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故事

zoޛ)j馟_viui饨ky工作室,大家都尊称他为文老。文老之前的指点干脆而清晰,一个大铁门,并不难找,门口“燕京八绝”的牌子却已被茂密的树丛遮挡。年轻的小保安在门口认真地敬礼,“文大师的工作室,往前走左转。”郁郁葱葱的一片绿树相伴着几排一模一样的小别墅,到底哪一家是呢?正在犯难,门口晾晒着的几件朱红色的漆器跃入眼帘,没错了。进到屋内,别有一番景象,空旷的大厅,摆满了制作好的或正在制作的大件雕漆艺术品,文老坐在专业的绘图电脑前正跟旁边的年轻人说着什么,挨着窗边有几位师傅趴在桌板上认真劳作着,因为漆器太大,不得不用这个姿势进行雕刻。

文老行如风,把我们带至后院一株小小的树苗前,“就从它讲起吧!这是一株不到一年的小漆树,漆树一般寿命不到百年,能割漆的时间最多五十年。因为漆器使用量的减少,在漆树产地很多人已经不会割漆这门手艺了。”我看着这棵小树,树干不过人的三根手指粗细,要等它可以割漆,至少还需要八九年呢。雕漆大师园里没有漆树,现在还需要到外地购买,一吨大漆的价格在25万元左右,文老的工作室一年要用七八十公斤。从这棵小树开始,文老娓娓道来他与大漆的缘分。

文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当选),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随后进入北京市雕漆厂从事雕漆艺术创作,曾任该厂总工艺美术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文老的工作室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大气磅礴但不失精美的雕漆工艺品,红色居多。这是为什么呢?文老告诉我们,剔红是雕漆的代表。剔红是在漆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大漆干燥后自身为暖黑色,其中朱砂(现多用银朱代替)入漆形成的纯正红色与黑色搭配,形成了绝好的对比及协调。因而,红与黑便成为中国漆器的符号。此外,剔黄、剔绿、剔黑、剔犀等技法与剔红类似,都属于雕漆工艺。剔彩则是在器物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面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髹饰录》中所说“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

历代雕漆的传承都是以剔红技艺为主体,剔红技艺繁复多变,能体现人的创造力与手艺。雕漆这个词由来已久,《髹饰录》记述这一工艺始于唐代,其工艺的名称,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虽然漆器在各国都有,但只有中国仍在生产雕漆工艺品。雕漆工序笼统地分,有设计、制胎、烧蓝、作地、涂漆、画工、雕刻、抛磨、作里、作旧十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有一套完整详细的要求,若要真正领会并掌握,必得一二十年的功力。

有些人认为雕漆不过是匠人之艺,这恰恰说明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肤浅。文老的雕漆作品《玉堂富贵》涂上的朱色罩漆,有一厘米厚,要刷上160遍漆。精工出精品,一个九件套的屏风,需要十几个工人用两年八个月才能雕成。程序上的复杂是一方面,技术上的复杂也让人难以掌握。文老打开工作室的髹涂漆器的窨房让我们参观,一股浓郁的气味扑鼻而来。“这是大漆独有的味道,有人称之为‘酸香’,它是酸味,但没有腐味。”文老说,髹漆之后需要在温热湿润中干燥,受不得风吹,耐不了严寒,二十五度左右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漆酶的活性,才能结膜,否则就是病漆。漆从窨房出来,必须在半年内完成雕刻,否则便会变硬。漆在雕刻时较软,所以往前推刀不易成型,而雕漆的雕刻难就难在这点上。石刻、木刻若一刀雕不好,可以慢慢修,而雕漆要求不管多复杂的形象,雕工运刀要一刀到位,不能重刀,否则就是败笔。所以用刀准确,是雕漆工艺师傅一生的追求。

当我提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做单纯的实用性的漆器比如碗碟时,文老连连摇头:“什么是实用性?什么是艺术性?装饰品也有它的实用价值,有人愿意欣赏、想要购买,就是它的实用性。至于纯粹的生活用品漆器,现在的确没有人再做,因为我国漆器无法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没有和瓷碗等竞争的能力。日本现在还有人用漆碗吃饭,如果你知道一个碗用它吃饭能不得病,你会不会买?再贵也会想买吧!”文老透露,自从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大漆髹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后,国家有关领导人开始重视,要从科学技术的数据上证明大漆的杀菌、保鲜性,如果真能如此,国家能大力推广漆器的生产,同时也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大漆作为生活器皿重新回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指日可待了!

