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借鉴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随产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虽然说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萌芽于19世纪50年代,可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起步,到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现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的一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类型。”然而直到今天,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却不能完全统一,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学术教育的影响。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我认为,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它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主要力量。由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要求职业教育教育系统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职业教育应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应是部分精英人才的特权。

孔子提倡教育的公平,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一律谆谆教育。鲁国贵族南宫适是他的学生,他把侄女嫁给了南宫适;曾经坐过牢的公)台长也成了他的弟子,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台长;漆雕开是个残疾,孔子却非常维护他说:漆雕开品德一点都不伤残。孔子所招收的学生,自各行各业都有,且多出身贫贱,他都一视同仁,他赞扬生活贫穷而勤奋好学的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鼓励因平凡而自卑的仲弓“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对学生不歧视,不偏心,连他的儿子都不搞特殊,同等对待,学生陈亢说“君子之远其子也。”学生澹台灭明长相丑陋,出于人的自然好恶,孔子原本不很看重他,后来事实面前,孔子反省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此,孔子对人的评价和认识,不以外在条件和关系的亲疏薄厚为标准: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因此,当今社会中,接受作为大众化教育的职业教育应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高职教育应采用较宽松的入学方式,培养更广泛的技术英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

1999年联合国职教会议的主体口号就是“职业教育终身化”,指出:未来的社会应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在学校中学习系统化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必需。

实际上,早在2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努力倡导者和实践者。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学》)这是孔子对自己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一生的高度总结。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又倡导“仕而优则学”,这样从“学”到“仕”,再从“仕”到“学”周而复始,学习、实践相辅相成,贯穿人生。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日常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学习,而终身学习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目前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教育体系,肩负“构建终身教师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光荣使命。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的职业教育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面向市场,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教育他们要志存高远。“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土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认为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磨练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他想要搬到闭塞落后九夷去教化人们,传播文化知识,当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却说:“有君子去,就不闭塞落后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现在有些学生自高自大看不上基层和服务性工作,但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孔子却根据实际情况认为自己学生有的可经商,有的可当宾客接待员,有的也能做别人的管家。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因此,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应该是有抱负的高职学生理想的职业选择,基层和服务性工作就是成功事业的第一个阶梯。

孔子认为求职要讲究方法。态度“过犹不及”,既不能“骄而不泰”,也反对“巧言令色足恭”。因此,中庸之道所讲究的不亢不卑的态度,才是求职获胜的法宝。孔子反对冒进,敢作敢为;也反对退缩,不敢作为。他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因此,一方面求职切忌不合实际的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另一方面,则要体现勤奋努力的态度。谁都不是“生而知之者”只要“敏以求之者”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干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去争取。孔子批评害十白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想放弃的学生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此感到不高兴(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你老师是一个废寝忘食勤奋努力的人哪?求职的成功的要诀,就是向招聘单位尽量展示自己的优点,言行举止是求职者留给用人单位的最重要的第一印象。但是,怎么说却有讲究,孔子认为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求职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孔子非常讲究穿着,既就是在家里闲居,孔子的衣着也是“天天如也”(美好大方)。他干什么事,穿什么衣,甚至衣服的颜色搭配,都有严格的要求。他认为外表和内在一样重要,“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孔子说:“如果没有祝舵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古时孔子尚且如此看重职业的获得,那么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这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了举世震惊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从办学模式到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也需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如果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用信义道德作为根本,用礼仪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不急功近利:“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那么“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