠宝、翡钻的玉器佩件更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乾隆时期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和象征祥瑞的龙、凤、麟、辟邪、角端、飞龙、飞熊、金鸡、大鹅及各种异兽、异鸟、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猴背上又一猴為“辈辈封侯”,雕一条鱼为“年年有余”,三只羊为“三阳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

乾隆时期的玉器作品集历代之大成。“乾隆工”更是将玉器工艺做到了极致。乾隆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影响着玉器的制造,推陈出新,推动了制玉业的发展,制玉技术达到中国古代制玉史上的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