纡朱怀翠金漆镶嵌

大漆髹饰技艺有19种,除了刚才提到的雕漆外,还有扬州漆器髹饰、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成都漆艺、天台山干漆夹纻、宁波泥金彩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等,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却又有明显的区别,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漆艺门类繁多,何为“金漆镶嵌”?国家级传承人柏德元说:“漆器髹饰中,涵盖彩绘、雕填、刻灰等工艺皆可统称为‘金漆’,‘金漆’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称为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髹饰漆器以繁复、华美、精致、高档为主要特点,古代购买者多是巨贾贵族,因此工艺传承者多为宫廷内的手艺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汇集了包括金漆镶嵌等多种工艺,造办处解体前后,金漆镶嵌技艺的民间作坊由于受师承和规模的影响,形成了同宗一门、四支传承的体系,并形成了大体分工。其中,韩启龙和苏明堂两支以彩绘雕填类漆器为主,王俊江一支以镶嵌类漆器为主,中和局一支以金漆牌匾楹联为主。

百年来,金漆镶嵌代代相传,从业者难以计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柏德元今年66岁(2012年当选),他出身书香世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5岁便入行漆艺,拜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老艺人为师。王珍从事漆艺工作70余年,目前已97岁高龄,柏德元是他的关门弟子,跟随王老艺人,柏德元全面学习掌握了髹漆技艺,又兼学了彩绘和镶嵌技艺。金漆镶嵌的漆胎工艺比较复杂,俗称“一麻五灰十八遍”,而制成仿古断纹漆,更要在工艺和原料的配比上予以变化。柏德元随师克服重重困难,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绝技,整理了大量的宝贵技术资料。

“四大断”即“断纹”,是在漆地之上制作均匀细密的裂纹。断纹从工艺上划分有晒断、烤断、撅断、颤断之别;从艺术形式上划分有龟背断、梅花断、蛇腹断、流水断之别。制作断纹时,将木胎制作成灰底后,另外制作断纹漆膜,裱糊于屏风、家具、器皿等坯胎之上。粘贴要牢固、严谨,衔接之处必须自然、和谐、流畅,无明显痕迹。灰漆层要根据作品面积的大小、形态和断纹艺术风格的要求掌握好材料比例和适当的髹饰厚度。纹路切忌整齐划一,又不可杂乱无章,要有聚有散,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在柏德元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各个展厅,都能看到采用“四大断”工艺制作出的精美漆器。

说到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有段历史必须要提: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金漆镶嵌厂是1956年由16家作坊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联合建厂的国有企业。这16家作坊在近代分为两类,一类是擅作彩绘雕填类产品的“苏漆作”,一类是擅作镶嵌类漆器的“巧器作”,合并称为“金漆镶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柏德元受命于企业危难之时,从负债近5000万的“捧着金饭碗要饭”到2002年带领企业扭亏为盈。

作为企业,经营是第一要务,柏德元在经营的同时却不忘社会责任。2008年6月“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这之后,柏德元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宣传漆器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活动,如“中华屏风文化展”、“金漆镶嵌艺术节”、“仿复制历朝历代漆器精品展”等,并开办了“工美大讲堂”。2009年,柏德元将仿复制中国历代传统漆器精品定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一项系列工程,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进行探索。几年来,柏德元和他的员工们完成了从战国、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三批漆器精品近200件(套)的仿复制任务。2013年底到2014年初,第四批仿复制中国历代传统漆器精品即将完成,同时,“皇家风范漆器珍品”项目也将开展。

北京金漆镶嵌公司目前在职员工不足三百人,但有近七百名退休职工,压力可想而知。在谈到公司乃至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的传承问题时,柏德元感叹“后继乏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北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不舍得孩子从小学徒,都希望孩子高学历,当白领;二是作为民企,若在外地招人,编制收入等待遇问题又不占优势;三是国家对漆艺的宣传不够,不是热门行业。但柏德元相信厂子里的年轻人有更加灵活、适应时代的办厂和经营理念。“我给他们留下的不是钱,而是一个产业、一份事业。我现在所作的一切,就是要给他们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柏德元说,近期他还准备申报北京漆器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大漆之美

漆与丝一样,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大漆与茶叶、瓷器一样体现了中国的质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但我国民众对漆的了解程度远远比不上日韩等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9项漆艺的传承也都不同程度后继乏人。漆之美,在于它的外表——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漆之美,更在于它的内里——滴漆入土,千年不坏;漆之美,最美之处在于它以七千年之躯,承载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文化之魂。认识漆,就是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漆,就是了解我们文明的根基。也许你还没有足够的钱购置一件漆器精品,但关于大漆的故事,你应该已经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