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图书馆服务理念

关键词: 陶行知;读者服务;图书馆服务

摘 要: 陶行知创办的很多图书馆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过去图书馆“重藏不重用”的陋习,提出了图书馆要服务于人的全新理念。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对现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很有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7-0136-02

陶行知一向认为图书馆是教育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把图书馆纳入到了他的教育规划之中。陶行知一生办过多所图书馆,其中不乏一些很有特色的图书馆,如上海萧场儿童流通图书馆、南京“书呆子莫来馆”(晓庄师范图书馆)、香港“三位一体图书馆”等。陶行知建设图书馆的创新思想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多启发,特别是他对读者服务的重视仍值得我们学习。

陶行知在《世界教育年鉴》中说:“远在公元前数世纪的周朝,中国即有了图书馆。但只有极少数知识贵族才能利用之,一般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问津的,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这揭示了我国图书馆一直以来存在的诟病,即重藏不重用,而且是少数人才能用。对此,陶行知认为,书不但要看,而且要“借给大众看”,这样才能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其实也就是将读者服务纳入到图书馆中来。

陶行知把图书馆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藏书时期,即收罗与庋藏。②看书时期。③用书时期,即书为人所用,而非人为书所役,此时期实为图书馆之新纪元。这三个时期也可以看作读者服务的三个阶段。 [KH+4mmD]

1 藏书是图书馆发展的第一时期,也是读者服务的开始[HT][KH+4mm]

陶行知是爱书之人,他办校有条死规定,就是图书经费不得少于学校总经费的十三分之一。这当然不是见书就买,而是有所选择,书中之珍品,他从不放过,他对好书的收集一直不遗余力。他自己就经常跑到旧书铺、旧书摊淘一些好的并且价格便宜的书。同时,他不仅自己买书,还动员社会力量捐书,自己买不到的书就委托给身边好友,平时他经常叮嘱朋友“遇有好书,随时寄来”。

陶行知对书的重视可见一斑,对书的重视也就是对读者的重视,因为书最终是给人看的。陶行知把图书馆比喻成“饭馆”,图书就好比食材了,有了好的食材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才能更好地招待顾客,图书馆读者服务也是如此。藏书是图书馆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可以说是读者服务的基础,没有图书,服务无从说起。对图书的精挑细选其实也是为了把好读者服务的第一道关,有了一定数量并且高质量的图书,才能使读者服务有效进行。对现代图书馆来说,图书不仅限于纸质图书,还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各种电子资源。但总的来说,这些资源的作用都一样,都是提供给读者,供其查阅使用的。所以我们对这些资源也要精挑细选,把高质量的资源提供给读者,这样才是保证读者服务的根本。[KH+4mmD]

2 有了好书就要给读者看,这是图书馆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也是读者服务的第二阶段[HT][KH+4mm]

每个读者的文化水平和需求都不尽相同,为了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书看,就要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图书。陶行知提出:“识字的,借深一点的给他们看;不识字的,借图画书给他们看。”可见陶行知一切都是从读者出发的。

与其说陶行知关注读者,不如说关心读者。他了解到“穷人借书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没有钱,一是空闲少”,于是提出“我们必须根据这两点来修改借书手续”。可见,陶行知能设身处地的考虑读者的困难。当时困扰(穷人)读者的,一个是金钱,一个是时间。现在经济条件都好了,而且借书也不需要任何费用,金钱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时间变成主要问题,毕竟时间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很多读者因为比较忙,没什么时间来图书馆,就算来了,借书时间也有限,所以简化借阅手续就很有必要,这样既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也提高了借书效率,还进一步增加了图书流通的速度。读者的困难就是图书馆的困难,我们只有抱着这样的思想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让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中来。

