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根: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进化而来的,同谁又是近亲……类似的话题,一直令人类十分关注,颇费思索。最近,人类在寻根史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下面这些结论主要是近几年的考古成果,有的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假设阶段,有的已经被现代科学所确认。但无论如何,都像重磅炸弹,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5亿~38亿年之前:来自火星的“先祖”细胞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目前正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是由陨石带来的?

芬兰研究人员莫利威尔托最近在给美国天文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近来的天文观察和实验结果,使得有关的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我们地球人的祖先,很可能是来自火星的“火星人”。

当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生命起源于一个类似现代的细菌那样的“先祖”细胞,这个细胞后来进化为植物、动物等各种生命形式。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第一个这样的细胞出现在35亿~38亿年之前。然而,一个由十位来自欧美国家的天文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最近指出,比地球小,并且离太阳更远的火星,早在地球冷却前,就已经适合生命的存在。

这个小组中的来自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的资深学者米莱考斯基说,火星先于地球出现生命,我们人类的祖先很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火星人”。科学家们还相信,如果生命形式真的起源于火星,那么,这种生命形式是很容易到达地球的。科学家认为,火星陨石是由彗星或小行星撞击火星表面造成的。这种撞击足以将火星表面携带微生物的岩石,抛到火星引力鞭长莫及的地方。他们估计,虽然只有不到1%的这类岩石来到了地球,但它们已经足以将生命的种子传到地球上来。科学家们也指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生命起源于地球,然后传播到了火星。他们同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不大,因为,地球陨石是很难击中离太阳系中心较远的一颗较小的星球的。

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

最近,海峡两岸的古生物学家从数百条小小的鱼状海口虫化石中,发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远在5亿多年前的祖先,这一发现将会改写脊椎动物起源史。

改写动物演化史的,是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李家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均远及研究助理黄迪颖。据报道,2000年4月初,黄迪颖在云南昆明海口镇耳材村后山的帽天山页岩区,发现了海口虫化石标本。之后的两个月,他再次挖掘出300多件标本,且都来自方圆约4平方米的范围内。

经研究,专家确定这些海口虫化石最少有53亿年历史,其最大特征是在身体前端长了一对眼睛,神经索在此处明显胀大,证明海口虫“有头、有脑、无骨”,是地球已知的最早“有头脊索动物”。

什么是“有头脊索动物”?动物界可分为35类,其中34类是无脊椎动物,剩下一类便是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又分为无脊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李家维说,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头、脑,也有骨骼化的头颅与脊柱。海口虫有头无骨,表示是介乎无脊椎脊索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故称为“有头脊索动物”。由于脊椎动物的演化是先从头开始,而海口虫有头又有脑,可见它们正在进化成脊椎动物,换句话说,它们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祖先。

海峡两岸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之所以甚为瞩目,是因为海口虫“有头”,而有没有“头化”(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头部的形成)对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

专家指出,动物约在5亿多年前开始快速进化,分化之初是一群没有头的动物,而海口虫“有头有脑”,它们虽没有坚硬的外壳,却能在后来的演化中存活下来,显示头部的形成对适应环境很有帮助。李家维说,无论什么门类的动物,头部都是独立进化出来的,部分有头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将大量神经系统集中在头部,形成脑袋,然后配上视觉及嗅觉等器官,加上头部位于身体前端,使动物能敏锐地探索环境及对周遭变化做出快捷的反应,利于其生存。

据专家说,海口虫化石的发现,显示在寒武纪早期海洋中,脊索动物已跻身有头动物之列。

数亿年前:人类、老鼠及鸡属同宗

不久前,英国基因科学家表示很多人原以为老鼠与人类的基因组合相似,便常以它们做医学实验。其实,我们常吃的鸡,它们的基因组合更像人类。

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指出,数亿年前人类、老鼠及鸡同属一宗,在这些年间才慢慢进化为三种生物。不过,人类的染色体在这些年间,以每100万年进行058次重组。鸡的较慢,每100万年重组016次,而老鼠的则达116次。因此,以基因组合变化而言,鸡与人类更相似,属人类近亲,而老鼠则只属远房亲戚。

数百万年前:人类始祖水猿人

当代著名的动物行为科学家莫里斯认为,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有300万年的空白没有化石证据。人类找到了700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后来又找到了三四百万年前的猿人化石。300万年的缺失,使从猿到人的理论变得苍白无力。

莫里斯根据比较解剖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猿人的理论,虽然同样没有化石证据,但也并不比其他假说逊色。水猿人理论的要点是,在那没有化石的300万年间,人是在水边度过的。类人猿的一支走进水中,又从水中走出来,进化成人。水猿人是始祖人的祖先。

水猿人理论的依据之一是比较解剖学。人在皮肤之下有一层显著的皮下脂肪,类人猿没有这样的皮下脂肪。类人猿的皮肤除脸部以外,全身披有长毛,而人类除头部、腋窝和阴部以外,仅有肉眼难见的绒毛,极少数人有胸毛。这使人类的皮肤显得细嫩光滑,可以用“肤如凝脂”来形容。看到人的皮肤,使人觉得人类与水生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更接近,而与类人猿离得很远。

水猿人理论的依据之二是动物行为学。类人猿是不会游泳的,而人则生下来就会游泳。现代西方人时兴将婴儿丢在水里,你根本不必担心婴儿被水淹死,也不用教他学什么蛙泳、蝶泳、仰泳,他天生会游泳。只是人长大了,有了思维,担心自己被淹死,在水里不知如何动作,反而不会游泳了。然而,人要学会游泳并不难。只要学会了游泳,人就会发现自己游泳的本领很高,潜力很大。有的人可连续在水里游几十千米,有的人游泳速度很快,有的人还会潜泳,能潜入20多米的深水中呆几分钟。这些本领类人猿难以望其项背,而水生哺乳类动物则可与之媲美。

