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

zoޛ)j駝?_=_t_u_v_4]?_w׍M}n|}5o7uN]^چ工作,创办公民书局,开始出版生涯。1921年秋,受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组织编译了一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受到社会重视。1925年3月他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在图书界影响很大,以后又编出《王云五大词典》等书,蜚声学术界。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投身政界后,他又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职。

柳诒徵,镇江人,字翼谋,号劬堂,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和图书馆学家。他倡导兴办绍宗藏书楼,为焦山书藏编制书目,关心家乡的图书馆事业。柳诒徵曾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先后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主持过镇江府中学堂校政。1914年2月,他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学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担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他著述极丰,有《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要义》等。除史学成就外,他的诗文、书法也有名气,其诗“雄浑圆健,充实光辉”,书法则以楷书最有成就,兼工行草篆隶。

有三位名家开道,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的筹划事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尤以教育界支持最多。当时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筹备主任童致旋(字履吉,1898年1月生,江苏宜兴人,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出版社编缉主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室主任等职)负责。筹办前期先是租赁了太平桥道署街2号5幢民房用于办公,暂分总务、采访、编目、保管4部,年度经费约40000元。1933年3月5日起试开放阅览,每日12小时,节假日不停。同年7月1日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宣告成立,成为中国早期的公立图书馆之一。第一任馆长为童致旋。

1935年1月馆方又在中正路南首(今解放路17号)兴建了新的馆舍,占地约14亩,全部用钢筋水泥、耐火砖构成,能防火、防潮、防震。大楼全部面积合计7000平方英尺,工程费45000元,连同水电装置、卫生设备在内经费共50000多元,其中书库三层,容积约20705立方英尺,阅览及办公用房二层,9月完工,10月迁入。从1936年1月1日起图书馆全年开放,假期不停。当时馆内业务有所增加,改设总务、征存、编纂、阅览、推广5部,25名职员,年度经费25000元,图书设备及特别购置费15000元,共计40000元。年底藏书共98796册,其中图书67372册、杂志3145册。大部丛书有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四库珍本、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碛砂藏经等。各省、府、县等方志基本齐全。报纸有数十种,杂志有中外各类期刊近500种,均陈列架上供人取阅。开放一周年后出版了《图书分类细目》、《江苏方志目录》、《中日问题参考书提要及论文索引》,每月接待读者约6000多人,在馆阅览图书的读者共52093人,阅览图书82694册。开馆后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主办过省会书画展览会,陈列镇江现代、古代作品、省会人士庋藏作品及西洋画等,开幕日观众达1000余人,展览3天,参观者逾4000人,有四川省教育参观团、扬州教育参观团及本埠学生团体等集体前来参观。

抗战期间,图书馆馆务停顿。除将部分图书运寄湖南外,其余十余万册全部散失,馆舍被日军占用,内部装修亦多损毁。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贯吾出任馆长,下设采编、阅览、总务3部,先运回了寄存于湘的图书14220册,又四处征集图书,使馆藏逐渐增加到47010册,其中线装书30592册,中西文平装书12073册,书画及儿童书、杂志、报纸4345册,江苏各县县志及各省通志已存296部。