此外,在读者服务上,图书馆可以更主动。陶行知在创办流通图书馆中提出:“(1)每位小先生于放晚学时,得照其所教学生数,按每个学生的程度,代学生借书回家。(2)每日放晚学后,由馆主任、干事、小先生顾问等挑着书担巡回来往各村,择一适当地点公开借阅,各村每周至少去一次。”陶行知为了让读者能更方便地看书,可以说想尽了办法,几乎是把图书送到读者面前。陶行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虽然只是面对小学生的措施,但其体现了图书流通的意义。现代网络技术很发达,人们坐在电脑前就能获得各种资源和信息。这其实和陶行知把图书送到读者面前的效果一样。

目前,对于读者来说更要面对的困难不是身边没有资源,而是资源太多无从选择或是不会使用。现今社会,各种电子资源层出不穷,信息也呈泛滥之势,很多读者面对海量信息无从下手。作为图书馆就需要给读者解决这些困难,进行一些培训,让他们熟悉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并且掌握使用技巧。读者一旦掌握了电子资源的使用技巧,在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上就可以完成资源的查询和使用,少了奔波于图书馆的麻烦,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减轻了图书馆的压力,可以说一举两得。

陶行知很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对借书多的人给予一定奖励。如萧场儿童流通图书馆的借书简则中规定有一条:“凡借书最多,同时又能尽量教人者,本馆得酌赠文具和铅笔、报纸簿等作为奖励。”而且他善于了解公众的读书心理,在发现人们喜欢看连环画后,他讲到:“民众喜欢看连环画和喜欢看戏是一样的道理。连环画可以说是经济的戏。没有钱看戏的人,只需拿一本连环画看看,就好比是过了看戏的瘾儿。”在读书上投其所好,其实就是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

陶行知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如:在晓庄师范有一门功课,叫“院务教学做”,其中就包括图书管理;在育才学校,陶行知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二十三常能”,其中就有“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让读者管理图书其实也是在督促他们养成看书、爱书的好习惯。并且在图书管理中,读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中也能加深对图书馆的了解,进而拉近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KH+4mmD]

3 用书是图书馆发展的第三时期,也是读者服务的最终目的 [HT][KH+4mm]

陶行知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死读书。他指出:“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解决问题”。并且,他还提到:“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律师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音乐家要用书。戏剧家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用书”,应该是“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可以说陶行知把书拉下了“唯有读书高”的神坛,称书只是生活工具,体现了他的平民主义思想。书作为工具显然比束之高阁更能发挥价值,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这样,各行各业都需要用书,每人每天都需要看书,普遍建立图书馆就很有必要了。

现今高校的图书资源都很丰富,但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很有限。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是个长期的过程,当然读者服务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图书馆应该提供这种长期的服务。

陶行知说:“我们不说学校没有用,但学校之外,我们必烦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的组织,适合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便利大多数人继续不断的长进,才是有了永久的基础。”而“文化细胞”仅是“光棍的细胞是没有多大用处,我们必须把一个个的‘文化细胞’联合起来,结成一个文化网”。图书馆完全可以充当“文化细胞”或其载体,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一镇一个,一村一个,一街一个,一弄堂一个”,并且结成“流通图书网”,这和“文化网”是一个道理。借助现在的互联网,“流通图书网”其实已经实现了,可以说,陶行知在图书馆的发展上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陶行知把图书馆比作文化饭馆,指出了图书馆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性。如果把图书馆比作“文化细胞”,更彰显了图书馆融入大众生活的必要性。文化饭馆也好,文化细胞也好,都说明了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意义,即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之间应该彼此联系,互通有无,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毕竟图书馆是为教育服务的,而且本身也可以充当教育者的身份,这也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图书馆应该成为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础,并且成为提升大众文化修养、构建社会文化的坚固基石。所以,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应该以服务更多的读者为己任,走出学校,服务于社会。这应该是陶行知心中最理想的图书馆,也是图书馆的终极目标。

现代图书馆面向的读者越来越多,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何服务好读者,其实是摆在每个图书馆面前的难题。当然网络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人们克服这些困难提供了帮助,但是仅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依靠人,靠的是馆员的服务。图书馆员要像陶行知一样,心系读者,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让更多的人到图书馆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使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54.

[2] 储朝晖.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3):41-44.

[3]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八卷(增补)[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34.

[5]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编校:严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