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之新解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论语》研究,从教育的主体 、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等主要方面解构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提出了孔子反对形而上学和僵硬教条的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具有宣扬主体消散、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新观点。

关键词 解构 孔子 教育 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5-0192-02

长期以来,传统思想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优秀传统教育坚不可摧的基石;但是,历史上却一直有人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僵死的规范和教条,是一直束缚国人的精神枷锁。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读论语,解构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孔子教育思想不仅不是僵死的概念和教条,而是具有反对形而上学和僵硬教条、反对逻各斯中心、反对权威、反对二元对抗等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和能指自由的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贯穿在他教学实践的始终,而其精神实质却与解构主义所提倡的“无核心”和“无中心”雷同。

1、老师标准

1.1孔子无常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提出了不仅向能者学,而且要“不耻下问”,甚至向没有才能和知识的人请教,以他们为师。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 比起韩愈的“能者为师”,孔子的这种“无常师”能指更加自由和宽泛。

1.2提出教学相长。尽管普遍认为孔子是“师道尊严”的卫道士,但在《论语》中的孔子似乎是颠覆这一概念 。他提出“教学相长” ,模糊了师生的对应关系。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却对他“亦步亦趋”地屡次批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他甚至肯定师生关系的倒置,鼓励学生要有向老师提出批评的勇气:“当仁,不让于师。”在孔子的鼓励下,他的学生大多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2、学生的标准

2.1 什么样的人能做学生?对此孔子几乎是没有要求。贵族南宫适成了他的学生,他把侄女嫁给了他;坐过牢的公冶长也成了他的弟子,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2.2 孔子的学生,各行各业都有,且多出身贫贱,他都一视同仁。他赞扬生活困苦而勤奋好学的颜回;鼓励因平凡而自卑的仲弓;连他的儿子都不搞特殊,同等对待,“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 孔子对人的评价和认识,从来不以外在条件和关系的亲疏薄厚为标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遗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理仁 》)

3、学习的目的

3.1 学习为什么?对此,过去一直认为孔子回答十分明确 : “学而优则仕”。可是解读论语,却看孔子见解的独到。什么是“学而优”? 从勤奋好学的颜渊,到从“无宿诺”的子路,孔子认为都是适合当官的优秀学生;而仲弓、子贡、冉有、子游各有优点; 就连不善言谈的冉雍,孔子认为他:“仁而不佞”;缺乏信心,不敢去当官的漆雕孔子也非常喜欢 ;连上课睡觉,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的宰我,也认为是口头表达能力强的特殊人才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对于“学而优”标准的评判孔子的界定十分宽泛。

3.2学习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孔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 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结果也都可以认可。“《书》云:‘孝乎帷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可见,孔子也是因人而异, 并不把当官看作事业的唯一。他说“学而优则仕”,却还说“仕而优则学”,那么“学”还是“仕”是目的?“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闻道”与“仕”的目的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这种概念模糊,因果关系相互倒置也是解构主义特点之一。

4、学习的内容

4.1 内容广泛。内容几乎囊括了 那个时代所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诗书礼义,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是他教学的内容。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其中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琐事描述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是学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关雎》中炽热直白的感情表述,令号称思想解放的当代青年都自愧不如,孔子却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2内容庞杂。对于敌对的意见和思想,孔子也认为要有极大的包容:“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周易》是 一部内容神秘庞杂的卦书,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 并对学生进行《易》教;就连赌博,孔子都认为实在没事干的话可以去学学。(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者乎已。”《论语•述而》)

5、教学的方法

5.1 孔子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为不同的资质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甚至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出截然不同的解答。

5.2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和方法。他有时“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有时甚至:“予欲无言”。孔子教育学生学与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 。” 孔子要学生注意复习“学而时习之 ” 。 他还经常同学生辩论,叫他们“当仁不让”。他主张快乐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教学思想涵盖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能指的宽泛和自由正体现了解构主义显著的特征。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绝不是僵死的规范和教条,而是具有解构主义特征,具有现代精神的开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也许正是孔子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原因之所在吧。

参考文献

1、仿佛:《仿佛论孔子》, 团结出版社,2007 年7月。

2、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6 年12月。

3、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年11月。

4、国学书院系列:《图说天下论语》,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9月。

5、吴琼:《德里达》,中华书局,2003年11月。

6、赫伯特•芬格莱特,彭国翔等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月。

7、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