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实践育人工作探析

摘要:实践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育人工作应成为团队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实践育人工作需要精心组织,通过名师引领、双师教学、能师指导,科学设计育人体系,合理制订建设路径,不断提升团队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设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实践育人

高职院教学团队是由若干名具有丰富教科研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勇于创新精神的教师个体组成,是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和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思想,组织实施先进教学模式的教师群体。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有利于加快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也是学生巩固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推进实践育人的价值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作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实践育人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统筹工作、组织领导等提出要求。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就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开展实践育人提出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强调:“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对教学团队成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基础较弱等原因,导致当前教学团队建设中缺乏高素质名师作为团队负责人,双师不多,能师偏少,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来源单一,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缺乏等问题。教师习惯依照自己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讲授能力自行完成教学任务,同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共享,信息沟通和传递不畅。团队建设上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偏重于理论和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建设名师引领、双师教学、能师指导的教学团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育人的体系构建

(一)设计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育人,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应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构建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点鲜明、“人人出彩”的实践育人体系,创建富有主动性、创新性的实践育人运行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内容体系

教学团队在实施实践育人目标体系时,需要明确实践育人内容,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教育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有效配置,调整好实践环节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要按照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专长实践和专业应用实践四个递进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三种主要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人人出彩”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专业实践育人方案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有效实现专业实践育人方案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相协调。

(三)优化管理体系

实践育人涉及面较为广泛,实施的路径需“多方位、全过程”,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有专班、专人负责,方能有序和深层次的开展。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教学团队应安排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老师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具体负责实践育人的筹划、实施、检查、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为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育人环节合理衔接,需要学校、院系和教学团队建立相互对接的规章制度,使实践育人管理工作有章法可循。相关部门和二级院系要支持教学团队加强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做到计划落实、标准落实、导教落实、场所落实、经费落实和考核落实。

(四)完善保障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育人保障体系,是保证专业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继续致力于“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加盟,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科学统筹安排实践育人工作各项经费,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教师承担实践育人指导工作,可以依据学校相关规定计算工作量。加强对现有团队成员的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企业一线熟悉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要多方筹集资金,按照实践育人的需要进行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为“工学结合”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素质拓展基地。

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实施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德育为先,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实践育人工作应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师生共进、全面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主题化,主题活动系列化,系列实践项目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通过将实践育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教育中,实现能力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升华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励学生创新行动、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引导学生至少参加参加1周公益劳动,完成1次素质拓展,加入1个社团,走进1次街道,加盟1个创业团队,主持1次主题班会,接受1次心理咨询,参加1次志愿活动,挑战1次自我极限。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等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二)融入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应坚持融入专业需求,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对实验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增开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倡导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逐步淘汰演示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根据专业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与实践课或实践项目相适应的考核方式,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重视培养,提升团队成员育人水平

实施“层级开发,目标激励”,造就“职业道德好、教学理念新、专业能力强、研究水平高、社会服务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实践育人教学团队。通过社会兼职、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学习考察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实践育人能力。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单位挂职或培训,丰富教师的实践育人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动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热情的业界能人进入学校,充实实践育人教学团队。配齐配强教学团队实验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活动。将实践育人和课堂教学同等看待,同等计入工作量,同等纳入年度考核,同等评优奖先,提高教师实践育人的积极性。

(四)校企合作,构建实践育人发展平台

教学团队在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平台要贴合时代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品质的需求,处理好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关系,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的关系,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采用校企合作教育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省、校级实践育人基地,并严格按照建设标准与要求,加强建设与管理,突出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教师进企锻炼、一师一企结对等,探索合作育人平台的成长、成熟机制。校企双方人员在发展平台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既保证了团队中专任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与提高,又保证了企业兼职教师能系统地参与教学实施,共同提升实践育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