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卓尼洮砚文化研究

[摘要]卓尼的洮砚乡是中国民间雕刻之乡,洮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洮砚石产地及洮砚工艺采用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开发洮砚的现代艺术魅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介绍中国洮砚的历史、雕刻形式、造型艺术, 以及洮砚石材的特点及其产地,和对洮砚工艺不可缺失的原因及洮砚开采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阐述了一些保护洮砚文化的个人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卓尼;洮砚;洮砚文化

洮砚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洮砚人的继承和发展而绽放出的一枝艺术奇葩。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

一、卓尼洮砚概况

洮砚,又名洮河绿石砚,与端砚、歙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洮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堪称地下宝藏。据史料记载和古洮砚鉴定,洮砚始刻于汉、唐时代,兴盛于宋、明时期,复兴于当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1]洮砚早在唐宋时期就已驰名,有大量的名家诗词记载和描写洮砚,从中可以看出洮砚的品质、特征、色泽、特性、地位、收藏价值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论砚》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列其为国宝。[2]

(一)洮砚的产地

洮砚石料产于今天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洮河东岸喇嘛崖。因石料产地历史上属于洮州辖地,又因石料濒临洮河沿岸,所以将用此石料加工成的砚台称之为“洮砚”。[3]

喇嘛崖底的矿坑称为宋坑, 是现存最早的采矿点, 这里采掘出的矿石石质最好, 称为鸭头绿。由于采掘日久, 加上采掘数量加大, 喇嘛崖的好矿石越来越少, 矿洞也越挖越深, 矿带在峭壁上, 采掘异常艰难, 矿石只能用铁钎钢凿慢慢凿出, 不能放炮炸石, 以免震伤石体。[4]

历史上对洮砚产地出现不同名称的记载,有陕西之说、岷州之说等等,甚至如今其他地区也在堂而皇之地注册洮砚归属权。由此可见,洮砚市场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现象实为严重。那些喜爱洮砚、把玩洮砚的文人墨客对洮砚产地和洮砚材质有所质疑情有可原。自古以来,洮砚产地喇嘛崖就处于卓尼县洮砚乡境内。所以,中国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毋庸置疑是“卓尼洮砚”!

(2)洮砚石材的主要特点

制作洮砚的岩石硬度适宜,墨汁滑润,色泽美观,是最理想的天然上乘石雕材料。[5]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磨墨快而细腻发光,砚堂盛水久存不干,故享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其硬度适中,为摩氏三度,质硬而不脆,磨抹久经耐用。[6]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年朝廷举行科考,时值寒冬大雪,各地考生的砚台里都结了冰,唯有一名临洮考生的洮河绿石砚没有结冰。当时这位考生很顺利地按时交上了考卷,而且这位考生在此次科考中金榜题名,名列榜首。从此,洮河绿石砚便被时人成为“状元砚”,洮砚也因此而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洮砚石色泽上等者有“鸭头绿”、“柳叶青”、“ 鹈血”等名贵品种,故又有“绿漪石”、“鹦哥绿”、“洮河绿砚石”等雅称。[7]洮砚贵在有膘,带有黄膘是洮砚区别与其他砚台的标志,而且也是判断洮砚石贵贱的标准之一。在造型上,雕刻者可以利用膘大做文章,为整体造型画龙点睛。

(3)洮砚的雕刻与艺术造型

洮砚的雕刻工艺,代代能工巧匠辈出。洮砚有方形、圆形等传统造型,但也会保持原石材的天然形成的形状,因石造势。[8]洮砚在雕刻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砚身上带有与其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的砚盖,这是其他砚种所没有的,砚盖不仅美观,而且有利于墨的保存。

洮砚的艺术造型因人而异,有些洮砚人主要以雕刻“宫廷砚”为主,造型多为龙、凤、鹤、松、牡丹等传统造型,风格古朴典雅。而有些洮砚人则擅长花、鸟、虫、鱼和山、水、人物的雕刻,构思新颖,技艺精良。

二、洮砚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向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影响着砚台造型的发展。近几年来,砚台除了古色古香的传统图案外,洮砚艺人已经开始与时俱进,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洮砚是以物象造型为核心的石雕艺术,洮砚的创新,要通过新的技艺和造型来体现。

笔者认为,砚台除了神话传说、珍禽异兽、花卉山水、人物风光等传统图案外,可以融合卓尼当地的特色文化。

如自然生态文化,包括丰富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有藏民族敬畏的神山圣水,有生态景区大峪沟,阿角沟等可以与九寨沟媲美的景区,美丽的山山水水无不是创作的元素;

藏传佛教文化,这是洮砚出产地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卓尼传统上是个以藏传佛教信众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出产与卓尼的洮砚,怎么能离开藏传佛教文化呢?如传播藏传佛教的旗舰——禅定寺、卓尼籍的转世活佛及高僧大德、佛教文化中的各种壁画、玛尼堆、佛像、菩萨像、佛经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哲理的简易图解或连环组画、唐卡、刺绣、堆绣、沙盘造型、面具、酥油花等,这些带有宗教气息的元素都是本地人钟爱而外地人极为感兴趣的;

