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改变。大学生群体里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心理上尚未成熟的一个敏感群体。大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这个契机,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途径。高校要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化创新中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创新内容 创新途径

现今,数字化信息影响着所有人的生活,新媒体作为时代科技进步的产物,为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不竭动力。健康的校园文化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变幻多段的各种形式(QQ,微信,网络直播)记录着、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校园可利用新媒体冲击下的阵地文化中正能量的方面,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与新途径。

一、新媒体冲击下创新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探求与新媒体环境的共融共生、相互促进显得意义深远[1]。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1.新媒体的便捷性、即时性和虚拟性和交互性为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新机遇。电脑、手机、直播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手段的综合利用,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接收、传播及共享。信息不再单纯地局限于文字而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如图片、语音、微视频等形式在大学校园這座新媒体空间中涌动。这种涌动存在于无形中,却带有很强的即时性,参与者不必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随心所欲地展示个性,发表观点,分享经验,在释放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促成群体间的评说与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媒体空间存在着虚拟性和互动性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课本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刻板理论,相反它可以在师生之间或学生群体中通过讨论与分享的方式流动,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

2.新媒体的不可靠性、无限制性、自我性及视觉冲击性是健康文化校园建设要面临的新挑战。新媒体空间的虚拟性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信息的不可靠性,对学生尚未确立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有诱导倾向。与此同时,参与者的随心所欲使得所发布的信息带有个人主义色彩,这种信息发布的无底线性、无限制性会误导一些大学生们,不利于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思想舆论建设。此外,一些学生对于信息的青睐逐渐由文字阅读转向震撼性图片、冲击性视觉效果,这样容易诱使一些学生停留于庸俗的娱乐消遣,与校园求真务实的致学精神相悖。

3.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2]。高校文化传承了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丰富自己并传播开来。在进入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之余,我国先进的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创新高校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以稳健的脚步、踏实的学风,撷取人类优秀文明的丰硕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创新内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新动能是保证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育实现知识的创新,在各个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3]。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信息环境进行创新性再造。

1.以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打造具有独特气质的大学精神。大学以精神为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气质在于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4]。大学担任着育人的社会责任,它之所以能渡人成才,归根究底是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种精神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之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办学方正为指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创造开放、自由的舆论环境,鼓励创新教学思想,准许各方观点有理、有力、有据地交锋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调研市场发展趋向,改进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建制,大胆展望大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2.创设文化情景感染学生群体,加强人文关怀。学者王冀生认为,大学物质文化指的是“大学存在的物质形态”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5]。优美的校园、舒适的学习环境优质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会增强学生维护校园文明的责任感。当然,物质文明是外化性的动因,对师生的文化陶冶更需要凸显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熏陶。比如利用APP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最能够直接体现跃动的文化形态,在文化课与专业课堂之余,教师将文化体验传达给学生,学生再把这份人文情感内化为个人行为,并反馈给教师,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文化体验。

3.整合新媒体载体,合力促进教学变革。教育是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在教研室内部开展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已有的课程体系;利用微视频,并借助网络上成熟的视频资源将知识点可视化、颗粒化,分解知识点;不断丰富已有的资源库,便于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创建大数据库,分析学生的学情,反馈学习成效,让网路资源在学生群体中更接地气。学生个体可以利用新媒体,与老师在线互动交流,提出求知方向,帮助查遗补漏。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个体享有同等参与权与话语权,学生可借助平台彼此展开讨论、辩驳,有助于培育民主自由的学风。

三、健康校园文化的创新途径

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大学更要扩展思维,探索应对之道。

1.与时俱进,以主题网站引领舆论主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今年又适值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学主题网站的建造者们可借助多媒体数字化优势,建立重温经典的红色网站,将大师的卓绝思想由权威的神坛传送到学生群体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当今国学风盛行,从中央到地方各大主流媒体举办关于中国汉字、诗词、礼仪赛事,在大学校园内可组织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在社团网站发出主题邀请帖,开展校园内的诗词礼仪赛,宣传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定期张贴电子榜,记录校园内感人事迹,宣传榜样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周围人,点滴汇集校园正能量。

2.升级新媒体技术,强化载体建设。做好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是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关键。教育管理者要引入先进的教学平台,紧跟创新步伐,精心设计并实时更新学习资源;丰富图书馆藏书,辅以先进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更加便捷学生的借阅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借阅需求,实时向学生推送借阅排行榜;在教室创造仿真教学环境,在解决虚拟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3.加强校园新媒体监管,净化校园文化。落实校园网实名制和IP地址的追踪验证堵截,使管理者能第一时间掌握不良信息的网絡地址和发布者并堵截有害信息的扩散[6]。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利用绿色监控软件,在校园新媒体监控区域内实施监控,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组建一支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素质网络管理员队伍,对散布虚假信息,发布错误言论的对象进行追踪,及时发现删除这些信息,给予信息发布者一定的惩戒或警告。网络管理员还需要对网络出现的虚假信息及时发布信息说明,阐述事实,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必要时可邀请心理教师介入,疏导学生们的负面情绪,并加以心理疏导,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总之,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内涵的积淀提供了新契机,它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和创新途径的同时,也要建立高素质的网络监管队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始终引领校园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17-18.

[2]徐以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王革,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6.

[5]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48.

[6]周守红.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途径选择[EB/OL].http: //theory. people. com.cn/GB/49150/100788/8693249.html, 2009-1-19/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