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寓于高中地理教学中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将学生放于探索者的位置,教师也转为指导者与合作者,这给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带来了重大的挑战,教师应正确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然后将其灵活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教学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4-01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和推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在紧密进行,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纷纷开始探索新的、能够和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主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寓于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高中地理新教材,加大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充实了人文地理内容,特别是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政治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商业地理等内容大大增加,在大量人文地理素材面前,要学生能把握好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探究式教学法的落实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揭示问题的实质,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将来研究准备一些课题。

1.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新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地理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关键。新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就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使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课题,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加强对主要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类比、联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笔者通过联系实际,讲述近年来,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温及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寓入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2.1 通过引导鼓励大胆猜想。科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证明一个结论之前,只有像科学工作者那样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揭示知识、找出规律的过程,并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才能充分培养他们的地理的探索能力。主动探究是地理探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大胆猜想则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猜想"、"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为了养成学生大胆假设、敢于猜想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有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而又利于学生进行假设性推测的问题。

例如,假设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还存在吗?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变,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一个太阳日还会比一个恒星日长吗?地球上还会有四季更替现象吗?假如地轴倾角变大,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等等。这样就可以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问,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可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箭多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通过推理验证探究结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大胆猜想后,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需要针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例如,在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观察南回归线附近的气候类型。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比西岸较湿润,特别是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岛的东岸属热带雨林气候,而非洲大陆的西岸却是热带沙漠气候;同处南回归线附近,纬度相同,又都临海,海陆位置相似,气候却截然不同,东岸要比西岸湿润多雨。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并经过分析,作出了这与世界洋流分布情况有关的判断:由于洋流性质的不同,东岸有暖流经过,暖流水温高于该地区的水温,它对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而寒流的水温低于流经地区的水温,它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他们进而总结归纳出"东岸比西岸湿润是由于洋流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明"所致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利用所得知识对同一类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验证、归纳,使所学知识点得到巩固。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寓于探究式教学能把教学落到实处

3.1 重视地图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的学生对地图很不熟悉,有些学生甚至不会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就给其学习地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要向学生特别强调地图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并养成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

在地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的态度、用图的技巧和艺术都会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化和文图转化,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逐渐熟悉起来。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带好地图,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的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查看并进行记忆。第三,教学中要强化填绘地图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心理地图",最终在脑中分别形成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2 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析图能力。读图能力的关键是完整而准确地获取地理图像中的有用地理信息,并调动相关知识对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终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或位置特征)、变化规律、组成结构、形成原因或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读懂各种地理图像,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有意识地设计出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引领学生正确的读图方向,以免学生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出现在读图过程中"胡思乱想"、偏离主题的现象。

教师把地图探究性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需要改变地图探究性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课堂探究才能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地理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适宜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6期

[2]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D].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卷(11)

[3]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