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志古羌水磨漆艺传人

zoޛ)j馟i工作坊的小四合院,朱红志向记者谈及自己与水磨漆工艺的缘分。在他17岁那年,偶然看到堂兄在漆家具,当那不同色调的粘稠的液体在堂兄的摆弄下,令家具变得色泽透明如镜,图案栩栩如生时,便激起了他的兴趣。

正是这次的巧遇,让朱红志爱上了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于是,他四处拜访当地的水磨漆师傅,很快便掌握了传统水磨漆全部的工艺。然后带着这些技术走南闯北,并最终回到北川,以此谋生。在从事水磨漆加工技术时,朱红志总是比别人更用心去思索和试验,并借阅了《中国古代漆器》《明清家具收藏鉴赏》等经典书籍,对当时的水磨漆工艺中的土漆熬制、上漆等工艺进行改良。后来,朱红志开办了“禹洁水磨漆家具厂”。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朱红志和他的北川水磨漆工艺异常红火,引来省内外客商的一致惊叹。2007年,水磨漆工艺被公布为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8年,这项传统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红志同时被申报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当朱红志的事业达到顶峰时,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其工厂毁于一旦,厂里的原始木材及成品、半成品被埋,他视为珍宝的水磨漆资料也被埋,几百万的损失严重地打击了他的信心,北川水磨漆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浴火重生 古羌水磨漆再度艰难起步

北川水磨漆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北川就以盛产土漆而闻名,后来因战乱等原故中断。到清代,北川羌族的马达兴在北川漆器工艺中断一千多年后重拾旧艺并进行改良,开创北川水磨漆工艺。其子承父业,传承了这门独特的羌族民间工艺。在马家人之后,这门工艺开始在北川盛行。朱红志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工艺多次进行改良创新,把天然漆通过熬制、勾兑、晒制改良到现在只须晒制后即可达到半透明;把传统的图案广泛地与绘画、金石篆刻等有机结合。同时,他还结合羌族民族绘画特色,开创了漆雕、贴金、堆漆等新工艺。

震后,朱红志死里逃生,看到一家人的艰难处境,心如刀割,他不知道要怎样才能重新走上正轨,资金的难题和再度创业的信心在心里纠结。远在国外的堂姐专程飞回北川,希望他放下过去,与她一起从事新的事业。也有从前的同行高薪邀请他做技术指导,但朱红志仍然放心不下他从事了30年的水磨漆艺,不愿让这种珍贵的技艺失传。

经过艰难选择,去年11月,朱红志开始为水磨漆工艺的重生而四处奔波。他找到朋友和自己在禹洁水磨漆家具厂带的徒弟,借了一笔周转资金,于去年12月31日注册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还在安昌镇的一个偏僻乡间租赁了近2000平方米的破旧农房作厂房。在他的厂里,记者看到,虽然厂房四面透风,受损严重,但丝毫不影响朱红志的生产。他买来砖,请人修了炕炉(用于木材提水分、杀虫),搭起了简易小作坊,并奔波于省内各地收购金丝楠、红木等木材。把土漆炼成半透明状态,等达到相当的饱满、光度和光洁度后,在漆干或不干的情况下作画,使漆、画、色融为一体,最后掌握温度,及时用手瓦灰、抛光等。震后,朱红志在技艺和图案改良上又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羌文化内涵。

传承与创新 羌族水磨漆前景更辉煌

朱红志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这项技艺要全面掌握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目前招收了七名水磨漆工人,结合北川的灾后重建和旅游业的发展从事生产。3—5年内,他将从中或者另外招收学徒培养水磨漆传承人。

现在,在他的厂里,融入羌族文化元素的水磨漆旅游纪念品挂件和摆件已有不少,各种形状的图案色泽鲜亮,能照出人的影子,而且他还告诉记者,时间越长,这些色调越鲜艳、生动。目前,这项工艺极少运用于家具生产,今后他将会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令朱红志倍感欣慰的是,在羌族文化重建规划中,水磨漆工艺被列入其中。根据规划,北川羌族自治县将新建9个羌族文化传习所,古羌水磨漆工艺传习所就是其中之一。规划中的古羌水磨漆传习所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水磨漆培训教室、水磨漆展示销售中心、实习基地、传承人工作室等,项目建设周期1年,建成后可年产水磨漆家具1500套,旅游产品5700件。虽然目前朱红志还不知道自己能否进驻这个传习所,但他坚信,从头再来,从小作坊做起,震后的水磨漆技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和传承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