图书馆经过一番整理,恢复了对读者的开放,分设报章杂志、普通图书、儿童、妇女及特别参考5个阅览室。为便利到图书馆来的专家学者从事学术研究,还另设了研究室。各种图书以在馆阅览为原则,党政机关、学术团体因公参考,也可来函商借。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还开展了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一切愿意寄存图书可变私藏为公藏,对向市民提供阅读便利的藏书家和单位开展寄存和编目服务。如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会收集有大量的地方志书,1933年2月经省政府委员会第561次会议议决,批准将各县志2470册寄存图书馆,图书馆为这批书编目后,即对市民和研究者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时寄存在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图书最多的是藏书家丁传靖。他去世后,其存于居处天津的藏书装了40余箱,由他的三个儿子分批运回镇江,同在京口的藏书一起合计975种,4472册,于1933年3月寄存镇江图书馆保存、编目并对社会开放。为继承先世的藏书遗志,丁传靖的三儿子丁莲峰还撰写了《京口丁氏寄存先世藏书记》,重申了“即公于众,决不欲复返于私”的决心,并表示“天津存书及吾弟续有所置,均将继此而来”。他还解释了为什么是寄存而不是捐赠的原因:一是希望先世的藏书能永久性单独保管;二是在馆藏之书移至外地时,其祖上的图书能保留在镇江不动。事实证明他儿子还是有远见的,所以镇江人今天仍可观赏到这位藏书家当年的旧物。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内收藏有多种珍贵的元明时期版本,建国后被列入国家善本的数目就有99种,104部,1900余册,在图书馆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其中最显珍贵的镇馆之宝要算是二函贝叶经。一函天竺贝叶经是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莫绳孙以参赞的身份随刘瑞芬出使英俄时,途经锡兰古刹时发现并带回国内来的。莫绳孙,字仲武,贵州独山人,是大藏书家莫友芝的次子,知府衔,曾任淮南官书局提调,任参赞时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他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六十六卷。此贝叶经上书写的梵文异常精美,每页宽5厘米,长约30厘米,内容为巴利经文,字迹非常流畅。另一函贝叶经极为罕见,是一部书画金刚经,题曰“贝叶画像金经”,为著名书法家王咏霓所题。王咏霓,原名王仙骥,字子裳,号六潭,浙江黄岩人,少精习经史,聪慧不凡,是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的门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许景澄任派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公使兼摄比利时使务时,奏请其做随员,途经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诸地,抵达终点德国首都柏林。王咏霓配合许景澄为北洋水师采购德国铁甲战舰,后相继署理安徽凤阳知府、太平州知府、池州知府,筹建池州府中学堂,出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高等学堂、法政学堂编纂,皖政辑要局、存古学堂提调。王咏霓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是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此贝叶上还有“须曼居士手书贝叶金经”的题字,出自大书法家吴俊卿的手笔。吴俊卿,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是晚清最后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超绝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极高。他还在贝叶经上书写题识:“贝叶金经翻读一过,字字精雅,莫大功德也。”贝叶上的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杨兆鋆书写。杨兆鋆,字诚之,号须圃,浙江乌程人,精通书法和算术。同治十年(1871)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咨送到京师同文馆英文馆学习,毕业后升迁出馆,任苏松太道公署翻译。光绪十年(1884)随许景澄公使出洋,归国后被以道员身份发江苏补用,担任过金陵同文馆教习、江南储材学堂督办、出使比利时钦差大臣,撰有《杨须圃出使奏议》和《须曼精庐算学》等。杨兆鋆一手漂亮的楷书使贝叶经价值倍增,更难得的是,他还请海宁杜求煃、归安吴堪、侯官陈季同、山阴谢祖沅、余姚黄祖培、海昌钟寿祺等十余位书画家分别在贝叶上画了多位佛祖和高僧的插图,并作注文。这种集经文、译文、绘图、书法于一体的贝叶经文为全国独见。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另一部镇馆之宝是《古今全史》,这是一部清初淡宁斋精抄本,由明代舒弘谔撰,清代黄中道续编,李渔删定。全书分为六卷,装订四册,完成于清雍正年间。此书墨迹极为精致,纵览几十万字无一字留有改写痕迹,笔画一丝不苟可与精刻宋版字迹相媲美,是抄本中的极品,写而未刻则更显珍贵。无论是收书家还是书法家,见此墨宝都惊叹其精致。近代学者、藏书家罗振常过目后非常激动,仔细评鉴并认真题写了跋语,称赞此书是难得的书品:“叙事简而能赅,诚属不易,然最可取者,则在明代,其叙明代事数倍他朝,续编于崇祯事尤详实——书字迹工整,纸墨精良。曾藏于礼邸(礼亲王府)以为珍玩,良不诬也!”清末民初学者、藏书家、书画家秦更年借观后,称此书:“字画清晰,老眼对之增明,况世无刻本,弥为可贵。”建国后古籍善本书普查时,这部书即被选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