300万年前:中国现代人起源于早期智人

中国人究竟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异国他乡迁移过来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研究员不久前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进化的新模式——连续进化并附带杂交。中国古人类的发展犹如“河网”一样复杂交错,解剖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人起源于本土的早期智人。

吴新智还指出,中国的少量古人类化石有少数特征和欧洲古人类相似。但是,和我国人类化石所具有的众多共同特征相比,这类“不和谐的音符”在数量上很少。可以推测东西方之间基因交流量不大,在后期可能比早期要频繁。

这位古人类学家说,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的更新世时,华北和华南气候至少发生过几十次冷暖变动,但是幅度比欧洲要小得多,这减少了大片地区人群绝灭的可能性和远距离迁移的必要性,有利于维持甚至加大各个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

目前一般认为人类最初出现于300万年前。从那时到现在,我国大片地区的古环境都适合人类生存。只要加大投入,我们必将为破解人类和现代人起源之谜做出应有的贡献。

20万年前的非洲女人:全人类的共同母亲

一批用最新科技成果研究人类始祖和起源的科学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连续发表论文,对人类起源的时间得出了与以往传统观念迥然不同的概念,向科学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1987年,权威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表了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授艾伦·威尔逊的文章。艾伦·威尔逊说:“今天的人类可以沿着遗传母系追溯到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生活的一个女人。整个人类都是一个名叫夏娃的非洲女人的后裔。”他是在研究了母系遗传的人类线粒体DNA后做出这种假说的。接着,该校一个研究小组调查研究了其祖先分别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澳洲的147名妇女,分析了她们生产时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追本溯源,最后聚焦到了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于2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非洲的撒哈拉地区,以后才分散到世界各地。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这一个研究小组的结果,得到了同一大学的另一个研究小组的确证。林达·比兰吉博士组织人员调查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89名母亲线粒体DNA碱基排列,结果得出人类的始祖非洲夏娃生活在249万~166万年前的结论。这两个结论是如此相吻合,看来,生活在20万年前的非洲夏娃是人类始祖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古生物学家拿出的证据却说明人类的始祖至少在两三百万年前就诞生了,这都是有科学实证的结论。两种科学实证“打架”了,关于人类起源之谜真是越研究越令人糊涂。

3000年前:美洲文明起源于中国商朝

一些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最近对近300个从中美洲收集来的古印第安文字符号初步鉴定发现,这些符号与30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专家推测,甲骨文曾远渡重洋影响中美洲文明。

在郑州结束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学者许辉展示了他专门带来的古印第安文字符号资料。这是许辉用了5年的时间,从印第安早期文物,诸如玉器、石雕、陶器及岩石上收集到的。

专家发现这些字符与甲骨文相似的用法不仅表现在农业方面,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树苗、太阳及方位,而且还表现在拜祭和巫术上,类似中国天干地支、数字和卦象等符号。

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范毓周说,许辉带来的文字,与甲骨文的相似不是个别的、孤立的。范毓周认为,根据历史记载,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国家灭亡后带着族人北上,很可能这部分人远在哥伦布之前,就渡过白令海峡,到达过中美洲。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艾克荷姆曾提出,亚裔移民和探险家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达了美洲,使新大陆的宗教、艺术、天文、建筑蓬勃发展,形成美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社会。他推测,美洲文明可能起源于青铜时代的商朝,因为太平洋两岸同时期拥有类似艺术风格的宗教意识。

春秋战国和前汉时代:一部分中国人变成了今天的日本人

一般认为,除了日本原住民外,古代蒙古人、朝鲜人、中国人也曾飘洋过海从大陆来到日本。中国秦代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到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在日本扎根繁衍的故事,在中国和日本家喻户晓。至今也有些日本人声称自己是徐福所率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 

现代日本人基本分为两种,即“弥生人型”和“绳文人型”。弥生人的特点是,脸型较长且较扁平,单眼皮,长眉毛,身材较高。绳文人的特点是,四方脸或圆脸,棱角明显,双眼皮,身材较矮,血型一般为B型。65%的日本人的DNA属弥生人,35%属绳文人。日本考古认为,从日本九州弥生遗址出土的人类遗骨,脸长、颧骨高,是来自中国、朝鲜的外来弥生人。

1996年,由中日两国考古学者发现,春秋战国和前汉时代的人骨与日本的原始弥生人骨极为相似。江苏省徐州郊区的梁王城遗址出土的人骨中的DNA与日本福冈县出土的弥生人骨中的DNA完全一致,估计他们在十几代前为同一祖先。通过对大腿骨的测量,中国江南人的骨骼长度与日本九州弥生人骨骼长度基本一致,鼻梁至前牙的距离也相同。

对中国江南人是如何到日本的问题,日本专家之间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直接坐船到日本的。奈良县考古研究所桶口隆康所长认为,2500年前,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断。江南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而且当地人民已掌握航海术。为躲避战争,江南人带着稻种坐船逃到日本,因为有了稻种就可以生产和生活。中国江南人的到来,把水稻种植技术也带到了日本。他们到日本后选择了九州北部地区,因为这一带的气候与中国江南相似,适合种水稻。另一种意见是,江南人是通过朝鲜半岛到日本的。滋贺县大学教授菅谷文则认为,中国江南人从南部来到山东,渡过渤海湾到朝鲜,然后再到日本。山口县出土的遗骨与山东省出土的遗骨极为相似就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日本学者对弥生人起源何处有争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不否认日本古代弥生人有一部分是从中国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