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内容与渠道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对宣传内容与渠道的现状、问题进行探索,以新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制度建设、内涵建设、拓展渠道和舆论监控等方面,提高宣传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容渠道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2-01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改革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催生了多样化的文化类型,这给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带来了新的挑战[1]。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工作迫切需要以新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有效的策略来提升文化宣传的有效性。

一、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内容与渠道现状

1.宣传内容各具特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传承并创造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精神的文化[2]。上海各高校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校史校训,传播校园活动资讯,宣传师生先进典型等方面做了各自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如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15年来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和军营等开展了1600多场理论宣讲,上海杉达学院的教师在校园网上通过“见信如唔”专题以网信方式分享对学生的心里话等。同时,在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各高校已开设25门“中国系列”课程,结合理论热点和学校的校史校情和专业特色,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法制德治,给学生带来既富有文化底蕴,又体现高校独树一帜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2.宣传渠道逐渐多元

如今,“95后”、“00后”新一代大学生每日必网、无网不在的基本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校园文化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校园网、微信、微博和易班等网络媒体渠道的时效性、可读性和传播范围已经逐渐超越常规的基础宣传设施(宣传橱窗、海报、电子屏等)和传统文化渠道(校报期刊、校内电视台和广播台)。因此,上海不少高校近年来已对宣传工作的渠道进行了调整,注重线上线下宣传工作的结合度。同时,为了加强高校宣传人员的培养,增加宣传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近年来上海市举办高校新媒体论坛,建立宣传人员互动和培训的平台,发掘高等教育领域新媒体利用的典型案例,分享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

3.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校园文化中师生活动的创新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宣传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宣传内容深度不够。尤其是思想理论宣传,许多高校都是传达上级精神,没有融入学校特色。而校园的新闻宣传普遍存在会议新闻多,形式陈调,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二,宣传形式缺乏吸引力。宣传的内容及形式并不是现今形势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校园网是学校的门面,涵盖学校各类新闻,但是学生对此关注度不高;新媒体形式又显得不够具体,难以满足学生的诉求。第三,学生参与度降低。如今各高校使用喷绘、电子屏、印刷海报等,虽然提升了校园宣传基础设施的美观和规范,但由于制作工艺和设计上的高要求,降低了学生参与度。第四,缺乏有效的舆情管理。许多学生组织和团体都在广泛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发布内容一般由学生自己编辑,其真实性和内容指向难免会出现把握不好尺度的情况。

二、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的有效策略建议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高校应明确各党委、行政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协商机制和激励机制,分层分类的做好全校各项宣传工作。同时,配齐建强一支包含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干部等的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加强专题系列培训;选聘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记者和学生编辑,增加学生“发声”平台,传递正能量,这些将有助于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

2.重视文化内涵建设,侧重宣传育人导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重视学校各级组织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以育人为导向,活动为载体,通过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增加师生受众对校园文化的感知度。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应立足自身校情和人文、专业特色,突出内容为王,关注重点热点问题,用师生员工的语言、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专题报道、视频、漫画、微电影等创新的宣传方式,以师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潜移默化地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增加话题在师生中的共鸣和热议,寓教于乐,从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讨论,真正践行大学学习的精神,以此培养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拓展高校宣传渠道,打造大宣传格局

大学生的受众特征已经不再是单向接受的,而是交互双向式,在新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的坚持常规宣传渠道,将跟不上現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步伐。这就要求上海高校打破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紧跟学生课余和网络虚拟的生活圈,学生在哪里,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校园文化的宣传桥头堡就设在哪里。此外,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甚至影响着本地区的精神文明程度。通过与外校、外单位进行区域化党建联建,将优秀的学校管理经验、专业特色、师生优秀典型和课余活动等主动输出,并整合区域内的行政、文化、人力资源,形成多级联动模式,使高校能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贡献更多力量。

4.加强思想阵地管理,强化校园舆论监控

上海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地区政策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时,也催生了一些社会化的不健康思想,互联网已逐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部分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非常弱,很容易受到蛊惑和利用,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就容易在校园中蔓延开来,影响大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阵地管理和舆论监控,逐步完善和健全舆情的研判、报送、快速响应、分级应对、处置保障和档案管理的机制,从师生学习生活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中,截断负面思想传播的路径。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就目前实践效果来看,不少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文化内涵建设,需加大力度进行完善。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提升师生获取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可读性和有效性,以此创新宣传德育工作的形式,避免高校宣传工作的程式化和脸谱化。

参考文献:

[1]朱志明,魏宝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2):40-43

[2]郑向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7):25-28