这里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觉乃民族,觉乃民俗文化更是买点之一。觉乃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娘乃节、香浪节、插箭节,独具特色的“三格瑁”服饰、头饰;具有地方特点的“沙目舞”等都可以融入到洮砚的造型创作中;

卓尼土司是甘青地区势力最大的土司,传承了20代530多年,卓尼县的杨土司博物纪念馆和历任土司也是洮砚创作需要宣传的对象。

卓尼被誉为“藏王故里、洮砚之乡”、“雪域明珠、西部热土”,是令人神往的香巴拉圣地。上述具有洮河流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特征的元素,如果能将它们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洮砚的雕刻上,会让洮砚突出民族特色,走向国际化。同时,也把优秀的卓尼文化带向世界。

三、保护洮砚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三大名砚面临的处境一样,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包括甘肃卓尼的洮砚都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无论从砚石资源、砚石开采技艺或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台制作工艺上看都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9]因此,保护文房四宝楚翘的砚台制作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卓尼县洮砚乡的喇嘛崖是洮砚石料的唯一产地,喇嘛崖老坑出产的为石料的佳品,由于九甸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千年老坑被淹没,这一石料已成为洮砚中的绝品石料,采一块少一块。而且,由于当地经济的落后,直到现在,卓尼洮砚石材的开采还是处于无序开采的状态,浪费非常大。在洮砚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专门从事洮砚的石材开采,再这样下去,正宗的洮砚石即将开采殆尽。

(二)民间的砚工一般都是投师学艺,在师傅那里掌握基本工序和技巧之后就开始独立制砚。他们中除部分砚工天赋异常、技艺超群外,大多数民间砚工文化程度有限,仅以师傅教授的手艺和普通工匠的角度去制砚,他们并不过多地追求艺术价值,仅限于模仿传统图案或仿照师傅的样品,依葫芦画瓢。所以,雕刻出来的精品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洮砚的开发和销路,浪费了大量的优质石材,更不用说将洮砚艺术的发扬光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九甸峡电站的修建,洮砚的部分砚工现今迁移到了河西,使当地洮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也受了—定的影响。

(三)当地政府没有很好的定位上千年的洮砚文化,没有把洮砚看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去合理开发利用,挖掘它的潜力,反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任其畸型发展和市场上恶性竞争,从而导致洮砚市场鱼龙混杂,销路狭窄,雕刻大师的人才流失。引领洮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制定与之相应的行业标准,是洮砚制作真正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的必要途径。

四、对洮砚保护的意见建议

为了保护卓尼洮砚产业的持续发展,卓尼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洮砚协会,由有经验有文化有能力的文化工作者对洮砚文化历史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宣传,并大力扶持洮砚产业的发展。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鉴于砚石资源日渐稀缺、砚石资源存量不清晰、偷开、偷采等已经成为制约着“洮砚制作技艺”的可持续传承的情况。卓尼县政府应建立“洮砚数据库”,加强对砚石民间存量、“洮砚制作技艺”的数据录入整理,以实现对砚石资源、采石技艺、制作技艺本身的系统化、理论化、文献化、音像化保护。

(二)加强对洮砚传承人、继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从技艺传承的关系上看,老艺人对技艺的传承、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新艺人作为传承的对象,肩负对技艺作吸收、传承与发展。因此,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洮砚传承人、继承人的保护。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制作老艺人的进行技能考核,给予有才能、有技艺的传承人一定的“职称”、“头衔”和资金奖励扶持,以实现对老艺人、对技能的尊重,提高传承人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传承人对技艺本身的传承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名家授课、集中培训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洮砚从事人员集中起来,系统学习洮砚的发展历史、洮砚理论基本知识和工艺美术理论基础,以及洮砚创作和雕刻艺术,从而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洮砚制作水平整体水平和洮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10]

(三)卓尼县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洮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长远考虑,从可持续发展考虑,要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亲眼看见洮砚的开采加工全过程。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资源管理,对洮砚石材的要有序的开采,开采需要政府开具证明,从生产到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和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要鼓励扩大再生产,生产小而精的产品,在不浪费石材的前提下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政府更应珍惜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打好千年洮砚文化的这张牌,大力扶持洮砚产业,把它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周晶.甘肃洮砚及其艺术特色民俗文化.[J]2009. (161)

[3]苏清华.中国洮砚及其造型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

[4]吴继荣.洮砚漫谈[N].甘肃日报,2007-8-1.

[5]杨茂森.安多卓尼藏族石雕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2005,(1).

[6]孟宪松. 砚中瑰宝—洮河绿石砚[ J] . CHINA GEM S & JADES ,1995, ( 4) : 95-96.

[7]甘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学研究所. 1: 5 万冶力关幅( I48E007007) 、新城幅( I48008007) 区调报告[M ] . 1999.

[8]石磊. 如何评价砚的质量[ J] . 珠宝科技, 1992, ( 1) : 53.

[9]刘军.甘南夏河拉卜楞尼玛民俗风情度假村旅游[M].甘肃外事旅游文化资源.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编.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10]刘军.陈兴鹏.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6.4:69-76.

作者简介:申蓓(1988—),女,甘肃卓尼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