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教梦”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教梦”的逐步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载体。本文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分析和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强化“职教梦”的引领作用,突显校企文化在不同阶段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员工的良好过渡。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园文化;校企文化;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04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教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之一。现代学徒制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职教梦”引领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体现自身价值,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成长、成才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以“职教梦”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和动力,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并以社会规范要求自己,形成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传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特征“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同时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的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校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现代学徒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徒的培养,即学徒既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又要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边优势;(2)基于工作的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学校的理论学习还是企业的实践培训,最终的目标是要提供学徒的岗位胜任能力,因此教学计划的执行必须围绕工作场景中的学习来制定和开展;(3)具有完备的框架体系制度。完备的框架体系制度能够保障学徒学习的有序开展,因此在框架体系中需明确有学校和企业参与合作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的利益保障机制。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瓶颈

在一系列鼓励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期。高职院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2025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瓶颈。

(一)重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方面: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的制度文化以及校园的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这三个方面应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校园物质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应该围绕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展开,要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然后,当前较多高校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纯的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乐此不疲的修道路、建场馆、买设备等。相比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外在的校园物质建设周期短、收效快、成果佳,因此更受领导青睐,更能体现政绩。该种追求短期效益的文化建设,只会让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不利于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涵盖面不够广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融入学生管理、思想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社团建设等多个方面,应该在学校的办学宗旨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使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2]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思想教育,社团建设等方面,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仅仅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这就大大限制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校内涵的发展。例如,某些高职院校推行5S校园文化,强调学生在教室等公共场所应注重相应的职业素养,并以学生宿舍卫生为抓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5S意识,但是却对学生实训中的工具乱丢乱放等现象不进行纠正,教师和实训师自身也缺乏5S意识,办公环境凌乱、文件等资料不及时进行归类整理。这会让5S校园文化建设沦为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这实质上也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没有站在培养目标的高度来统筹协调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但是,很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忽视了校企文化的融合。例如,对于面临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品德的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似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找到落脚点。校园文化中缺少企业文化的身影,企业文化没有被校园文化所吸收和接纳,两者缺少对接与交流。高雅艺术、社会活动、校史馆、图书馆、杰出人物事迹等等固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但是高职院校应该结合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特点融入优秀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让学生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适应社会,形成社会服务意识。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娱乐化倾向突出

校园文化是高校隐性的财富,它的孕育和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当下本科院校的扩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质量的下滑,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校园文化出现了过于娱乐化的偏差,让校园文化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校园歌手选拔赛,王者荣耀网游赛等娱乐性倾向突出的活动在校园中受到追捧,而一些可以熏陶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互动却受到冷落。在这种过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活动中,容易滋生学生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相违背。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3]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将“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总结为“慢、专、创新”。[3]在现代的社会中,工匠精神指得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的职业素养,表现在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企业需要具有“匠人”精神的员工,从而来提升产品的品质,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类员工往往也具有忠诚、踏实、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因该重视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课程建设为载体,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1.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融入工匠精神

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能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割裂开来。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在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其内涵具体分解为几项指标,纳入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考核体系。

2.結合现代学徒制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经常性的组织开展5S和TPM等注意讲座,普及现场管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资源,如文化角、网站、微信等平台,来宣传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和事迹,用他们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工匠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工匠精神成为教师的工作态度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要求教师和实训师具备这种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文化对接交流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的职业素养、产品质量的建设、员工的行为准则、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它与校园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基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校园文化中所缺少的方面,如创新氛围、思维方式、经济效益意识、标准化意识等,可以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来完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元”

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该教育的核心就是校企双元合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通过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在岗培训的该种轮换模式,他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而且职业素养意识强、职业规划目标明确。

2.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开展企业“冠名”班的合作模式

该班的同学会享受到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如企业奖学金,企业为他们定制的实训服,实地参观企业的工厂,参与企业的文体活动,优先享受该企业的实习机会等。该种“冠名”模式,在让该班同学感受到“冠名”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会激励自身向企业的准员工的方向努力。

3.引入优质企业,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搭建“校中企”、“企中校”、“校外企”、“企外校”等合作平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从思想、行为、意识等方面与企业文化要求接轨,从而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德日“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EB/OL].2016-03-10.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3/8686355.html.

[4]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5]杨晓菊,牛长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方法与途径[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